老孫
松鼠名片
孫正凡(@松鼠老孫),天體物理學博士、科學松鼠會創始會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曾任第六版《十萬個為什么》編輯。對中西方文化比較、科學發展及其對人類文明史的影響,有獨到的見解。已翻譯科普書十余本,舉辦科學講座近百場。
蘇軾的文化形象常與月光聯系起來,不過今天我們要講的是星光
圖片來源:網絡
古代沒有電視手機,所以欣賞夜景月色,成為古詩文常見的主題。蘇軾的前后《赤壁賦》都是寫月下江景以抒發人生感慨,成為千古名篇。蘇軾還有一首詩《夜行觀星》雖然不如《赤壁賦》那樣有名,但讀來另有一番意味。
夜行觀星
天高夜氣嚴,列宿森就位。大星光相射,小星鬧若沸。
天人不相干,嗟彼本何事。世俗強指摘,一一立名字。
南箕與北斗,乃是家人器。天亦豈有之,無乃遂自謂。
迫觀知何如,遠想偶有似。茫茫不可曉,使我長嘆喟。
為便于理解,先簡單地翻譯一下:夜色中天空顯得高遠又威嚴,星宿依次排列開來。明亮的大星光芒四射,數不清的小星星熱鬧非凡。天上星空與人間諸事沒有什么關系,可嘆人們卻并不清楚這回事兒。星宿各有其名,箕宿在南,斗宿在北,箕和斗都是家人常用的器具。天上哪有這些東西呢,只不過是我們為了認識星空起的名字而已。要是靠近去看,星星會是什么樣呢,我們離得太遠只能偶爾想想罷了。星海茫茫,可我們對它們了解太少了啊,這種茫然無知讓我徒嘆奈何。
蘇軾對星空的描寫是相當形象的。所謂列宿,就是星座劃分,中國叫星宿,西方叫星座,目的都是為了辨認星空而劃分成小區域。天上非常明亮的星星數量不多,但非常顯眼,星光交相輝映;小星星雖然沒有那么明亮,但數量很多,古代沒有霧霾,夜空看上去密密麻麻的群星熱鬧得很。“鬧”字是宋代詩文中常用的通感修辭。最讓我感嘆的,還是蘇軾在這首詩里提出的獨樹一幟的觀點。
敦煌星圖,世界上最古老的絹制星圖,繪制于唐代
圖片來源:網絡
“天人不相干”:超越時代的明智觀點
蘇軾在這首詩里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天人不相干”,對于古人來說,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而且這跟中國古代流行的觀點是“天人相干”(或稱為“天人合一”)是針鋒相對的。
在中國古代,皇帝自稱“天子”,用“天”的名義來證明其神圣性。孔子也認為“獲罪于天,無所禱也”,把“天”認為是有人格化的神靈。西漢初儒家學者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君權神授”,認為“天”是具有人格的,人間政治清濁會在天上反映出來,上天也通過星空變異來警示人間帝王未來的命運。北天極附近的紫微垣象征朝廷,所以古代史書和演義小說里,一旦有權臣亂國,皇權衰微,就會說“紫微星暗”;類似的說法還有很多。東漢天文學家張衡在《陽嘉二年京師地震對策》中也認為“天人之應,速于影響”(上天對人間事務的響應比陽光照出影子和響聲傳播還要快)。
從這個意義上說,蘇軾比今天信星座的人還要高明許多呢。
圖片來源:網絡
雖然孔子“不語怪力亂神”,但傳統社會中的神靈崇拜還是免不了的。尤其是蘇軾所生活的宋代更是迷信大行其道的時代。出于政治考慮,宋代朝廷和道教合謀,把許多民間“靈異”都封了爵位,比如關羽被封為“顯靈王”,媽祖被封為“靈惠妃”;就連天文學上的二十八星宿,也一一被描繪成了神靈,塑成人像在廟宇中進行崇拜。在這樣“神仙滿天飛”的時代背景之下,蘇軾作為正統的儒家學者不從俗流,沒有認同“星宿”是神仙。我們給星星起的名字“乃是家人器”,正如《詩經》里說的,“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它們可不是我們在地上見到的那些日常的東西。否定了“天人相干”之后,蘇軾進而提出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
“問題意識”最可貴
最后幾句詩中,蘇軾想象了一下“迫觀知何如”,近看星星是什么樣子。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腦洞,即是在古代天文學者之中也是非常少見的。雖然不可能做到,但蘇軾居然想到了這個問題,值得我們重視和三思。愛因斯坦曾經指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
蘇軾這首《夜行觀星》讓我想到了如今膾炙人口的兒歌《小星星》,但我把中英文版本進行對比的時候,卻發現中文歌詞并沒有忠實地表達英文歌詞的本意,中文歌詞雖然順口,卻失去了原版的追問精神。我們看一下兩個版本的歌詞(括號里是英文直譯):
英文歌詞: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一閃一閃小星星)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 (我多想知道你是什么)
Up above the world so high,(高高在世界之上)
Like a diamond in the sky. (就像天上的鉆石)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一閃一閃小星星)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 (我多想知道你是什么)
中文歌詞:
一閃一閃亮晶晶,
滿天都是小星星。
掛在天上放光明,
好像許多小眼睛。
一閃一閃亮晶晶,
滿天都是小星星。
英文歌詞來自19世紀初英國女詩人兼小說家簡·泰勒(Jane Taylor,1783-1824)和她姐姐編寫的歌詞集《搖籃曲》中“The Star”。在這首兒歌中,女詩人用“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這一句表現了非常強烈的問題意識。但在翻譯成中文時,也許是譯者在中文里找不到合轍押韻的表達方式,就把這個問題改成了對目視所見現象的描述。但在科學發展中,提出好問題才是重要的(在這一點上,譯者的認識甚至比不上千年之前的蘇東坡)。
好奇心是科學發展的推動力,而對星空的好奇,無疑是其中巨大的一股力量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