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97-安史之亂
作者:小月餅
編輯:Q先森 / 出品:冷熱軍事史
唐至德二載,公元757年年底,已爆發兩年的安史之亂迎來一個重要轉折點。安史叛軍核心將領史思明,舉所屬十三郡之地,士卒八萬降唐。
唐肅宗大悅,立即封史思明為歸義郡王、范陽長史、河北節度使。至此,安史叛軍兩大核心——安祿山和史思明一死一降,諾大河北名義上只有安祿山之子,偽燕皇帝安慶緒一股反叛勢力,已不足為懼。唐王朝徹底平定叛亂、再造一統似乎指日可待。
身為叛軍首領,叛亂已久、殺掠甚多、位高權重的史思明,為什么在兵力地盤都無損失的情況下選擇向唐王朝投降?這一切,還要從年初叛軍內部發生的一場內訌說起。
▲ 安祿山
禍起:安史叛將的瘋狂之路
▼
是年一月,安祿山死了。確切的說,是被自己的兒子,偽燕太子安慶緒謀殺篡位。叛軍各部本來就以安祿山為主君,安氏即亡,乍登皇位、缺乏威信的安慶緒自然難以服眾。這其中最不服氣的,莫過于安史叛軍的另一主要將領——史思明了。
史思明和安祿山是同鄉,私交甚厚,且是一樣的狡詐悍勇。叛亂前,兩人就同為鎮守大唐北境的重要將領。安祿山身兼范陽、河東、平盧三鎮節度使,史思明也不遑多讓,因功遷大將軍、北平太守、平盧兵馬使。
安史之亂爆發后,二人分工明確、配合默契:安祿山率主力南下,謀奪兩京,史思明則被安祿山任命為范陽節度使,留守范陽、鞏固后方。
唐大將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在洛陽、潼關一線與安祿山叛軍主力激戰方酣,史思明在后方河北也不輕松。叛亂爆發后,史思明率軍對內鎮壓了顏真卿、顏杲卿兄弟的有力抵抗,對外與唐軍郭子儀、李光弼部大戰于九門、嘉山、太原等地,粉碎了唐軍深入河北,直搗腹地的企圖,鞏固了叛軍的后方根據地。
▲ 顏真卿
就在此時,洛陽方向傳來了安慶緒殺安祿山自立的消息。安慶緒功業淺薄、難以服眾,對父親的“老戰友”史思明自然倚重有加。“賜姓安,名榮國,爵媯川郡王”,仍領范陽節度使。
對其他安史部將,安慶緒也是極盡籠絡之能事,“設壇加載書、踠血與群臣盟”。但這一切并不能彌補安祿山死后叛軍凝聚力和戰斗力的嚴重弱化。唐肅宗抓住時機,集中主力發起了收復兩京的戰役。
在唐軍和回紇騎兵的共同打擊下,安慶緒接連丟失長安、洛陽,只得收拾殘兵、撤回河北。但唐肅宗收復洛陽后,忙著重修宗廟宮室、分封將領群臣,并未全力北伐,給了叛軍難得的喘息之機。
▲ 唐步兵
明眼人都能發現,此時在河南河北,暫時出現類似三國演義般微妙復雜的政治軍事格局:唐軍收復洛陽,河南全境底定,但暫時無意北伐;安慶緒叛軍主力聚集于鄴城,喘息甫定,亦無力南下;史思明占據叛軍老巢范陽,兵多將廣,且擁有叛軍從長安洛陽劫掠的大量財貨,實力雄厚。
一時間,史思明的去留向背,無論是對安慶緒還是唐王朝都有著舉足輕重的關鍵意義。城府頗深、經驗老道的史思明自然有自己的打算。
安史叛軍一直以安祿山、史思明為核心領袖,如今安祿山已死,自然是自己威望最高,最有資格登上這皇帝寶座。沒想到卻被安慶緒這個黃口小兒捷足先登,如何能服氣?既然安慶緒可以殺父篡位,他史思明自立門戶、改弦更張又有何不可?正因為如此,史思明對安慶緒調其主力南下助戰的命令嗤之以鼻、不為所動。
博弈:洽降背后的刀光劍影
▼
安慶緒惱羞成怒,派阿史那承慶、安守忠、李立節三將率五千精騎奔赴范陽,以征兵為名,對史思明行監視脅迫之實。史思明立即召集部署研究對策。
跟隨史思明三十多年,心向朝廷的判官耿仁智覺得時機已到,建議史思明降唐。耿仁智指出,安慶緒身為臣子,卻殺害君父,是為不忠不孝。乍登大位后,又昏庸無能、沉溺酒色、任用奸小、冤殺大將(蔡希德),早已是天怒人怨。而唐軍收復兩京,王朝中興已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只有投降唐王朝,才能自保實力、化險為夷。
▲ 唐軍隊
史思明聽罷,當即決定依從耿仁智之言,正式向唐朝投降。至于即將到范陽的阿史那承慶之流,史思明只是微微一笑,隨即翻動手腕,以迎接為名騙三將入城,觥籌交錯之間,分分鐘將其捆綁關押。隨后,史思明派使者表奏朝廷,愿意以所轄十三郡、八萬精兵投降唐廷,并把安守忠、李立節二將頭顱作為“投名狀”,表達自己鐵心投降的“誠意”。
唐肅宗顯然對史思明的投誠期望過高,對他和部將加官晉爵后,立即催促他們起兵討伐安慶緒。不過,史思明打定了腳踩兩只船的主意,不但對朝廷詔令陽奉陰違,反而“外順命,內實通賊”,利用朝廷和安慶緒對自己都有所求的機會,不斷招兵買馬、擴充實力。
唐肅宗君臣對史思明的野心也極為忌憚,但貿然撕破臉皮,不但名不正言不順,還可能激史思明舉兵再叛。
唐肅宗一籌莫展之際,大將李光弼出主意,建議以隨史思明一同投降的信都太守烏承恩為范陽節度副使,前往河北,伺機除掉史思明。烏承恩是史思明老上級烏知義的兒子,容易取得史思明信任,方便行事。唐肅宗當即允準,并向烏承恩面授機宜,許諾事成之后將史思明的官職轉授于他。
▲ 唐肅宗
大喜過望的烏承恩立即前往河北赴任。但由于事機不秘,烏承恩不慎將殺史思明以自立的企圖暴露了。史思明立即將烏氏父子及黨羽兩百多人一并誅殺,決意再舉叛旗,與朝廷對抗到底。
唐肅宗最不愿意看到的情況終于發生了。此時朝廷正集中九節度使兵馬圍攻安慶緒據守的鄴城,史思明抓住戰機,以精兵五萬一舉將數十萬唐軍擊潰,并乘勝殺安慶緒自立,將唐軍全線趕出河北。至此,唐王朝平叛之戰再次陷入膠著。
評析:王朝衰落的深層根源
▼
讀史至此,不禁扼腕長嘆。唐肅宗有沒有可能防止史思明的降而復叛?
對這個問題,明末王夫之的回答較為獨特。他認為,不管是“養寇”還是“激亂”,都不能徹底解決史思明與河北再叛問題。招降史思明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唐肅宗沒有接受宰相李泌兵分兩路,直搗幽燕,徹底摧毀叛軍老巢的決策,因而沒能殲滅叛軍有生力量,使其有憑據河北老巢,再次作亂的能力。
▲ 安史之亂路線圖
筆者認為,王夫之的觀點固然有道理,但并沒有切中問題的要害。唐肅宗招降史思明失敗,歸根結底,是由于唐肅宗,及其代表的唐王朝過度關注自身統治的穩固,沒能用一以貫之、一視同仁的政策和制度來約束臣下、宦官和武將,導致自身離心離德、進退失據,失去了整合內部、爭取人心、同舟共濟、再造一統的內在動力。
唐肅宗繼位后,近乎偏執地以收復長安洛陽為最大目標,數度拒絕了股肱謀臣李泌、平叛柱石郭子儀、李光弼出兵朔方河東、直搗叛軍老巢的正確建議。這在錯失殲敵良機、延長戰爭痛苦的同時,也大大傷害了朝臣和武將的積極性。
史載,深負韜略、忠于唐室的李泌在其建議遭到唐肅宗的一再拒絕后,長嘆一聲,心灰意冷離開長安,遠離平叛中樞。
唐肅宗似乎并未以此為意,收復洛陽后,他不考慮如何一鼓作氣北渡黃河,傾覆叛軍老巢,反而把防范和戒備的目光投向了在他看來功高震主、尾大不掉的郭子儀、李光弼等武將身上。
▲ 郭子儀
在九節度使圍攻鄴城戰役中,唐肅宗繼承了其父掣肘前方武將、干擾戰略決策的荒誕做法,以不通兵事的心腹宦官魚朝恩為所謂“觀軍容使”,統攬全局、協調各將,成為事實上的前方主帥,直接導致數十萬唐軍互不統屬、各自為戰,被史思明區區五萬精兵擊潰,使平叛戰爭再次遭遇重大挫折。
鄴城之戰失敗后,乖謬的魚朝恩、唐肅宗將責任推給了收復兩京、功勛卓著的老將郭子儀,將其解除兵權、賦閑后方。滿以為此舉能解除功高震主的將領對中央政權的威脅,卻使唐軍諸將不免心寒齒冷,生出兔未死、狗已烹的悲涼。
代郭子儀成為平叛主將的李光弼運氣也沒好到哪去。光弼率領唐軍新敗之師,利用河陽堅城與史思明叛軍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艱苦鏖戰,終于將戰線重新穩定在了潼關以東。
然而局勢剛剛略微好轉,唐肅宗猜忌大將、急于求成的老毛病就又一次發作了。他再次派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魚朝恩為監軍,對李光弼進行監視掣肘。
▲ 李光弼
史思明聞聽此變,遂散布流言,謊稱自己的兵士都是北方人,思鄉心切,此時唐軍必能全殲叛軍,收復洛陽云云……魚朝恩信以為真,反復攛掇唐肅宗催逼李光弼出城決戰。
萬般無奈的李光弼只得率軍出城,卻在洛陽城邊的邙山大敗于史思明,苦心經營的河陽防線因此毀于一旦。史思明乘勝西進、兵叩潼關,若非史思明之子史朝義臨陣將其父謀殺自立,叛軍完全有可能再次攻陷長安。
此時的唐肅宗雖然沒有將李光弼如郭子儀一般治罪,卻也將他調離關洛平叛前線,前往江南,平定浙東袁晁之亂。李光弼從此告別平叛主戰場,沒能親眼見證安史之亂的最終平定。
▲ 唐騎兵
對武將刻薄寡恩,對文臣同樣冷血無情。據兩唐書《刑法志》記載,唐肅宗“方喜刑名,器亦刻深”,特別不愿對被迫投降叛軍的原唐朝政府官員寬大為懷、施以仁德。
當年安祿山叛軍攻陷潼關,兵鋒直指長安。倉促之間,長安百官跟不上倉皇西逃的玄宗,被叛軍俘獲。以前任宰相陳希烈為代表,很多人出于無奈擔任安史政權偽官。
唐肅宗收復兩京后,對這些曾被父皇拋棄,被迫投降的官員深為記恨,將陳希烈等三十九人治以重罪。其中“斬于獨柳樹者十一人,珣及韋恒腰斬,陳希烈等賜自盡于獄中者七人,其余決重杖死者二十一人。”
行刑之際,唐肅宗還特命“百官臨視”,長安洛陽一時血肉橫飛、尸橫遍地。唐肅宗的倒行逆施不但使己方人心失盡,也在有投降意愿的叛軍中造成了相當嚴重的負面影響。
▲ 唐軍隊
史思明在發現烏承恩有謀己之圖后對朝廷招降誠意徹底死心,曾說:“希烈(陳希烈)等皆大臣,上皇棄而西,既復位,此等宜見勞,返殺之,況我本從祿山反乎?”
此言雖有掩飾其造反野心之嫌,但對唐肅宗心胸狹隘、猜忌刻薄的評價和對自己投降后可能下場的懼怕都不無道理。然而唐肅宗對此嚴重后果視而不見,“三司用刑連年,流貶相繼”,致使“河北叛人畏誅不降,兵連不解”。
面對戰火連綿的嚴重局面和遙遙無期的平叛之路,唐肅宗最后才感嘆:“朕為三司所誤。”他至死也不愿意承認,正是自己的急功近利、刻薄寡恩、無端猜忌,才導致遲遲不能平定叛亂。
遺憾的是,唐肅宗死后,繼位的唐代宗并沒有真正吸取教訓,雖然“下詔河北、河南吏民任偽官者,一切不問”,但對己方將領的猜忌防范,和肅宗相比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 唐代宗
宦官魚朝恩、程元振禍亂中樞、撥弄是非,以至郭子儀、李光弼等中興名臣皆被明升暗降、削奪兵權。李光弼雖然遠離朝堂,卻還是沒能逃脫魚、程二人的聯合構陷,最終憂懼而死。
平叛中忠勇不二,在叛軍中享有“來剿鐵”美譽的名將來瑱,因為得罪了程元振,最后被貶賜死。李光弼去職后,大將仆固懷恩代之成為平叛唐軍主將,他聯合回紇鐵騎橫掃河北諸郡,終于消滅、招撫了史思明余部,平定了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豈料卻被宦官監軍駱奉仙誣告將聯合回紇謀反,最終被迫遠走回紇、舉兵入寇。
平叛戰爭中功勛卓著的將領們或貶或死,除郭子儀外皆無善終,反而是投誠而來的原安史部將,一個個封官加爵,擁兵自重而朝廷不能復制,驕兵悍將縱橫河北,自此成為中晚唐中央政權的心腹大患。
從肅宗到代宗,在唐王朝這種兩面三刀、欺軟怕硬的悖謬政策引導下,越來越多的武將選擇擁兵養寇、圖謀割據,大唐中央政權的權威也在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的泥淖中逐漸沉入谷底。
唐朝統治者缺乏一以貫之的制度建設,內外如一的平等原則,進而不能收攬人心、凝聚共識,這是唐王朝權威與合法性逐步喪失的最大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