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中,“別人家的孩子”是大多數孩子成長歷程中的夢魘,但又是許多父母數落自己孩子碎碎念的“緊箍咒”。所謂“別人家的孩子”,說起來大凡就是那些不用父母操心,輕輕松松就能取得優異成績,考取名校的“學霸”們。
問題是,那些動不動就念叨“緊箍咒”的父母們有沒有想過,“別人家的孩子”真的就值得自己的孩子效仿嗎?起碼前不久發萬言文引起輿論小小熱議的北大畢業生王猛(化名)恐怕就不會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效仿。
王猛因為與父母的沖突,12年春節沒有歸家,6年前就在社交網絡上拉黑父母,上個月更是發表萬言長文歷歷吐槽父母的百般不是。說起來,王猛應該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他的學習不僅沒有讓父母操過心,他父母甚至不支持他選擇更好的學校,不支持他參加能夠帶給他成就感的奧數比賽。但是,“別人家的孩子”王猛輕輕松松就以四川省某市的理科狀元的身份考取北京大學,畢業后又爭取到去美國留學的機會。
其實,不僅王猛這樣的“別人家孩子”不值得效仿,父母嘴里碎碎念的所有“別人家的孩子”都不應該讓自己的孩子去效仿。道理其實很簡單,如果父母總是碎碎念“別人家的孩子”,那么孩子是不是也可以碎碎念“別人家的父母”?每個孩子都有著與其他孩子不同的特質、稟賦,都是獨一無二的。任何時候將一個孩子橫向與其他孩子比較,并以其他孩子為評價標準都是不恰當。
不知道如果真的有孩子依葫蘆畫瓢用父母碎碎念“別人家孩子”的方式來用“別人家的父母”來評價自己的父母,有多少父母能夠心平氣和感到激勵?從心理學角度,恐怕大多數父母被自己的孩子用“別人家的父母”如王健林、馬云來評價、要求,能夠體會和感受到的更可能是惱羞成怒吧。
將心比心,當自己的孩子被要求與“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并以此作為評價和要求時,孩子感受到的也不可能是激勵,而只能是挫敗感和無助感。“別人家的孩子”的成績好、聽話、乖巧不過是看得到的優勢,所比較的恰好是自己的孩子的劣勢。從心理學角度,任何社會比較處于劣勢,都會帶來自尊受挫,成人是這樣,孩子更是如此。換言之,總是碎碎念“別人家孩子”的父母不啻是親手挫敗和消磨自己孩子的自尊感,而一個低自尊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比高自尊的孩子面臨更多的風險,并會導致更多的行為問題,加倍地讓父母“操碎了心”。
喜歡碎碎念“別人家的孩子”的父母,如果真的想要激勵自己的孩子,那么就有必要學會用正確的方式,起碼用不會挫敗孩子自尊感的方式。
那么該怎么做?其實也不難,就是換一種心態和方式,將批評換成賞識。太多父母習慣性地用批評的方式對待孩子,做對了理所應該,一旦做錯就批評和指責。換一下,孩子做錯了多鼓勵,做對了不吝惜給予孩子贊賞。同時,將與“別人家的孩子”橫向比較的不合理方式,改變為與自己孩子過去進行縱向的比較,發現和肯定孩子的點滴進步。
要知道,絕大多數孩子都是平凡的孩子。既然平凡,那么做父母的應該讓自己的孩子的成長歷程交織更多快樂和自信,而完全不必在不斷的挫敗感中艱難跋涉。父母的使命,概括起來就一句話: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別人家的孩子”?Who 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