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痛失上大學機會,爸爸發長文怒斥網游,你認為網絡游戲是禍害嗎?
溫嶺陳先生在網上發文《被網游毀掉的孩子》痛斥網絡游戲害人。陳先生說,曾經有10年的時間,他都被一種痛楚和不安糾纏:兒子沉迷于網絡游戲不能自拔,荒廢了學業,高考失利。陳先生等了十年,才等到自己孩子從網游中走出來。近日陳先生看到一則網游少年持刀搶劫的新聞時,他忍不住寫了這篇文章怒斥網游:它害了一個年代的孩子!你怎么看網絡游戲?
(《悟空問答》用戶提問)
一個孩子,沉溺游戲,失去上高校機會,那么是不是因為網游耽誤了這個孩子的大好前程呢?
這是一個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因為影響一個孩子沒有考上高校,影響因素是眾多的,具有歸因模糊性。換言之,沒有游戲,這個孩子可能也同樣考不上高校。其實,即便是孩子為什么沉溺游戲,本身也是諸多因素的果,而未必是其它結果的因。
所以,僅僅就這個個案而言,孩子父親將孩子沒考上高校歸因為沉溺游戲,不過是偷懶將眾多因素概括化為某一個具有感知顯著性的因素,至于真實原因何在,有了這么一個可以歸咎的“替罪羊”,父母就可以輕輕松松推諉掉自己的責任。
不過,從常識而論,游戲并非為某家孩子定制,為何自家孩子會沉溺其間難以自拔,不僅荒廢學業,更辜負青春的成長,而“別人家的孩子”卻不受其害?這位父親的怒斥絕不是孤例,而是反映了相當比例父母的苦惱,他們共同的苦惱都是孩子沉溺網絡游戲。
那么,為什么有些家庭的孩子會沉溺游戲?或者,那些沉溺游戲的孩子家庭有什么共性?除了父母有共同的苦惱,家有沉溺游戲孩子的家庭也有許多共性的因素。這些共性因素包括,但不限于:
一、家庭教養模式多是放縱型或忽視型為主,要不從小溺愛,予取予求,大了再想約束來不及了。太多父母不知道孩子青春期問題行為的因可能從童年甚至幼年就種下,春天種瓜,卻又想夏天結豆。要不就在孩子幼年、童年父母疏于照顧,沒有在孩子早期成長中陪護,孩子半大接手,不僅親子生疏,而且孩子自尊水平低,行為問題多,沉溺游戲不過其中表現之一種罷了。
概括起來,父母在孩子童年、幼年成長的關鍵時期沒有有效陪護,或者因溺愛放縱而讓孩子缺乏自控,或者因陪護缺位而讓孩子只能從游戲中尋找生活中匱乏的自尊感。
二、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缺乏權威性,親子溝通阻塞。基本可以斷定的是,那些為自家孩子沉溺游戲一籌莫展苦惱的父母,基本上都不怎么了解自家的孩子,孩子有任何問題,寧可傾訴給隔壁老王也不會告訴父母。甚至,讓孩子感到壓抑窒息的親子氛圍推動著孩子沉浸游戲以逃避親子沖突和不悅的家庭氛圍。
三、對自家孩子沉溺網絡一籌莫展本身就反映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付之闕如,卻又拒絕學習。任何父母不學習,又不虛心,拒絕承認自己失能的父母,會把自己家教無能的黑鍋輕松地推卸給孩子,讓孩子從小就是背鍋俠。
概而言之,父母在孩子幼年開始就缺乏有效陪護;加上在孩子心里缺乏權威;同時又不學習,拒絕成長,這樣家庭的孩子沉溺游戲不過是種瓜得瓜,求仁得仁。
當然,如果沒有網絡游戲,就不可能有孩子沉溺游戲而荒廢學業。不過,別高興得太早,任何時代缺乏父母有效陪護、低自尊、過于溺愛或疏于關心的孩子,都很容易陷入各種行為問題的泥潭。沒有游戲去沉溺,但其它問題行為如聚眾吸毒、嗑藥、濫交、派款、打架斗毆等等,隨時都同樣可能吞噬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