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中的太平洋戰場上,日本海軍的零式戰斗機可謂說是打遍全場,活躍在大洋上的每一個角落??墒?,作為日本軍國主義擴張的急先鋒,日本陸軍的戰機也廣泛的活躍在東南亞和南太平洋的戰場上。本期我們介紹的即是日本陸軍的唯一一款液冷式活塞引擎戰斗機——三式戰斗機キ-61。值得一提的是,在日軍內部該機型并無昵稱,“飛燕”只是日本國內民眾為其取的綽號。
▲三式戰一型
說起液冷活塞引擎,其實在二戰前各國就已經擁有比較先進、成熟的技術。例如美國的P38,P40,德國的Bf109,英國的噴火式均采用該項技術。與氣冷引擎相比,液冷引擎雖然會增加空機載重,但是可以在機首減少迎風面積,且能改善整體空氣動力流暢性,并提高約6%的飛行速度。日本從二戰前的キ-28開發工作上就積累了相當經驗,以此為契機,軍方開始了三式戰的研發計劃工作。
其實在三式戰開發前,日本就自盟友德國獲得了許多新式戰機以作研究,現在的研究者普遍認為三式戰的外形就繼承自德制He-100,但是在內構部分卻是川崎重工自主研發的成果。受日本工業水平影響,這款戰機故障頻發,但隨著制造工藝的成熟,該問題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緩解。
作為陸軍的戰斗機,三式戰的爬升與俯沖性能非常優秀,裝備了自封油箱和一定的裝甲,可是因為機身材料存在問題,使得它與零戰一樣容易在著火后解體。
▲郵票上的“飛燕”
1937年,川崎公司在獲得了德國戴姆勒奔馳公司的授權后,開始以BD-601引擎為基礎開發Ha-40機械增壓倒V型機缸液冷引擎。這樣的設計使得飛行員的前方視野更加開闊,而引擎維修的難度也下降了不少。1941年12月,川崎制造的第一架該型戰機開始試飛,并取得了讓軍方十分滿意的時速591公里的成績——這樣的數據與其他引進自德國的戰機的對戰結果也不逞多讓。對此,日本軍方很快就下達了量產該機的指令。不過,當時日本的工藝卻難以負擔這樣的任務。等到量產的時候,日本的工業部門才發現自己無法確保制造液冷引擎耐高溫零件的主要材料——鎳的供給。但日本軍方不以為意,決定強行讓缺乏重要成分的Ha-40引擎繼續生產。由此一來,三式戰引擎的穩妥率一落千丈,使日軍在未來的作戰中苦不堪言。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陸航雖然憑借九七式戰斗機與一式戰斗機“隼”在東南亞上空橫行霸道,但是隨著英美軍隊逐漸換裝新型戰機,日軍的飛機反而開始處于劣勢,因此前線士兵要求更換新戰機的呼聲逐漸增大。于是乎,剛剛開始量產的三式戰便找到了實戰場地。1942年,日本陸航成立了配備飛燕的飛行第68戰隊與飛行第78戰隊并分配到新幾內亞戰場。由于引擎的質量問題,以至于依靠長途飛行轉場的兩個戰隊在尚未到達駐地前就損失了三成的戰斗機。
▲三式戰的三視圖
1943年7月,三式戰在南太平洋開始了首秀。美軍在遭遇這種新式戰機后一度懷疑是日本購自德國或仿制的Bf-109,可在發現三式戰的主翼散熱鰭片的設計又與德式戰斗機截然不同,進而推測是日軍仿造了意大利的MC.202戰斗機,由此三式戰在盟軍中有個頗具意大利風的綽號:“托尼”。到了1942年11月,美軍才在敵我辨識手冊上注明該機型是日本研制的產品。
美軍之所以能查清這一點,是因為三式戰在飛行特性上不論是較德國還是意大利戰機都有明顯差異——它的俯沖與爬升速度都比傳統注重格斗性能的輕型日軍戰機更快,格斗性能也達到了美軍P40N的標準。美軍還在手冊上特意標明,三式戰在翻滾性能上要強于Bf109——記載這點是為了避免飛行員采用先入為主的思維與三式戰交戰。三式戰對于像駕駛飛行性能較鈍重的P38之類的盟軍飛行員就較為不利,P38飛行員在南太平洋作戰時往往憑借著機身防護力及重火力,對火力弱勢且機體脆弱的日軍戰機迎頭對決,然而這對正面被彈截面積較小,已裝設12.7mm重機槍的三式戰則沒辦法討到什么便宜。而且在低空性能上,三式戰也較P38略為靈活。因此P38的飛行員傾向于選擇利用渦輪增壓器所帶來的高空性能優勢,引誘三式戰到6千公尺以上的空域作戰。美軍在1943年底虜獲三式戰并進行測試后,給出的評價也說明其性能確實不錯。
▲三式戰裝備的引擎
可是,三式戰雖然在設計上強調了飛行性能與火力,這一點與美軍戰機的重疊性相當高。相對于日本海軍的零戰和陸軍的一式戰斗機,三式戰雖在火力與俯沖速度上有所改善,但依然不足以孕育出獨特的戰術。尤其是它的引擎和空氣動力細節上并無太多突破。1943年后,在美軍的F6F與P51B相繼入役后,三式戰的優勢漸漸開始消失。美國海軍情報部門在經過研究作出如下評價:“除了飛行速度快于F4F戰機并沒有特殊之處,相比P51更是處于全面劣勢?!?/span>
再看位于南太平洋的三式戰——由于日軍不熟悉的液冷引擎較復雜,維修所需的材料只能從日本本土運輸過來,因此大部分三式戰都處于故障狀態。1943年8月,飛行第68,78戰隊可用的三式戰只剩下6架。直到1944年7月,這兩個戰隊才由于補給不足失去戰斗力并就地解散。呂宋島戰役中,也有三個裝備三式戰的飛行戰隊參加了戰斗,甚至有部分戰機進行了對艦自殺式攻擊。
▲大名鼎鼎的飛行244戰隊裝備的三式戰斗機
▲飛行第244戰隊,背后的戰機即為小林照彥戰隊長的座機
到了戰爭后期,美軍的攻勢越來越凌厲,隨著塞班島的失陷,超級轟炸機B29得以開始轟炸日本本島。但由于日軍本土作戰,后勤補給相對方便了不少,三式戰憑借其優異的火力優勢,取代只裝備機槍的一式戰和二式戰承擔了大部分攔截B29的作戰任務。但是美國重型轟炸機極高的升限也使日軍有些鞭長莫及,以至于三式戰拆除了部分裝甲與武器,才能勉強與美軍一戰。同時,日軍也使用三式戰采取了撞擊戰術,也給美軍帶來了相當的威脅。
▲二戰結束后,中華民國空軍接收日本陸軍留在中國的三式戰
三式戰斗機在它不足四年的服役期間一共推出了八種子型號,共生產了2750至3153架,作為日軍主要的空中力量之一活躍在東亞及東南亞地區。二戰結束后,也有一部分被遺棄在中國戰場的三式戰被中華民國空軍接收,并編入作戰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