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如下:
古代大戰役死了那么多人,為什么考古沒有發現大量尸骨?
回答如下:
這個結論就是錯的,事實上是發現過的。
長平之戰尸骨坑發掘現場
以長平之戰為例,《史記》記載白起殺趙軍四十五萬,秦軍也死者過半,也就是說約有數十萬雙方官兵在此地埋骨。
古代記載很清晰,遠在唐朝,長平古戰場上仍舊遺骨四處可見,而現代對長平古戰場的第一次正式考古發掘,實際上始自1995年。
為什么這么晚?
很簡單,因為考古發掘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漫山遍野地“扒墳掘墓”,或者說依據文獻劃定范圍,漫無目的地亂挖,實際上由于考古專業手段的成本限制,往往發掘面是非常有限的,那種在幾十、幾百平方公里范圍內鋪攤子的辦法,是不可行的。
1995年的這次挖掘的緣起,實際上是山西省高平市永錄鄉將軍嶺村民李珠海當年4月份,在平整土地時發現了大量人骨和17枚刀幣和1枚銅鏃(也就是銅箭頭),匯報到高平市文物局和博物館后,才引起了重視,于當年10月-12月間進行的挖掘活動。
這次考古發掘的簡報顯示的信息,其實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題主的問題。
僅永錄村附近,已知的埋骨坑就有10余處,大都分布于河流的第一級、第二級階地上,但是大部分在平整田地和挖掘房地基的過程中被破壞,殘存的斷崖上還偶爾可見零散的人骨殘骸。
以進行了正式挖掘的1號尸骨坑為例,其上部開口距離地表僅0.3米左右,明顯受到過破壞,通俗地說就是在之前的2000年間曾經被刨開過,又再次填土。
而該坑的全部南壁和部分東壁也遭到破壞,也就是最早時候的坑是四方的坑,卻在之后的歲月中被挖開了,老土換了新土。
在這個坑的西北角,有一個宋代的“灰坑”,這個“灰坑”是宋代時人在此留下的遺跡,也對這個1號尸骨坑造成了破壞。
這些文字,我們可以簡單解釋下:
1,有大量的尸骨坑在正式考古挖掘之前,已經被當地人的正常生產、生活所破壞,比如清理后再次掩埋或焚燒;
2,哪怕現在保存尚可的尸骨坑,也一樣在2000年的滄海桑田中受到這樣或那樣的破壞,已經屬于“幸存者”了。
說到這里,就涉及到一個科學常識問題,也就是尸體在自然條件下多久會被分解?
在溫帶的正常環境下,尸體內部會滋生大量的微生物,然后逐漸分解尸體中的有機質,整個進程基本上會在一年左右乃至更久,最終只剩下一堆白骨。
而人類骨骼中的有機質,微生物也是能夠分解的,最后遺留下來的就是無機物——比如碳酸鈣。
而這部分無機物的分解,風化、雨水溶解,就是個時間和環境問題了。
像一般人想象的45萬骨頭就應該留45萬具白骨,完全沒有可能。
所以,無論是唐朝時候留存的白骨,還是現代挖掘出來的白骨,真的已經算是這些“逝者”中的幸運兒了。
總結一下,能挖出來才奇怪,挖不出來才是常態。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