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強者——一個麻風病人的故事(上)
1161年,耶路撒冷大教堂,提爾大主教在為一個嬰兒做洗禮。主持洗禮的是這個嬰兒的伯父,也是他的教父——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三世。
在洗禮過程中發生了一個小插曲。當國王把自己的名字作為禮物賜予這個新生兒時,國王的一位近臣開了個玩笑:作為一國之王,只賜一個名字給自己的侄子太吝嗇了吧,有沒有其他更正式的禮物。國王聽了大笑,指著圣十字架說:“那我再給他一個禮物,耶路撒冷之王(The Kingdom OF Jerusalerm)!”這個事情被在場的禮官所記錄。但是當時誰也沒有想到,正值盛年的國王會在次年突然病逝。
鮑德溫幼年很好動,喜歡學習搏擊,喜歡和伙伴玩帶有軍事性質的游戲。在他九歲時,有一次在教師指導下和伙伴互相以木棍刺擊,被伙伴刺中左臂。教師在大聲斥責同伴的同時驚奇地發現,雖然鮑德溫的左臂已被刺得青腫,但他仍不以為意。起初教師以為這是鮑德溫天生堅韌所致,然后一問之下才發現,鮑德溫居然對這次刺擊毫無痛感。經過宮廷醫師的診治,確認九歲的王子患上了當時最可怕的病癥,麻風。在電影中,編劇將發現鮑德溫病癥的人改成了巴利安的父親,以此來暗示巴利安父親身份的貴重及其與王室的親密程度。
▲鮑德溫四世的老師——提爾的威廉發現了鮑德溫麻風病的第一個癥狀,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王位繼承人得了麻風病的消息被嚴密封鎖,然而紙包不住火,鮑德溫身上出現越來越多的病癥,為了掩人耳目,他不得不開始在身上增加衣物以包裹身體。因此在《天》片中,我們所看到的鮑德溫四世的形象與歷史的真實相去并不甚遠。
▲電影《天國王朝》中的鮑德溫四世形象
盡管如此,在鮑德溫十一、二歲時,他患上麻風的事情在上層貴族中也已經不是秘密。似乎總是天意弄人,如果鮑德溫的父親阿馬里克一世活得久一點,那么鮑德溫也許還來不及繼承王位就會死去,他也就不必以腐蝕之軀來背負王國巨大的責任。然而,在1174年,納阿丁在與新崛起的薩拉丁爭奪伊斯蘭領袖位置時突然病勢,雄心勃勃的阿馬里克一世(家族傳統,向來如此)聞訊立即遠征埃及,準備聯合納阿丁的遺留勢力解決掉薩拉丁,卻在途中患急癥,不得不撤軍并于歸途中逝世。
這一年的鮑德溫年僅13歲,根據歷來的貴族傳統,15歲才是繼承爵位的年齡,關于王位的傳承,匆匆嗝屁的阿馬里克又根本沒有來得及留下任何遺命,而一個才13歲的麻風病人可以指望的成數能有多大?雖然這樣,耶路撒冷的高層議會在緊急會議中還是提議由鮑德溫繼承王位,并以全票通過的方式形成決議。
▲繪畫——為麻風病人洗浴,中世紀
鮑德溫加冕的時候,他的病癥不得不完全的向一切人公開(不公開而以圣斗士形象出現在加冕儀式上恐怕不妥)。奇怪的是,得知這個消息后王國內部相對平靜,并沒有太多人暴走,反而是羅馬教廷帶來壓力,因為當時普遍認為麻風病是上帝對罪人的懲罰,所以羅馬教廷認為讓一個患有神罰之癥的人來統治圣地實在說不過去。但是對于教廷的態度,耶路撒冷議會不予理會,而耶路撒冷的大主教對教廷的答復是,國王已經是涂圣油之王,請不要置疑主的世間權威和決定!于是羅馬教廷也就哪邊涼快哪邊歇著去了。
關于鮑德溫的加冕,有一個傳說,據說在他加冕時,有一只鷹飛入教堂,直接降落在主教將要加冕的王冠上,并張開雙翼,恰好在冠上形成十字的形狀。(好象很牛逼)
▲繪畫——鮑德溫四世的加冕,圖片來源于wikipedia
但是因為國王年幼的關系,議會暫時任命了一位攝政王,這個人叫做雷蒙德,也就是《天》片中的那個提亞什么斯,這個人在王國很有地位,是醫院騎士團的領導,在《天》片中,醫院騎士團與圣殿騎士團分屬兩個不同的勢力,這一點與史實符合,不過實際上,醫院騎士團的歷史比圣殿騎士團悠久,而且在福爾克(陸抗)時期直接受其統屬,有很多光榮的戰績。總之,雷蒙德便向國王宣誓效忠,暫時攝政。
寫到這里,耶路撒冷就快要進入《天國王朝》所敘述的歷史時段了。而愛德華·諾頓飾演的麻風國王也將迎來他一生中已所剩不多,然而卻輝煌意氣的時光。
最后強者——一個麻風病人的故事(中)
《天》片中,巴里安(BALIAN)出現的時間是在蒙吉薩戰役之后,哈丁戰役前夕,推算起來,應該是在1185年或1186年。實際上,巴里安男爵在歷史上的出場要大大早于這個時間。早在1174年鮑德溫四世加冕時,巴里安和他的兄弟鮑德溫(此鮑德溫非彼鮑德溫,同名不同人)在推舉攝政王時,就作為雷蒙德的支持者出現在歷史舞臺上。因此,他當然不是鐵匠出身,而是個世襲罔替真金白銀童叟無欺的貴族,而且論輩分他也比鮑德溫四世高一輩,因為在1177年他娶了阿馬里克一世的遺孀也就是鮑德溫四世他老媽做老婆,片中卻改成他和鮑德溫四世的妹妹(其實是姐姐)有一腿,挺好玩的,不過不大可能,他沒那么年輕,鮑德溫四世死的時候,他已年近六十。因為他的領地在伊柏林,因此,他也被叫做伊柏林的巴里安(Balian of Ibelin)。
▲畫作——伊柏林的巴里安(Balian of Ibelin)向薩拉丁獻出圣城,公元1490年,圖片來源Wikipedia。
現在重新回到鮑德溫登基的時候。老牌貴族雷蒙德不是多爾袞似的人物,沒有大權在手就想號令天下的思想,相反,他是一個相對理智、或者說保守的鴿派,主張保疆守土,不要輕易去招惹鋒芒畢露的薩拉丁。他有起碼的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薩拉丁的對手,平心而論,連他都不是,那誰是?回頭看看身邊那個包裹得嚴嚴實實,常年在面具下沉默的麻風少年。雷蒙德所希望的只是平安。
這樣的愿望只維持了三年。1177年,薩拉丁終于完成了以埃及為大本營,大馬士革為政教合一中心,整個敘利亞伊斯蘭世界為羽翼的基業,并與東羅馬帝國達成和平的協議,完成了他遠交近攻的戰略構想。一切的一切都在為奪取耶路撒冷而準備,此時他的欲望空前膨脹,一心只想著成就不朽功業,在他眼里,阿馬里克一世死后的耶路撒冷王國已經沒有可以和他抗衡的人物。于是,在1177年的秋天,薩拉丁率領3萬塞爾柱精騎出發。
▲薩拉丁雕像,現收藏于開羅的埃及軍事博物館,圖片來源Wikipedia。
而在耶路撒冷這邊,三年下來,證明了攝政王雷蒙德并不具備掌控王國所有勢力的手段和能力。他只掌握了醫院騎士團,而另一個重要的力量圣殿騎士團他卻沒能掌握。王國形成了除他之外的另一個勢力——以雷納德為首的新來的騎士貴族,圣殿騎士團是他們手里的本錢。這個雷納德,即是在《天》片中被鮑德溫用馬鞭海扁的那位仁兄。
雷蒙德老先生是鴿派,雷納德則是不折不扣的鷹派,為了戰略方向問題彼此互不咬弦,雷蒙德憑借自己攝政王的身份保持著對雷納德的彈壓,使得雷納德一直沒有機會對伊斯蘭世界進行挑釁。然而,他們不知道,沙漠之王早已不需要他們的挑釁。
1177年秋,薩拉丁的三萬騎兵分成兩路發動進攻,其中兩萬進攻圣殿騎士團所在的加沙地帶,一萬包圍阿斯卡倫。
▲1177年11月,薩拉丁與耶路撒冷與鮑德溫四世的蒙吉薩戰役,圖片來源Wikipedia。
耶路撒冷幾乎沒有任何準備,一開始就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他們事前甚至沒有得到什么情報,情報工作失誤導致的結果是,在敵軍到達阿斯卡倫之前,竟然讓國王在少數部隊的陪同下到了那個地方,自動把羊羔送到餓虎的嘴邊。
這一年的麻風病少年患者年屆十六周歲,仍然整日生活在面具之下,登基三年來,在紛亂的國事中,他依舊也只能繼續保持沉默,在國家戰略的選擇上,也沒有人想到去問這個不定哪天就會掛掉的麻風病人的意見。然而沒有人注意到,鮑德溫家族一脈相成的血液和品質經已慢慢在他體內形成,行將在未來不多的生命旅程中熊熊燃燒。
塞爾柱人很快就清楚了耶路撒冷王正被他們圍困在阿斯卡倫。欣喜若狂的薩拉丁馬上組織部隊對該地區進行猛烈的攻擊,誓要生擒敵酋。國王的騎士衛隊鎮定而毫無主意地保衛在君主的周圍,抱定了進行最后死戰的決心。然而這時候,他們卻從身后的孩子口中聽到了冷靜清醒而又條理清晰的指令。騎士們驚奇地轉身看著國王,然后鞠躬并舉劍示意,執行命令。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