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靖
詞乃音樂文學之代表,自隋唐興起,至兩宋達于巔峰,穿越千余載而余音不絕,堪稱中國文學藝術之奇葩。詞中名作如李后主之《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蘇東坡之《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范希文之《蘇幕遮》(碧云天)、李易安之《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朱淑真之《生查子》(去年元夜時)、楊升庵之《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等,由今人重新譜曲,經流行歌手鄧麗君、王菲等人演唱而膾炙人口,真可謂“經典詠流傳”。本文試以《賀新郎》詞牌為例,搜剔詞史,分梳詞派,評點詞章,神會詞心,微探曲詞藝術之魅力,管窺千年文化傳承創新之道。
賀新郎,又名“賀新涼”、“金縷曲”,調起于北宋,全盛于南宋,衰落于元明,復振于清朝,乃至民國及現當代,亦有佳構杰作。據史料記載,《賀新郎》由蘇軾首填,因北宋歌妓行業繁榮,文人與歌妓過從甚密,有學者推測《賀新郎》有可能為樂工樂妓所創,經蘇軾填詞后得以傳播。后南宋葉夢得填得《賀新郎》(睡起流鶯語),添下闋倒數第三句為八字(原為七字),遂格調和諧,成為正體。又因葉詞結拍為“唱金縷”,故又名《金縷曲》,清以后用此名者較多。現代詞學大家龍榆生評《賀新郎》詞曰:“大抵用入聲部韻者較激壯,用上、去聲部韻者較凄郁,貴能各適物宜耳。”從近千年的創作實踐來看,《賀新郎》這一詞牌所能展現的境界,較龍氏所謂“激壯”與“凄郁”之兩分更為豐富闊大,堪稱詞中頭牌。
一
自屈原以美人香草寄君國之思,此種手法便為后世詩家襲用。杜工部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佳人自喻,蘇東坡也常在詩詞中以美人寄身世之慨,《賀新郎·乳燕飛華屋》便是其詞中代表。此作起筆不凡,先以燕子引路,用工筆描摹美人“晚涼新浴”后的閑雅風姿,讓人想起《洞仙歌》中“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的佳人,卻又以“夢斷瑤臺曲”五字突現情感波瀾,并以此意總領上闋。過片以秾艷獨芳之石榴為美人寫照,一句“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與上闋暗通款曲,再寫花之“芳心千重”,恐被“西風驚綠”,著一“驚”字,綰合花與人,花猶如此,人何以堪!便有了結拍之傷心語“共粉淚,兩簌簌”。對此,黃蘇《蓼園詞選》評曰:“是花是人,婉曲纏綿,耐人尋味不盡。”至于為妓而作的紛紜傳說,大可不必理會,正如胡仔《苕溪漁隱叢話》所云:“東坡此詞冠絕今古,托意高遠,寧為一娼而發耶!”
北宋一代,另一首著名的《賀新郎》(睡起流鶯語)出自南渡名臣葉夢得之手。作為其早期代表作(據史料記載葉賦此詞時年方十八),葉的豪氣和逸氣在此詞中均有體現。上闋自“睡起流鶯語”五字領起,以蒼苔、亂紅、殘花等詞描摹一番幽境,又以“漸暖靄”引出寶扇,驚現“上有乘鸞女”,遂有舊恨襲上心頭。過片層層推進,從夢斷橫江到意斷滄波,再到目斷千山,最終化為悵然自詰“誰為我,唱金縷”,振起全篇。近人唐圭璋評此詞“纖麗而豪逸”,僅五字卻一語中的。由此觀之,詞之豪放與婉約的粗疏二分實為武斷,正如顧隨先生評稼軒詞章法時謂:“工穩謹嚴處,便與清真有異曲同工之妙。笑他分豪放、婉約為二途者之多事也。”
到南宋,《賀新郎》一調臻于大盛,張元干、辛棄疾、陳亮、劉過、劉克莊、吳文英、劉辰翁、蔣捷等大家皆有名篇傳世,其中尤以稼軒為最,他一人便有二十三首之多,且多為杰作。以量大質精而論,辛稼軒之《賀新郎》實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清初陽羨詞派領袖陳維崧差可近之,然渾厚沉郁不及),千載之下,一人而已。限于篇幅,本文僅舉稼軒之《鳳尾龍香撥》、《甚矣吾衰矣》二首。
自古詠物之作,最怕為題所縛,死于句下,稼軒一出手便翻出新境。此首《賦琵琶》,以使事用典不著痕跡、沉郁蒼涼著稱,與另一名作《別茂嘉十二弟》堪稱姊妹篇。上闋數典輾轉騰挪,借唐說宋,感慨系之。換頭處夢回現實,琵琶聲聲入耳,寫到“輕攏慢捻”、“推手含情還卻手”,已是蕩氣回腸。及至“一抹《梁州》哀徹”,真是四弦一聲如裂帛,字字俱作變徵之音,再用一句“千古事、云飛煙滅”釘住上文。尾聲“賀老定場無消息,想沉香亭北繁華歇”十五字,與發端處呼應,貴妃面影已難覓,才有結拍“彈到此,為嗚咽”慢慢吐出,真乃人琴俱哀矣。顧隨《稼軒詞說》錄辛詞二十首,《賀新郎》僅此一首,以辛詞“龍跳虎臥、鳳翥鸞翔”之筆力論,當為巨眼。
陳廷焯曾言“稼軒詞自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一篇為冠”,可稱一家之言。若論敵者,《甚矣吾衰矣》一詞不遑多讓。作為晚年最杰出的作品之一,稼軒將“以文入詞”之手法、“化用成句”之功力、“寓柔于剛”之辭筆熔于一爐,臻于化境。上闋以自嘆衰殘、知交零落起筆,想起太白之“白發三千丈”,本為自照,卻以一笑付之,何等豪逸。后以稼軒式設問,引出“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一句,文句似口語,卻精警峭拔,為詞家語之典范。下闋又連化陶淵明、蘇東坡、杜工部、張融等人詩句,卻不著一跡,宛若天成。尤其“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一句,在過片層層鋪排后,狂氣直沖云天,古今無二,唯貝多芬《英雄交響曲》可比擬。
二
除卻稼軒數首震古爍今的杰構外,南宋一代的《賀新郎》詞調高手自是不少,若以時間為序,當首推南宋初年“詞壇雙璧”之一張元干,蘆川詞凡一百八十首,以《賀新郎》兩篇為冠,現舉《夢繞神州路》一闋。小序為“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知乃送別詞。首句以“夢”字起筆,魂牽夢縈之情、忠厚純良之志,一字雙關。以秋風、畫角、離黍三個意象,由惆悵到傷感,亡國之痛漸次生發,便有自問自答,可謂“地走人形獸,春開鬼面花”。隨后,化用杜少陵之“天意高難問,人情老易悲”,借力蓄勢卻不著痕跡,逼出送別主題。過片言斜河、疏星、殘月、斷云,看似閑筆,卻有深意,佇立一夜而不忍離去,唯星月相伴。于今昔對比中更覺苦痛,遂祭出“目盡青天懷今古,肯爾曹恩怨相爾汝”,抑塞排蕩一空而詞境陡升,結尾唱出最強音“舉大白,聽《金縷》”,豪邁處幾不讓稼軒矣。
幼安之后,推崇模仿者甚眾,漸成辛派,尤以陳亮、劉過、劉克莊、劉辰翁等為杰出代表,后三者被譽為“辛派三劉”,而陳亮與辛棄疾之高誼人所共知,二人鵝湖唱和之五首《賀新郎》更是詞壇佳話。惜同父之三首豪縱有余,蘊藉不足,且為放過;后村、龍洲之同調,著力甚大,詞作數均超稼軒(分別為四十五首和二十七首),無奈才具難匹,雖有佳什,卻為辛詞所掩,幸龍洲道人“老去相如倦”篇一改辛派面目,極具哀婉綿麗之姿,當獨占一席;須溪融合前人,猶取稼軒之風格、遺山之辭筆、東坡之意態,差足繼武,《聞杜鵑》一闋匠心獨運,亦可備一說。
劉過一生懷抱,卻屢試不第,終身布衣。中年落第后與一飄零商女重逢,天涯淪落之嘆倍感于心,遂作《賀新郎》一篇,辭筆之曲折、結構之縝密、情感之纏綿,堪比今日之微型小說。起筆“老去相如倦”,著一“倦”字而心境了然,反用卓文君與司馬相如之舊典,凸顯二人之末路窮途,不由念及京華往事,倚紅偎翠,難遣無路之悲,遂用“曾”、“空”、“尚”三個虛詞襯底,托出今昔之慨,初見時之客舍、雨、風、燈,仍歷歷在目。過片折回目下,描摹一幅美人殘妝圖,烘襯詞人失職之悲。本欲借酒消愁,無奈“愁深酒淺”,只得“托意焦琴紈扇”,可謂一退再退,幾無安身之處。至“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楓葉俱凄怨”一句,已是凄迷一片,無以復加。歇拍“云萬疊,寸心遠”六字,如幽咽流水汩汩而出,借萬疊之云山,抒寸心之郁結。論同調之凄婉綿麗,允為兩宋第一。
南宋亡后五年,劉辰翁攜兒返臨安憑吊,道上聞杜鵑哀鳴,其兒作《摸魚兒·甲申客路聞鵑》,情辭凄苦,劉辰翁依韻而作《金縷曲·聞杜鵑》。詞以憶少年開篇,詞人十八年間青絲成雪,而今天子流離,故國傾覆,唯有杜鵑聲依舊,一時淚如雨下。過片連用數典,從黃竹歌聲到桃花前度,再到斷魂蘇秦,時空縱橫,筆力翻騰,設問精妙,深得稼軒之風。又由“寂寞江南輪四角”三句拉回眼前,京都人煙蕭瑟,而江南寂寞,道路難行,家國之痛襲上心頭,遂亮出“啼盡血,向誰訴”六字,乃杜鵑聲一以貫之,并綰結全篇,余味深永,令人心折。
南宋能與辛派相頡頏的當屬格律派(以姜白石和吳夢窗為二宗),以詞調論,《賀新郎》并非格律派之拿手,詞作整體數量與質量均難與辛派匹敵,但仍有絕妙好詞,猶以蔣捷數首為佳。現舉吳夢窗之《喬木生云氣》與蔣竹山之《夢冷黃金屋》二首。夢窗詞以辭隱思幽為勝,“陪履齋先生滄浪看梅”卻格調清新,一反常態。履齋即吳潛,夢窗乃其幕客。標題雖為看梅,主旨卻是懷念抗金名將韓世忠,詞便從韓之滄浪亭落筆,寥寥數句,便將其休官退隱之由一一道出,并以“旋小筑、吳宮閑地”小作綰結。再由“華表月明歸夜鶴”折回現場,見花竹如此,人何以堪。下闋詳敘看梅,問梅開未,催花唱曲,自是語帶雙關。再借東風表忠心,卻眼見大廈將傾,生發右軍之嘆“后不如今今非昔”,唯余“兩無言、相對滄浪水”,便有萬語千言,不如無言。上闋滄浪起,看梅結,下闋看梅起,滄浪結,章法一絲不茍。且全片僅用兩典,卻婉曲蘊藉,自是功力非凡。
蔣竹山填有《賀新郎》九首,量不及后村、龍洲者遠甚,然以質論,則大有反超之勢,《夢冷黃金屋》一篇便是上上之作,朱孝臧、龍榆生、唐圭璋等多種宋詞選本均有收錄。詞以美人喻故國,黃金屋乃其寓所,唯“夢冷”可到,全篇底色可知。先以“嘆”字領起,寫屋內素琴蒙塵,凄涼難耐,便化作嬌鶯魂歸故里,“猶認紗窗舊綠”,一番風雨,言花果熟透,反襯亡國之悲,遂慢慢吐出“此恨難平君知否”三句,然影瘦燭明,奈何奈何!換頭處一聲驚響,杯碎酒傾,猶亡國之音。故國傾覆,如美人芳蹤難覓,只得背臨一幅,以慰相思,卻又“怕不是、新來妝束”,極盡吞吐之妙。末二句用辛稼軒、杜工部詩意,舊曲無人解,空余掩袖倚竹之姿,真有一唱三嘆之致。
三
金元明時期,詞風衰靡,《賀新郎》一調寥落,僅金人元好問、元人盧摯、明人高啟等少數詞人填過此調,皆泛泛之作,不足為道。至有清一代,詞學中興,陳維崧為首之陽羨詞派,朱彝尊為首之浙西詞派,張惠言、周濟為首之常州詞派,各領風騷,《賀新郎》重又大放光彩,在全清詞中為步韻最多者,從量到質,大有超越兩宋之態。若論清代《賀新郎》詞成就最高者,允推宜興陳維崧。迦陵詞凡一千四百余首,《賀新郎》一調多達一百四十四首,幾乎占十分之一。其中,名篇佳作自是不少,龍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詞選》錄迦陵詞三十三首,《賀新郎》獨占六首,近五分之一。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評迦陵詞曰:“沉雄俊爽,論其氣魄,古今無敵手。若能加以渾厚沉郁,便可突破蘇、辛,獨步千古。”僅以《賀新郎》一調言,似不過譽。限于篇幅,今僅舉《纖夫詞》一例為證。
詞由“戰艦排江口”五字領起,戰事之緊張籠罩全篇。那邊廂卻是“真王拜印”,猶電影之分鏡頭,逐層鋪敘。再一個鏡頭拉回,“征發棹船郎十萬”,以“風馳雨驟”、“騷然雞狗”二語襯之,筆重意深。“里正”句以下,言層層催逼,便有“捽頭去,敢搖手”之寫照,毫不含糊。過片以“稻花”句翻出一新境,看似閑筆,實則妙點時節,統治者不顧秋忙,強拉民夫,更令人發指。“有丁男”以下,呼應上闋,一組鏡頭記錄下血淚慘狀,丁男訣別草間病婦,妻亦擔憂夫遭牛鞭,萬般絕望中,唯剩叮嚀與祈禱,便有“向叢祠、亟倩巫澆酒。神佑我,歸田畝”。幾令人不忍卒讀!全詞皆用白描,結構謹嚴,筆力千鈞,娓娓講述一場人間悲劇,猶如一部微電影,無愧為詞中之《新安吏》與《石壕吏》。
康熙十年(1671),被迫仕清的吳梅村滿懷一生愧疚,寫下臨終絕筆詞《賀新郎·病中有感》,猶如一部微縮《懺悔錄》,讀之令人震顫。起筆“萬事催華發”,如破空而來,觸目驚心。拈出“論龔生”三句,以高士反觀,幾無地自容。“吾病”一句語帶雙關,一腔熱血,分付西風殘月,真大悲哀!自問心有千千結,華佗可解?唯凄咽而已。換頭一句“故人慷慨多奇節”,倍加一層,當年之草間偷活,真乃“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追念往事,苦恨千疊,雖忠孝兩難,但以一文不值之身,不足為省。歇拍“人世事,幾完缺”,一字千鈞,直戳脊椎,幾難站立為人。西人卡爾維諾嘗言文學中輕與重的對比,論詞之重者,吳梅村此首幾古今無匹。
清代能與陳維崧三足鼎立者,唯有納蘭性德與朱彝尊。其中,尤以納蘭性德之影響最為深廣,其后世被譽為“清第一詞人”。王國維《人間詞話》更評其為“北宋以來,一人而已”。納蘭之小令最佳,長調之中,《金縷曲》乃其拿手,《贈梁汾》與《亡婦忌日有感》皆為代表作,今舉后一首為例。納蘭二十三歲時,妻子盧氏死于難產,令其悲慟欲絕。其后八年間,納蘭填悼亡詞近五十首,可謂“柔腸九轉,凄然欲絕”(唐圭璋語),將悼亡詞藝術推向歷史巔峰,此首《金縷曲》便是杰構。落筆“此恨何時已”,雖用李之儀成句,卻起針伏線,如若己出,待“三載”二字吐出,恨意幾許可知,自是針腳綿密。其間三句言天氣,空階、寒更、葬花三個意象堆疊,蓄足氛圍。遂有自問自答,“料也覺、人間無味”以下,可謂片片癡語,層層折進,越思越濃。過片癡想更絕,欲度重泉寄雙魚,然理想難敵現實,續弦之聲頻起,至中宵難寐,只得祈求來世,“待結個、他生知己”,卻“還怕兩人俱薄命”,又連開兩境,逾轉逾凄,歇拍一“盡”一“起”,讀之泫然,直追東坡《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乃知靜安之言不虛也。
上述納蘭《贈梁汾》一首,對象是清初大詞家顧貞觀,此首本為同調言友情之頭牌,不可放過,但顧氏為搭救納蘭好友吳兆騫所填之兩首《金縷曲》一出,旋成絕調,奈何也哉。詞取罕見之書信體,如其小序所言:“寄吳漢槎寧古塔,以詞代書……”猶西人之書信體小說,如歌德之《少年維特之煩惱》、盧梭之《新愛洛伊絲》、拉克洛之《危險關系》等,可謂別出心裁,自成一家。其一以“季子平安否?”起筆,真真信札之語,“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以下,言吳氏之苦難,出以感同身受之筆,至詞末之“盼烏頭馬角終相救”,殷殷然諾,其心可鑒,便有“置此札,君懷袖”之結拍。其二反觀諸己,“我亦飄零久”,漫談二人之友情,并以李、杜相比,全篇出以書信之關切與叮嚀,卻又不失詞之本色,歇拍以“言不盡,觀頓首”結之,令人拍案。陳廷焯評曰:“二詞只如家常說話,而痛快淋漓,宛轉反覆,兩人心跡,一一如見。此千秋絕調也。”洵為知言。
四
清中前期,真正讓《賀新郎》一調遍傳大江南北成為詞中頭牌者,并非個別天才之杰作,而是源自一次詞人集會,史稱“秋水軒唱和”。康熙十年,詞人周在浚入住其父友人孫承澤京師別墅秋水軒,不少名士紛至沓來,詞人曹爾堪“見壁間酬唱之詩,云霞蒸蔚,偶賦《賀新涼》一闋,廁名其旁”。龔鼎孳、紀映鐘、周在浚等人遂次韻唱和,全部使用《賀新涼》詞調,“剪”字韻,至歲末倡和多次,共計二十六位詞人,一百七十六首詞,影響遍及全國。其中有不少佳什妙篇,如曹爾堪之《淡墨舒云卷》、《魚直蓬偏卷》,紀映鐘之《素發連蜷卷》,徐倬之《碧海晶簾卷》,周在浚之《故里驚風鶴》,嚴灝亭之《辛似天邊鶴》、《舉世何為者》,何采之《秋雨多情者》等等,雖身份不一、主題紛呈,但風格偏于深雄雅健,嚴迪昌先生稱之為“‘稼軒風’從京師推向南北詞壇的一場大波瀾”。
清中晚期,《賀新郎》一調稍為降溫,卻也不乏名篇佳作,且多與政治時局關涉,此為晚清詞之一大特點。今舉俞曲園、文廷式、梁任公之同調各一首。俞氏乃德清望族,家風醇厚,俞曲園為一代通儒,其曾孫俞平伯更是紅學大家,飲譽海內。一日,次女繡孫詠落花賦一詞,有“嘆年華、我亦愁中老”句,乃父以為“少年人不宜作此”,作《金縷曲》一闋以誨女抒懷。其換頭處言:“浮生大抵無非寓”,謂通達何以嘆!又言“畢竟!韶華何嘗老,休道春歸太遽”,謂樂觀何以愁。結拍“憑彩筆,綰春住”,莫忘立言,語帶勉勵。俞氏之家教門風,盡在字里行間。
有清詞壇,學稼軒而成就特出者,一為陳維崧,一為文廷式。迦陵詞氣魄廣大,惜略欠沉郁,文氏則“從骨骼處學蘇,沉痛處學辛”(朱庸齋語),卓然自立。《別擬西洲曲》一詞堪稱其長調典范。《西洲曲》本為少女思郎之作,著一“別擬”,則自具深意。一位“靚妝幽獨”之佳人悄然出場,其登樓遠望,游目騁懷,見“又天涯芳草江南綠”時,自己卻孤身一人,便在凝思中“欲解明珰聊寄遠,將解又還重束”。情思可謂千回百轉,魂凄心折,寄托了進退出處的復雜心緒。最后,只留下一個“為此意,更躑躅”的傷感背影。葉恭綽評曰:“先生極自喜此詞,謂頗得東坡之神。”又曰:“何減東坡‘乳燕飛華屋’。”其實,文氏此作融家世之悲與故國命運,含蘊較蘇詞遠為深廣,豈止“何減”,當為更甚。
晚清時期,梁啟超為一代巨擘,其淹貫經史,融匯百家,參駁古今,身影碩大。梁任公于戊戌變法(1898)失敗后逃往日本。越九年(丁未)歸國,其時國是日非,次年再東渡,寫下著名的《金縷曲》。開篇以“瀚海飄流燕”自喻,九載歸來后,卻是“依依難認,舊家庭院”。雖有“一例差池雙剪”(暗喻志同道合者),但“相對向,斜陽凄怨”。腐朽的大清帝國茍延殘喘,日薄西山,遂有“算興亡、已慣司空見”,猶正話反說。過片以“故巢”喻“故國”,著一“補”字則深情全出,卻又恐“重簾不卷”,支持改良之光緒帝猶囚于瀛臺,道是“何處窺人面”?念及此,“休更問,恨深淺”,一腔熱血化為無奈,令人扼腕。
民國以降,中國文化數遭重創,有識之士自有切膚之痛,前有王國維自沉昆明湖,后有唐君毅慨嘆“中國文化之花果飄零”。五四運動后,白話文大盛,新詩亦如雨后春筍,舊體詩擁躉郁達夫自嘲為“骸骨迷戀者”。《賀新郎》一調重歸沉寂,民國一代僅豐子愷《七載飄零久》、呂小薇《蒼莽西風里》、張伯駒《一剎成塵土》、毛澤東《揮手從茲去》等數首佳作,所謂“民國四大詞人”者,皆詞學研究遠在創作之上。詩詞一道,但凡學問大盛之際,便是其創造力衰退之時。
竊以為,此百余年間,真正之杰作首推毛澤東晚年之《賀新郎·讀史》。詞從“人猿相揖別”寫起,“只幾個石頭磨過”三句帶過石器、青銅器和鐵器時代,人類的漫長童年卻也“不過幾千寒熱”。隨后,點出人類歷史充滿苦難和戰爭的本質。過片點題,言讀史一生,青絲成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隱含史識大于史實之旨,更與上闋結語“流遍了,郊原血”呼應。遂有“五帝三皇神圣事,騙了無涯過客”,一語坐實,道出盜跖、莊蹻、陳勝、吳廣等才是真正之風流人物。結拍“歌未竟,東方白”,語帶雙關,擱筆已是東方白。全詞從人類誕生寫到社會主義革命,猶如一部一百一十五字之“人類簡史”,其氣象之恢宏、思想之深邃、辭筆之老辣,古今無二。
臺灣作家張大春與歌手周華健是多年摯友,張曾贈周《金縷曲》一首,以表故人久別之思念,中云“苦雨江湖誰唱老,料是當年兄弟。二十載,須憑歌計”,又云“呼爾持琴兼抱酒,趁月明星爛人無事。從渡外,到山里”。詞雖難言精妙,卻也深情一片,令人感佩,后由周華健譜曲,收入其個人專輯《江湖》(2013)之中。雖然這一“復古”嘗試未必成功,卻見證了《賀新郎》一詞穿越千載,仍活在今人心中,歌唱流傳,綿綿不絕。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于斯可窺,于斯可慰矣。
(本文原載于《書屋》2019年第1期)
/提供細密/精致/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