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人的取舍抉擇所轉動的社會秩序,完全和環繞林中小屋的自然環境一樣令人敬畏。? 我們需要看到我們突破自我的限度,需要在一些我們從未漂泊過的牧場上,見證自由的生活。”
你誤讀梭羅的《瓦爾登湖》了嗎?
?文:杰弗里·塔克
》Jeffrey A. Tucker《
譯:禪心云起
自然主義哲學的偉大經典,由亨利·戴維·梭羅撰寫就的《瓦爾登湖》,不管從什么角度來看,都是一本讓人著迷的書:曠世之美、超然獨處、洞見深邃而又感人至深。
梭羅生于1817年,逝于1862年。他是一位作家、詩人,撰寫了20多卷散文;也是一名無政府主義者和廢奴主義者。他居于馬薩諸塞,又入哈佛求學。他來到瓦爾登湖畔生活,之前和之后都在父親的鉛筆廠工作,取得了多項鉛筆改良專利。
為什么《瓦爾登湖》成為當代圣典,讓好幾代人從中受益匪淺——緣由不難理解。但要理解此書的含義,最好把它當成美學作品,而不是政論;看作個人反思,而不是政綱;明白它所教導的,是勤勞、是堅忍、是細致觀察之類的美德,是我們周邊秩序的美不勝收。這樣的秩序,既非源于我們的設計,也非由我們最終控制。
可悲可嘆的是,世人如今往往并不這么看待它,卻常將其引作現代左派環保主義的象征。而環保主義,高度依賴于國家控制民眾的手腕。讓我們立刻糾正這一印象。梭羅從沒在任何一處攻擊過私有財產制度;相反,他十分感激朋友和恩人沃爾多·艾默生對瓦爾登湖的所有權。
他從沒批評過經濟交換,相反予以頌揚。他也從沒要求政府控制資源,相反認為:“除了那些代表國家的人物以外,我未受其他任何人的侵擾。”他更為人所知的名言是:“如果我確知有人帶著存心為我好的計劃,要到我家里來,那我肯定要嚇得趕緊逃命了。”
▍帝力與我何有哉
事實上,《瓦爾登湖》許多段落,與他之前的作品一樣,有力揭示了他無政府思想的真髓。他所從事的,是一種新生活方式的實驗,遠離國家、遠離時代的新興技術和日趨復雜的生活。他試圖發現除市場價值以外的其他真實價值,并想要辨識出,人離勞動分工有多遠,仍然能夠幸福順遂。
經濟學是他特別關注的問題。
“我去瓦爾登湖的目的,既不是要過貧賤的生活,也不是要在那兒過奢華的生活,而是要以最少牽絆,來處理一些私人事務;防止自己因為缺乏一點點常識、一點點事業才干,而做出什么貌似愚蠢甚至悲哀之舉。”
他并非想結束生意,而是要去蕪存菁、探得精髓。
“我一直在努力,以養成嚴格的生意習慣;這些習慣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必備的。”
他為之多方努力的,是要恢復美國自力更生的浪漫理想。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建造居所時,他使用了朋友供應的材料。他詳細記錄了每一筆花費,盡量保持簡單低調。他最終發現了,自己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居于人們在城市中付出代價的一小部分。他發現無論衣食,皆是如此。當然時間并不在他的考慮計算中。在這項任務中,他全力以赴,令人欽佩。他在鳥語聲中、在悠揚曠遠的教堂鐘聲中、在淙淙溪流聲中、甚至在火車汽笛聲中發現音樂。
▍不貴難得之貨
他領悟到,我們渴望購買和占有的大部分財物,真正來講有多么無用;財物到手時,卻難以認為這是我們真正所需。他發現人們肯擔多少債,以求物質饜足時,不禁感到驚訝。我們周圍最有價值之物是書籍和友誼。在所有財物當中,真理最彌足珍貴。
《瓦爾登湖》頌揚了許多美德:自力更生、生活簡樸、內心平和、精神清醒,與自然合而為一,還有面對我們周圍復雜世界的謙卑。人們禁不住嘆服梭羅全身心去探索的一切;而他確實發現了我們這個時代常常欠缺的美德。
工業進步和城市生活的喜愛者,從他的敘述中又能得到什么呢?看看哈耶克對社會生活有序性同樣美妙的反思,要么回顧安·蘭德對城市和工業富有詩意的辯護。他們都為我們周圍世界的方方面面,提供了類似的贊頌。各人的取舍抉擇所轉動的社會秩序,完全和環繞林中小屋的自然環境一樣令人敬畏。
▍變動不居 造化生成
回想一下,梭羅最后離開了瓦爾登湖。為什么?
“我離開樹林,就跟我當初來到樹林一樣,理由充分。也許在我看來,我有好幾個生活要過,不能再為那一個生活,花去更多時間。”
這對所有人皆然。我們渴望一個變化的世界、進步的世界。我們固然能夠從自然的靜謐和安定中學到東西,可我們內心中有一種改變的力量,要按我們的愿望去塑造這個世界。慮及于此,我們應該謹記哈耶克和梭羅共同的主題:人的心智無論是要去駕馭自然,還是要去駕馭無窮的個人行動和選擇所轉動的社會秩序,最終都是無能為力的。無論我們處在生命的哪個階段,無論在我們身上發生了什么,
“我們需要看到我們突破自我的限度,需要在一些我們從未漂泊過的牧場上,見證自由的生活。”
以下是本人最喜愛的若干段落:
“但我深信,一般人的心思里,為了穿戴憂慮真多,衣服要入時,至少也要干凈,而且不能打補丁,至于本身有無健全的良心,從不在乎。”
“毫無疑問,別人可以替我思想;可如果他這么做,是為了不讓我自己思想,這就很不理想了。”
“青年人除非立刻進行生活的實踐,否則怎能有更好的方法來學習生活呢?”
“人這種動物,比起別的動物來,更能夠適應各種氣候和各種環境。”
“如果我確知有人帶著存心為我好的計劃,要到我家里來,那我肯定嚇得要趕緊逃命了。”
“每一個人都應讓他的生命配得上他在最崇高和最危急時刻的所思所想,甚至小節上也不例外。”
“拿我來說,我覺得有沒有郵局都無所謂。我想,只有很少的重要消息是需要郵遞的。”
“我敢肯定,我從來沒有在報紙上讀過任何令人難忘的新聞。”
“我們只要尊敬一切不可避免的、有權存在的事物,音樂和詩歌便將響徹街頭。”
“現在時機已到,我們應該有不俗的學校。我們不該讓男童、女童成年后就不再受教育。”
“除了那些代表國家的人物以外,我未受其他任何人的侵擾。除了擱著我稿件的桌子之外,我不加鎖,也不上門閂,在我的窗上、閂上,連只釘子也用不著。我日夜都不鎖門,盡管有時我要出門好幾天;在接下來的那個秋天,我到緬因的林中去住了半個月,我也沒有鎖門。然而我的房屋比周圍駐扎著一排士兵時還要受人尊重、凌不可侵。” “我們決不會對大自然感到厭倦。眼前景象——那無窮無盡的活力、廣袤而巨大的身影、沿海岸線的破船殘骸、曠野上生趣盎然或腐朽不堪的林木,雷云和連下三周致成河水暴漲的豪雨,必然讓我們為之精神煥發。我們需要看到我們突破自我的限度,需要在一些我們從未漂泊過的牧場上,見證自由的生活。”
“至少我是從實驗中了解這個的:一個人若能自信地向他夢想的方向行進,努力經營他所向往的生活,他是可以獲得通常意料不到的成功的。他將要越過一條看不見的界線,他將要把一些事物拋在后面;嶄新、普遍的規律、也更自由的規律,開始圍繞著他,并在他內心建立起來;或者舊有規律擴大,并在更自由的意義里,得到有益于他的新解釋,他將獲得許可,生活在事物的更高級秩序中。”
“與其給我愛、金錢或名譽,不如給我真理。”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