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839 - 榆林保衛戰
作者:佑陵
郟縣之戰的直接后果是造成陜西兵的大量失血,以至于天險潼關被李自成一戰而下。到了10月10日,起義軍已經兵臨西安城下。短短一個月里明軍在兩場大規模戰役中敗于起義軍,士氣低到了極點。
孫傳庭組建的新銳明軍
西安失守,大明西北門戶洞開
▼
起義軍這時卻士氣如虹,僅用一天就拿下了大明王朝的西北重鎮西安。至此整個大明帝國的西北已經赤裸裸的暴露在李自成面前。李自成將目光瞄向了有天下雄鎮之稱的榆林。一場明末歷史上最為慘烈的城市保衛戰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榆林鎮,古稱上郡,自古以來就盛產精兵良將。在明代更是九邊重鎮。但這時的榆林情況卻并不好。榆林的精兵早就在歷次戰爭中損耗殆盡,剩余都是老弱病殘。而且榆林地區土地貧瘠,靠近毛烏素沙漠的榆林居民多為軍籍人口。若是沒有內陸的糧草供給,榆林沒有持久作戰的能力。
在攻下西安后,李自成意圖用和平手段招撫西北三邊。榆林城總兵王定,早被起義軍的聲勢嚇懵了,帶著幾十名親信棄城而去。這時李自成的招降文書送抵榆林。出乎意料的是,榆林并未投降。當時榆林城中的布政使都任召集副將惠顯、參將劉廷杰等商議,拒絕了李自成的招撫,準備與起義軍決一死戰。
明代榆林將門
▼
榆林要想抵御起義軍,僅靠官軍是遠遠不夠的。這時都任想到了榆林城中隱藏的那支精兵。榆林是明代陜西將門的根據地,明朝各地的總兵出身于榆林的總兵數不勝數。這時在榆林賦閑的就有尤世威、王世欽、王世國、侯世祿、侯拱極、王學書、李昌齡這些賦閑的將領手中都有自己的家丁。而這些家丁在明末就是精兵的代名詞。
都任找到榆林的將門商議戰守。要打仗當然需要能服眾的領導者,榆林將門推選素有勇敢之名的尤世威為主帥負責榆林防守。
確定主帥之后,榆林守軍開始規劃戰略。榆林的將門自然知道榆林不適合長期堅守,所以提出的方案為集中榆林的精兵在防御戰初期挫敗起義軍的兵鋒,然后與三邊的明軍會合一道擊敗起義軍恢復陜西。為了強化榆林防御,增加守城勝算,明軍參將劉廷杰還派人去河套向蒙古部落乞求援兵。
忠烈之城:榆林保衛戰
▼
11月12日,李自成大軍到達榆林。李自成這時還想通過招降的手段兵不血刃的解決榆林。李自成派出辯士舒君睿攜帶白銀五萬兩去招降榆林守軍,和平的手段后面是武力威懾——李過,劉芳亮率兵七萬在后面跟進。
明步兵
明軍這時尚未做好準備工作,就與起義軍假談判拖延時間。兩方會談一直到11月14日才結束。在談判破裂后,起義軍正式向榆林發起進攻,榆林守軍拼死抵抗,進攻初期起義軍傷亡很大。
起義軍開始改變策略,制造攻城器械「飛樓」來攻擊榆林城垣。飛樓是中國古代傳統的攻城器械,這種器械可以造的與城垣一樣高,攻城一方可以利用飛樓使用投射武器直接攻擊城垣,也可以在飛樓上加裝云梯直接對城垣進行突擊。就在此時,來自河套蒙古部落的援軍被起義軍擊敗。榆林保衛戰最后的希望也失去了。
明代紅夷大炮
起義軍在飛樓的掩護下向榆林發起猛攻。榆林城上尤世威親自督戰,指揮明軍與起義軍作戰。起義軍雖然有飛樓,但榆林的守軍卻越戰越勇又堅守了七晝夜。眼看飛樓不能發揮作用,起義軍又設置大炮對榆林進行炮擊。
起義軍在與明軍作戰之中繳獲了大量火炮,在戰爭中漸漸學會了使用火炮。在圍攻開封時,起義軍就用大炮對明軍進行長時間的炮擊。
炮擊的同時,起義軍還進行土工作業,破壞榆林城垣。雙管齊下的拼死攻勢下,起義軍總算突破城垣防御攻入榆林。榆林守軍卻并未放棄抵抗,而是退入城中與起義軍展開巷戰。
榆林軍民同仇敵愾,婦人豎子也在屋頂上用屋瓦攻擊起義軍,巷戰中起義軍傷亡慘重、「尸相枕藉」,但榆林守軍只是強弩之末,漸漸不敵開始崩潰,布政使都任首先戰死,繼而侯世祿父子,王學書戰死。其余將門大都力屈被俘。參將劉延杰因為去河套求援,被起義軍千刀萬剮。負責攻城的李過將這些被俘的將領送到西安,以備李自成招降。
明代軍人
李自成在西安秦王府接見明軍將領,明軍將領都站著不向李自成下跪。李自成勸降諸將領「諸公皆名將,助我平天下,取封侯,可乎?」明軍將領也不客氣罵道「汝驛卒,敢大言侮我!」但李自成也不生氣笑著去給被俘將領松綁。
被俘明將毫不客氣,王世欽向李自成吐一口唾沫說「驛卒不要過來,將我這身將軍衣服弄臟了」李自成意識到這些人無法收服,遂將全部明將斬殺。
榆林之戰是李自成進入陜西后最艱苦的一場戰役,前后歷時十二天,以榆林城全城死節的方式結束。至此,曾經顯赫一時的榆林將門,以最悲壯的方式為大明王朝流盡了最后一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