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一個國家會不會缺糧食,主要看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也就是老天爺是不是賞飯吃。但這并不是說糧食安全只看自然資源就夠了,在客觀的條件之外,還是有一些重要的主觀因素是可以努力且不容忽視的。
先記住這個公式:
糧食安全=耕地×淡水×石油×科技×和平
下面我會逐條來梳理這些概念,希望能幫助大家理解糧食安全問題的基礎框架。
耕地不等于國土面積
中國當前可耕地面積約18億畝,換算一下就是120萬平方公里,大家從小都知道我們的國土面積是960萬平方公里,也就是說,我們的國土面積只有八分之一是用來種植糧食和蔬菜的。
我做農業記者的時候經常聽到某些貧困縣解釋自己貧窮落后的原因,叫“八山一水一分田”,意思是這個地方只有10%的土地是可以用來耕種的。而放大到整個中國,目前也只有12.5%的土地可以用來耕種,其實比貧困縣好不了多少。更重要的是,耕地和耕地之間的差別是非常大的,黑土地的產量嗷嗷兒叫,黃土地的產量就慘兮兮,東北的水稻一年只能種一季,三亞的水稻一年可以割三回。這樣的差距你沒處說理去。一種是把非耕地變成耕地,以前中國干過很多圍湖造田和開墾荒地的事情,后來都付出了沙塵暴、洪水等沉重的環境代價,所以現在基本不走這條路了。第二種是把以前侵占來蓋了房子建了工廠的土地還回去,但是這樣也有很大的困難,建房子通常已經把表面疏松的耕作層給刨掉了,推掉房子鏟除水泥也沒法馬上耕作,還得培土養地。還有一些工廠把土地污染得不適合再種糧食了,還回去也只能長出三尺高的野草。中國現在唯一可以指望的是把一些地區因為種糧收入低而拋荒的耕地重新利用起來,但是這個量并不大的。相對于中國4億畝耕地的缺口來說,差距很大很大。再說水的問題。種糧種菜離不開灌溉,人類最早的幾個農業文明就全都是在大江大河邊上。水資源和農業之間的關系最關鍵的是位置、位置、還是位置。靠近灌溉水源的耕地才是好耕地,才有穩定可靠的產量。耕地灌溉水有幾種來源:第一種是從天然的江河湖泊潺潺溪流直接引水灌溉,這種最省事成本最低。第二種是修建人工的水利工程,在沒有湖泊的地方修建一座水庫,澇時存水,旱時開閘,現在中國農民依靠的主要是上世紀的灌溉水利設施,如今新修的并不多,涉及征地問題再要新修也很難。第三種是打井抽取地下水來灌溉,這在華北、西北地區很普遍,但目前已經幾乎到了極限,地下水被抽空的問題極為嚴重,算是威脅中國糧食安全的一顆定時炸彈。不夸張地說,華北地區因為長年過量抽取地下水已經形成了很多空漏斗,別說糧食安全,人身安全都存在問題。中國整體淡水資源較為匱乏,而且分布還不均勻,水資源豐富的西南地區耕地面積較少且不平坦,水資源豐富的長三角珠三角又重點在發展工商業。在大多數人想象中,農業是離石油比較遠的,種田也沒見誰拿汽油去灌溉,為什么說石油對農業很關鍵呢?這就需要了解兩個概念,農機和化肥。中國之所以有所謂人口紅利,騰出大量的農村勞動力來支撐世界工廠,主要是因為農業的大部分勞動量已經被農業機械給代替了,種田不再需要那么多農民,這些富余的勞動力才可以進入工業生產。以水稻為例,耕田有旋耕機,插秧有插秧機,現在打藥也可以用無人機,收割有收割機,灌溉還需要抽水機。在以人力畜力為主的時代,一個壯年農民種3畝水稻就累到癱,現在一位中老年農民借助農業機械可以種100畝水稻還有空打麻將刷抖音。想要吃飽飯,我覺得還是農業機械好。那農業機械的動力哪兒來的呢?當然是燒柴油汽油。沒有柴油的嘩嘩嘩,就沒有拖拉機的突突突,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也將不復存在。再有就是化肥。現代農業離不開化肥,化肥里最重要的是氮肥,中國氮肥年產量約5000萬噸,這些氮肥可不是從哪座礦山里挖出來的,而是用海量的天然氣通過合成氨工業制造出來的,生產這么多化肥所消耗的天然氣足以影響中國能源格局。天然氣和石油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化石能源,這邊多用了天然氣,那邊就得多進口石油,終究是逃不開對國際市場的依存。說到中國農業科技,大家就會拿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來自豪一番。袁隆平當然是很厲害貢獻很大的,但是我們必須還得承認,中國農業技術應用的整體水平相比歐美還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具體來說,在生物育種技術、農藥新藥開發、農業機械研發、農產品保鮮等每一個大的方面都落后于人。最遺憾的是,在育種領域中國明明已經掌握了更為先進的轉基因育種技術,卻因為輿論和政策原因始終不允許在糧食作物上應用。這兩年大家很擔心的“幺蛾子”草地貪夜蛾入侵問題,其實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種植轉基因抗蟲玉米,但是因為不合法,就只能靠大量噴施農藥來防蟲,成本更高,效果不好,還破壞環境。作為一直致力于科普轉基因知識的博主,每每念及,痛心難抑。前面寫了這么多,相信大家能跟我一樣對中國的糧食安全形勢有個基礎的認知,能夠明白只有和平的國際環境才是中國糧食安全的根本保障。有和平的國際環境,我們才能利用美洲的耕地和淡水資源為中國種植大豆和玉米。
有和平的國際環境,我們才能進口石油來發動中國的拖拉機。有和平的國際環境,才有吃不完的大米和低至20元一只的炸雞。中國每年進口近一億噸大豆,主要用來榨油與飼養全世界最多的雞和豬,我們能吃到20元一只的便宜炸雞,根源就在于進口的(因為資源更有優勢生產效率更高所以更便宜的)大豆,根本的保障在于和平的國際環境。耕地、淡水和石油都是受自然條件限制的,很難去改變,只有科技與和平才是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