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節目,我們辨析了官渡之戰記錄中的第一個真相。
那就是,這場戰爭的發起者是曹操,而不是袁紹,那么,在我們熟悉的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之中,曹操屬于絕對弱勢一方,他的主動挑釁不是有悖常理嗎?
答案很簡單,在曹操主動進攻的建安四年八月,正是雙方實力差距最小的時候。
在《三國演義》的世界觀里,袁紹兵臨官渡時,已經占據四州之地,有百萬之眾,面對曹操彷如泰山壓頂之勢,但是,評書里的數字和地理,向來是不及格的。
在《三國志》和《后漢書》中提及袁紹所部,除了《討曹操檄》中文學修辭夸張的“長戟百萬,胡騎千群”,提到袁紹的兵馬,虛指有數十萬的,實指有“精兵十萬、騎萬匹”,《世說新語》中更少,只有步卒五萬,騎八千,終究也就是“十萬”為單位。
裴松之在《三國志注》中已有討論,各書中記錄曹操在官渡戰后,坑殺袁軍七萬或八萬人,又收降張郃、高覽所部,加上在烏巢擊破的淳于瓊萬余人,可知南下攻曹的袁軍應該在10萬左右。
這是兵,再來說地盤。
袁紹吞滅公孫瓚之后,號稱有“四州之地”,實際上呢?
四州之中,冀州最為富庶,也是袁紹的根本之地,在攻占此地后,曹操對崔琰說,“昨案貴州戶籍,可得三十萬眾”,翻譯過來,就是曹操看冀州一地的戶籍,可以征發三十萬男丁,注意,可不是三十萬兵,這里要畫重點的,但也是非常恐怖的人力資源了。
但是,除此之外的三個州就寒磣多了。
青州的袁譚,之前的節目里提到過,他任青州刺史期間,地盤一直在平原國一地徘徊,青州各處實際上處于自行其是的狀態,待到臧霸、孫觀等人進兵,連齊國和北海郡都丟掉了,也就剩個小半。
幽州的情況類似,盡管袁紹將兒子袁熙派為幽州刺史,可早在公孫瓚的時代,就已經被尊奉劉虞兒子劉和的鮮于輔、鮮于銀、閻柔等人聯合鞠義打出了幽州,鮑丘一戰,白馬公孫被鮮于輔和鞠義的10萬聯軍大敗,僅斬首就有2萬多,這才龜縮到易京樓里屯田自守。
此戰之后,幽州諸郡紛紛叛離公孫瓚,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都殺死公孫瓚任命的長吏,響應劉和、鮮于輔,而鮮于輔本為漁陽人,本郡又推舉他為太守,在公孫瓚滅亡后,鮮于輔也沒有投靠袁紹,反而在長史田豫的建議下歸附曹操,被任命為建忠將軍、都督幽州六郡軍務。
漁陽、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正好是五個郡,遼東郡已經被公孫度割據,接壤的就剩下涿郡和遼西郡兩處,公孫瓚的易京樓就建在涿郡易縣,又為袁紹所滅,自然不會吐出來,則鮮于輔的勢力范圍,應該再加上遼西郡,恰巧包圍了袁紹所控制的涿郡。
最后再說并州,由于南匈奴勢力在東漢的崛起,并州實際上就剩下太原郡、上黨郡,又被縱橫太行山的黑山軍所阻隔,所以哪怕袁紹派出了外甥高干擔任并州刺史,一樣控制不了多大地盤。
正因為如此,盡管曹操明知袁紹有兵十余萬,仍舊躍躍欲試,主動挑戰,因為袁紹兵多,敵人也多,北面是最多時達到10萬人的幽州六郡兵,西面太行山中是張燕的10萬黑山軍,青州有臧霸、孫觀牽制,自己再北渡黃河,就形成了四面包圍之勢,讓袁紹顧此失彼,運氣好的話,襲取鄴城,大業也就成了一半了。
只是沒想到,袁紹在建立對四州之地的名義統治之后,戰略重心轉向了南方,曹操精心謀劃的進攻失敗了。
原因也很簡單,袁紹“兵盛”。
這就涉及到了袁、曹雙方的真實力量對比,曹操到底有多少兵馬?
《三國志》中對官渡之戰中曹軍人數的記載只有“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對此,古代史家已經極為不滿意,現代史學界更做了諸多考證,一般認為,曹軍兵力在3-4萬左右。
裝備上的差距,則更為明顯,曹操在《軍策令》中自述說道:
袁本初鎧萬領,吾大鎧二十領,本初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
披甲率,是考察古代軍隊戰斗力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衡量政權物質條件的重要指標,袁紹大軍10萬,披甲率1/10,而曹操軍隊4萬,披甲率1/200,騎兵的馬鎧則相差30倍,可以說是天淵之別。
更為懸殊的,還有兵員的質量。
蔡文姬之父蔡邕在給漢靈帝的《幽冀二州刺史久缺疏》中說道:
幽州突騎,冀州強弩,皆天下精兵,國家瞻仗。四方有事,軍師奮攻,未嘗不取辦于二州也。
翻譯過來就是,幽州的精銳突騎和冀州的強弩射士都是天下知名的強兵,屬于國家關注、倚仗的對象,四方發生戰事,莫不自此二州征募兵馬。
早在西漢末年,漢光武帝劉秀在河北創業之時,幽州突騎已經成名,吳漢勸彭寵支持漢光武時就說道:
漁陽、上谷突騎,天下所聞也。
彭寵最終站在劉秀一邊,派出大批幽州兵進攻王郎,野戰大勝,劉秀大喜過望,贊道:
吾聞突騎天下精兵,今乃見其戰,樂可言耶?
通俗地翻譯下,就是我早就聽說幽州突騎是天下有名的精兵,今天看到他們發揮,實在太牛叉了!
自此之后,東漢王朝對幽州突騎一直重視,比如設置在冀州的黎陽營,就以幽州突騎千人為主力,一直到漢朝末年,討伐羌人叛亂,平定黃巾起義,幽州突騎仍是戰斗力擔當,公孫瓚的起家老本,就是朝廷為了平定涼州而調集的幽州突騎3000人,結果西面沒去成,東邊就張純叛亂了,這才留在幽州,奠定了基業。
而冀州強弩就更不必說了,在界橋之戰中,袁紹部下大將鞠義以強弩千張支援八百先登,總共1800步兵力挫公孫瓚3萬步兵、1萬多騎兵,史書中的描寫是:
強弩雨發,所中必倒。
此戰中,袁紹中軍被騎兵圍困,也是靠強弩脫困,而類似的,能夠與幽州突騎相抗衡的強弩士,僅史書有記錄的,就不下1萬人。
《九州春秋》一書中記載,韓馥“讓冀州”之時,有冀州都督從事趙浮、程奐二人,統帥強弩萬張屯河陽,又從黃河孟津一路東下,直入鄴城,有船數百艘,也就是以水軍機動。
這些強弩、戰船后來自然都歸屬于袁紹,至于幽州突騎,袁紹手中也不缺,他不但授予了三部烏桓單于的印綬,甚至還應允了烏桓王蹋頓的和親之請,換取其出兵攻打公孫瓚。
也就是說,幽州突騎、冀州強弩,袁紹手中應有盡有,兵馬總數多達10萬之眾,甲胄、馬鎧無不碾壓曹操,單比這些數字,曹操完全可以直接投降。
但是,有個非常奇怪的現象是,在袁紹一方的軍議中,談到軍隊質量時,意見很一致,原話竟是:
曹氏法令既行,士卒精練,非公孫瓚坐受圍者也。
北兵數眾而果勁不及南。
翻譯一下,就是曹操軍隊法令執行順暢,士兵訓練精熟,不是公孫瓚這種坐困愁城任由包圍的貨色,河北的兵馬雖然數量多,但是戰斗力不及河南的曹軍。
是不是感覺哪里有些不對?
那么,答案到底是什么,請聽下回分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