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張國剛 | 家庭的起源

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儀有錯。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

——《周易·序卦》

正如前言中所說的,家庭作為一種以婚姻關系為基礎、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建立起來的同居共財、共同生活的親屬組織,包括著三種基本構成要素:一是婚姻關系,二是血親關系,三是同居共處的生活(包括共同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關系。在此三種要素中,婚姻關系是最根本的。

所謂婚姻,是指一對男女在較長時期里維持比較固定的偶居關系。婚姻關系不是從人類誕生時就有的,而是社會文化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中國歷史上的對偶婚出現于母系氏族社會晚期,大約相當于考古學上的仰韶文化后期,是為中國家庭史的起點。早期家庭為母系家庭,在傳說中顓頊到大禹的時代,隨著父權制確立,父系專偶家庭逐漸成為主流,姓氏制度出現,傳統家庭中的親屬關系也確定下來。中國歷史進入文明社會,傳統家庭形態也從無到有,逐漸完善。夏商周時期是中國歷史的“古典時代”,小家庭日漸完善,但主要依附于父系大家族組織之下生存,尚未在國家法律和思想觀念上獨立出來。婚姻和夫婦關系成為“禮制”的根本內容,喪禮的“五服”制度對親戚關系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孝悌觀念開始產生。總之,這是傳統家庭從無到有的萌芽期。

春秋戰國是傳統家庭模式的形成期,隨著父系家族公社分化瓦解,個體小家庭獨立成為社會基層的組織實體。在生產力發展、土地制度變革等眾多因素影響下,再加上“商鞅變法”的推動,以小型核心家庭和直系家庭為特點的傳統家庭形態占據了社會主流;家庭經濟結構和經營規模已經具備了傳統小農經濟時代的若干特征;夫婦之道、孝悌之禮的論述日漸完備,傳統家庭的倫理體系也在這一時期建立。

史前家庭

夫婦關系的形成、親屬關系的確立,甚至姓氏的產生,都與早期家庭的歷史密切相關。史前家庭經歷了漫長的時光,最終演變成今天我們熟悉的樣子。伏羲和女媧是神話中開天辟地的人類始祖。傳說中,他們兄妹為婚,組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家庭。根據民俗學家考證,兄妹群婚是原始人群在氏族時期的一種婚姻狀態,即同一個血緣族群內部的兄弟姐妹之間互為夫妻。而伏羲、女媧的兄妹婚傳說,正是人們對遠古婚姻形態的朦朧記憶。根據已有的研究成果,人類歷史早期的兩性關系和婚姻形態,經歷了若干次重大的演變。恩格斯認為:人類婚姻形式經歷了三個主要的演變階段,即群婚、對偶婚和專偶婚階段。在這三種形式的婚姻關系中,又存在多種變態和過渡形式。在家庭起源過程中,由群婚向對偶婚的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群婚是人類最早、最原始的婚姻形態,男女雜亂性交階段相當于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我國距今約四五十萬年前的北京人以及此前的蘭田人、元謀人據推測皆屬這種狀況。隨著人類社會的緩慢演進,原始人群的人口數量緩慢增加。社會組織由最初的原始群發展為以母系關系為基礎的“血緣家族”或“血緣家庭”,此時的男女兩性關系,已由最初無限制的雜亂性交演進為具有一定禁忌和限制的“血緣群婚”。大體上說,我國境內的丁村人、馬壩人、長陽人都處于血緣群婚階段。在我國,同一血緣家族內兄弟姐妹之間互為“夫妻”的血緣群婚制,可能也存在了相當漫長的時間。本節開頭提到的伏羲、女媧兄妹婚,是古代文獻對血緣群婚制最典型的記載。

隨著血緣家庭的繼續擴大和不斷分解,在它之上又出現了更高的社會組織,即血緣氏族公社。在氏族制度下,婚姻制度是“外婚制”的氏族群婚,亦稱“亞血族群婚”。有學者推測:在中國歷史上,氏族群婚可能始于距今四五萬年前的山頂洞人時期,一直存在到距今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時間亦長達數萬年之久。氏族群婚既禁止氏族內部父母與子女通婚,也禁止兄弟和姐妹(包括同胞兄弟姐妹與同一母系氏族內的非同胞兄弟姐妹)之間通婚,而實行一個氏族的姐妹與另一氏族兄弟之間的群婚。這種不同氏族之間男女“共妻共夫”的現象,導致了后人不易理解的親屬關系稱謂。《爾雅·釋親》說:“姑之子為甥,舅之子為甥,妻之罤弟為甥,姊妹之夫為甥。”只要是姑的兒子,就必然是舅的兒子,也就必然是妻的兄弟,還必然是姐妹的丈夫。四者之中,只要具備其一,另外三者就同時具備。

氏族群婚發展到比較高級的階段之后,還出現了“伙婚”現象。伙婚又稱“搭伙婚”,國外人類學家則稱之為“普那路亞”婚。中國歷史上的伙婚,主要有兩大形態:一是一妻多夫制,其中又包括兄弟共妻、父子共妻和朋友共妻等形式;二是一夫多妻制,其中又包括母女型、姊妹型、平妻型、妻妾型,歷史上的收繼婚(或稱“轉房制”)也可視為其中的一個特殊類型。多偶的伙婚現象雖然早在母系氏族社會即已產生,但在歷史上卻長期與其他婚姻形態并存。

根據大多數學者的意見,對偶婚出現于母系氏族社會晚期,大體相當于考古學上的新石器時代后期。對偶婚是一種個體婚,即一對男女在較長時間里維持比較固定的偶居關系。這是中國家庭的歷史起點。可以說,真正意義上的家庭開始于婚姻史上的對偶婚階段,其時間相當于考古學上的仰韶文化后期。

早期對偶婚下的家庭仍是母系家庭,而非父系家庭。翻開《史記》,我們會發現,遠古帝王以及夏、商、周、秦四個部族的始祖,都有離奇的誕生故事。例如:舜是因為母親看到大虹心有所感而受孕的;大禹是因為母親吞食薏苡而受孕的;一個叫簡狄的女孩子吞下了燕子的蛋生下商人的始祖契,另一個女子姜嫄踩了巨人的足跡懷孕產下周人的始祖棄;秦國的始祖伯益也是因為他母親吞下了玄鳥卵而降生。這些上古英雄領袖的出生傳說有一個共同點:知其母而不知其父。這正是母系時代在文獻中的曲折反映。

然而,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從妻居”的母系對偶婚家庭逐漸出現裂痕,并向“從夫居”的父系專偶婚家庭轉變。對這一轉變發揮了決定性作用的,應是男女在經濟生產中地位的變化和家庭財富的增加。男子進入農業領域并成為生產主力,與此同時,婦女在經濟生產中的作用和地位則不斷降低。這導致了男女社會地位和家庭地位的升降。首先是由母系家庭向父系家庭轉變,由從妻居向從夫居轉變;其次是對子女歸屬權的爭奪;然后是專偶制婚姻的出現,妻子在丈夫活著的時候專屬丈夫一人,不能再與其他男子發生性關系,丈夫去世以后,她仍然專屬于夫家。專偶制意味著丈夫在家庭中已經取得了絕對的支配權,父權制的家庭制度逐漸建立了起來。一般認為:傳說中的顓頊到大禹時代,正處于母系家庭向父系家庭轉變的階段,此時的中國歷史,也已經跨入文明社會的門檻了。

隨著父權制的建立,在傳統家庭中所見到的種種親屬關系逐步確立了下來;對家庭具有標志意義的姓氏制度,也在這個時侯逐步出現。姓最早是母系氏族社會的產物,隨著父權制產生,氏也開始出現。與姓起源于圖騰崇拜不同,氏乃起源于男性祖先的官職或者功業等等。由從母系稱姓到從父系稱氏的轉變,大抵開始于傳說中的顓頊時代。

在舊石器時代早期,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人們使用木棒和經初步打制的簡陋石器謀取所需食物。我國境內發現的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等,均處于舊石器時代的早期階段。在采捕經濟生產中已形成了一定的男女分工。體格較強壯且無懷孕和哺乳負擔的男子承擔捕獵任務,婦女則主要從事活動量較小的采集活動。在距今一萬年左右,中國進入了新石器時代,包括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兩個階段。農業是在母系社會時期起源的。人們逐漸走向了定居生活,家庭經濟和家庭生活相應地發生了種種變化。由夫妻及其子女組成的居住于妻方的小家庭,并不具備經濟獨立性,而是依附于母系大家庭。在母系氏族社會晚期,由于經濟發展和剩余產品出現,私有觀念和私有財產也逐漸萌芽,公有經濟則開始出現松解跡象。以“走訪婚”為特征的氏族群婚逐漸轉變為“從妻居”的對偶婚。由于原始農業經濟的發展,社會形態和家庭制度都逐漸發生了顯著變化,不僅母權制家庭逐漸向父權制家庭過渡,而且氏族家族公有制也逐漸向家庭私有制轉變。

中國境內的原始人類最早居住在山洞和樹洞中,即所謂“穴居”和“巢居”。大約到了舊石器時代晚期,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智力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學會建筑簡陋的人工住所。在北方地區,住房建設可能更主要是淵源于穴居,古史所載的“構木為巢”,其實更符合南方地區的情況。

處于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山頂洞人,已經有了公共氏族墓地,隨著親屬關系和婚姻形態的變化,不同階段的公共墓地在布局上相繼發生了明顯變化。隨著父權制的建立和專偶婚的出現,墓地布局也相應發生了若干顯著變化,個人墓葬大量出現,還出現了男女即夫妻合葬墓。

人類最初是沒有衣服的,衣服的雛形大概只是取些樹葉、樹皮或者獸皮,對身體的某些部位稍加遮擋而已。在古史傳說中,發明衣服是黃帝的一項偉大功績,從當時的勞動分工來說,為家人做衣服應是母親和妻子們的分內之事。

在漫長的史前時代,造食技術及其設備緩慢進步,火的利用導致了飲食生活的重大轉變。家庭形態的變化也對飲食生活有重要影響,其中最顯著一點是由“共食制”向“分食制”逐步演變。在母系氏族時期,母系大家庭的飲食生活是共產共食;到了父系氏族社會階段,特別是隨著父系大家庭向個體小家庭逐步發展,分灶炊食逐漸普遍起來。

夏商周時期的家庭

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皆主人筵幾于廟,而拜迎于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于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

——《禮記·昏義》

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

——《周禮·地官·媒氏》

以上兩段材料都從《周禮》中來,但是卻表達了相反的含義。一方面是重視婚姻,傳統婚禮的六大要素即“六禮”,在周朝已經形成了。但另一方面,對于不依照禮法締結婚姻的男女,即使“私奔”,也并不禁止。而按照禮制完成的婚姻,也并不能保證“白頭偕老”,《詩經》中就記載了很多離婚的故事。以上種種,都表現出夏商周時期婚姻觀、家庭觀處在形成中,規則不斷產生,但是約束力并不強。這一時期小家庭籠罩于父系大家庭(或家族、宗族)組織之下,未能在國家法律和思想觀念上被確認為一個獨立的社會組織單元。

考古資料和古書記載反映:在夏人的統治階層中,丈夫不僅已取得了對妻子的專有權,而且可以擁有多個配偶。但婚姻與夫妻關系仍帶有氏族社會的落后痕跡,即使在統治階層中,婚姻關系仍然比較混亂。商周時期,父系大家庭和家族組織繼續發展,同時小家庭也逐漸形跡可辨。最常見于甲骨文和銅器銘文的親屬組織稱謂是“族”,它是商人社會的基本單位,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一種親屬團體。甲骨文、銅器銘文和先秦古籍的記載揭示了商人親屬組織的若干特征,表明當時的家族組織是一種多層次的結構,一個大的家族組織即是一個多層次的親屬集團,由宗氏、分族和更小的家族分支構成。當時商人墓葬在平面上呈現出某種形式的聚合狀態,同一墓地當為一個宗族,其下的墓群則為一個家族,而其中的墓組當屬我們所指的“家庭”層次。周朝實行了“建藩衛、封諸侯”和“授民授疆土”的分封制度,分封制度不僅造就了等級森嚴的周代社會結構,而且為家族和家庭的存在設定了一種獨特的制度框架。

婚姻與夫妻關系

在商周時期,結婚不只是小家庭的事,而是在大家庭或者家族的層面來實現的。商代無論是平民階層還是貴族階層,一夫一妻制婚姻都已經很普遍。不過,對商王和貴族來說,一夫一妻制只是妻子專屬一夫,而丈夫則往往多妻。甲骨卜辭還反映:商王和貴族婚嫁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禮儀,后代的婚姻六禮在商代已初見端倪。西周時期,一夫一妻之制在貴族階級中最終得到了確認,但制度規定男人可以根據等級高低擁有不同數量的女人。周代婚姻嚴格實行“同姓不婚”。貴族的婚姻,在一定程度上實行“等級內婚制”。周人非常重視婚禮儀式,當時的婚禮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個主要程序,即所謂“六禮”。從《詩經》、《左傳》等書的記載來看,六禮不僅在士人婚姻中得到貫徹,庶民階層也一定程度地遵守這些儀式。雖然禮制強調“壹與之齊,終身不改,故夫死不嫁”,但事實上,離婚和女姓再嫁現象在周代是相當常見的。

自西周至春秋時代,人們不僅將從婚姻開始的夫婦關系納入禮的規范之中,而且還將其視為禮的起點和根本。周代婚禮規定的基本精神是“敬慎重正”。禮制中直接針對夫婦如何彼此相處的規定不多,比較值得注意的一項規定是關于生活方面的。按照禮制:周代貴族夫婦通常是別室而居,即所謂“男子居外,女子居內,深宮固門,閽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周代的夫婦倫理,體現在婚禮之中,是夫家如何隆重地迎娶;體現在日常生活的禮中,則主要是對妻子舉止行為的規范。當時人們非常強調婚姻“附遠厚別”、“和二姓之好”的政治意義,及其上事宗廟、下繼后世的家族意義。在日常生活禮儀中,則主要強調婦對姑舅的孝敬,夫婦雙方的個人關系反倒不是很重要。

商代求子之俗相當盛行。商人早先曾以玄鳥即燕子為生育之神,并加以祭祀。商人不僅對受孕生育十分重視,并且對夫妻應于何時進行性生活也有一定干預,故對女子的預產期能夠比較準確地加以推算。周代則圍繞生育形成了諸多禮儀和習俗,從文獻記載所反映的情況來看,這些禮俗具有明顯的等級差別。

先秦文獻記載反映,傳說中的舜帝時代已經產生孝悌倫理,舜帝本人即以孝悌聞名。據后代史書記載,商代已經有了孝的觀念和制度。孝形成一套禮制則是西周的事情。孝的倫理是由祖先祭祀起步發展起來的,西周初期的特殊政治需要是促使孝禮形成的重要契機,孝禮體系的最早創立者是當時掌握實際統治權力,但沒有天子名分的周公。周公將體現“追孝”觀念的宗廟祭祀制度與等級分封制、嫡長子繼承制和廟數制度相結合,將以尊祖敬宗、報本返始為內涵的孝確定為核心政治理念。其最大特點之一,是通過等級分明的宗廟祭祀,首先體現“尊尊”,爾后才是“親親”,君臣、父子、貴賤、尊卑、長幼之倫寓于其中。

對老人的贍養照顧,是家庭的一個重要責任。商代的情況不甚明晰,但周代禮制已有專門的養老之禮,《禮記·內則》對兒子、兒媳應如何照顧老年人的日常飲食起居做了非常詳細的規定。喪服之制是周代的創造,并與嫡庶制、宗法制、分封制等密切相關。從家庭史的意義上說,這套制度不僅反映了周代的喪葬禮俗,也反映了當時的家庭親屬結構和親屬關系,還反映了家庭與家族、家族與姻族之間的關系。周代喪服之制大體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喪服服飾制度,二是喪服服敘制度,三是守喪制度。在上述三個制度中,喪服服敘制度最為根本。它將喪服劃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五服”;服敘標志著死者與生者親屬關系的遠近等差,也標志著他們之間的親屬關系的屬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喪服制度中“叔嫂無服”,即妻子與丈夫的兄弟之間沒有喪服之制,這與儒家針對當時社會男女關系混亂而刻意設置的“男女之防”有關。

家庭生計

商代社會的經濟活動以家族為單位進行,并受宗族支配。宗族中的普通族眾是經濟生產的主要承擔者。各個家族都從宗族集團中獲得部分土地的占有權和使用權,家族成員集體進行生產活動,同時共同享有生產成果。西周建立之時,農業在社會經濟體系中已居于絕對支配地位;周代的經濟形態可以概括為等級分封制下的領主制經濟。下級封建主從上級封建主那里獲取封地,其中自有部分為“公田”,分授給封地內農民家庭的為“私田”。貴族家庭所需的食物、衣料及其他生活資料,少部分來自下級貴族和庶民的貢納,大部分則來自“公田”(王室則來自“藉田”)收入。庶民家庭主要通過耕種“私田”獲得生活來源,并以集體服役的方式耕種“公田”、承擔封建義務。以小家庭為單位從事耕作乃是一種發展趨勢,至西周晚期以后,小家庭生產逐漸增多。

商代住房大多數為半地穴式建筑,全地穴式的不多,地面式建筑更少;周代的情況大體也是如此,但地面式住房的比例有所增加。由于貧富等級差別,周代庶民與貴族家庭住宅的室內設施明顯不同。大體上說,庶民家庭住宅中可能只有簡陋的草席、土灶及幾件必需的生活和生產用具,貴族大宅內則陳設有許多精美器具。

商代家庭實行一日兩餐的飲食制度,其中上午一餐稱“大食”,下午一餐則稱“小食”;但貴族及富人家庭可能并不受此限制。當時人家所食之物,植物類食品除黍(黃米)、稷(小米)、稻、麥之外,還有采集得來的野蔬和野果;肉類則除家養的豬、羊、牛、雞肉等之外,還有捕獵獲得的種類眾多的飛禽走獸和魚鱉蚌蛤。周代家庭的飲食生活應較商代豐富一些。飯與菜、主食與副食的劃分已然相當明顯。北方家庭做飯的原料有黍、稷、稻、麥、麻子和菽(大豆),其中黍米和稷米是主糧,飲料主要是酒和漿。

商周時代的衣物原料,大抵為麻布、絲織品和獸物皮毛之類。在周代,“男耕女織”的家庭生產分工已初步成形,采桑養蠶、漚麻績織和做鞋、縫衣,都是婦女的任務。周代的基本穿著,大體分為衣服、冠帽和鞋子幾個主要部分,其中又分吉服和喪服兩大類。吉服是通稱,包括禮服和常服;喪服乃是生者為死者守喪時所穿,依生者與死者親屬關系的遠近,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等。這一時期,血緣親疏和社會等級對服飾有極大影響。周代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等級身份和親疏關系的主要外在標志之一即是服飾,這在禮制中有明確的規定和反映。

春秋戰國的變革與小家庭形態形成

春秋戰國時期在家庭史的發展演變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時期。在巨大的社會變革中,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逐漸普及,“五口之家”、“八口之家”這樣的小家庭模式正式確立了,并且在整個傳統社會延續數千年。分家的風俗和具體操作,都在這一時期開始出現。同時,這一時期的家庭倫理也進一步完善,關于如何處理父子、兄弟、夫婦之間的關系等,產生了許多重要的倫理觀念。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男女授受不親等很多我們熟知的家庭倫理,都在這一時期形成。

春秋戰國時代的家庭變革,至少與以下幾個方面聯系密切:一是社會生產力特別是農業生產力的進步,二是土地制度的變革,三是賦稅制度的改革,四是“編戶齊民”制的建立,五是國家對個體家庭發展所采取的強制和鼓勵政策。其中,第一個方面為家庭變革提供了生產力基礎,后四個方面則與分封制的破壞、宗法關系的解體、軍事制度的變化等多種社會因素密切相關,并且彼此之間互相聯系,成為這一時期家庭變革的直接動因。由于“商鞅變法”帶來的一系列有關法令、措施的施行(首先是在戰國后期的秦國,秦朝統一以后又推行到全國),開始于春秋中期的個體家庭逐步走向獨立的歷史變革過程終告完成。分封制下的傳統父系家族公社不斷分化、瓦解,中國家庭的一場歷史巨變正在悄然進行。父系家族公社的分化瓦解促進了個體小家庭的成長。無論是處于社會上層的公、卿、大夫,還是處于社會中下層的士和庶民,親屬組織都趨向小型化,特別是士庶階層中,小型的核心家庭和直系家庭逐漸普遍,反映在當時文獻中便是“室”的頻繁出現。基層親屬組織正逐漸由“古典式”的血緣家族向傳統社會以核心家庭和直系家庭為主的小型家庭轉化。以核心家庭和直系家庭為主體的小型家庭,在政治、經濟和日常生活中的獨立地位得到了全面確立。中國家庭歷史也終由以家族為本位的古典時代進入了以個體小家庭為本位的傳統時代。

家庭結構與家庭中的人際關系

在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革中,家庭的類型和結構已經多樣化,中國傳統時代的各種家庭類型,包括核心家庭、直系家庭、聯合家庭、一夫多偶家庭和殘缺型家庭,在這個時期均已經出現于文獻記載。在當時大多數人的心目中,一般家庭的人口數量在5~9人。受“商鞅變法”強制推行兄弟分異政策影響,家庭規模有所減小。

春秋戰國時代的家庭變革,不僅表現為家庭結構改變和家庭規模逐步小型化,也表現在家庭關系、家庭角色和生活理想等方面的明顯變化中。一方面,家族之中不同個體家庭間的親屬關系更加疏離;另一方面,個體家庭內部的親屬關系則得到進一步強化。人們十分強調家庭親屬間的責任和義務,《左傳》有言:“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夫和而義,妻柔而正;姑慈而從,婦聽而婉。”這一時期,“男尊女卑”已經貫徹到了不同階層的家庭實際生活之中,不僅夫妻的地位有明顯差異,父與母、子與女的地位同樣有差別。男性家長在個體家庭中的地位得到了明顯強化,在家庭內部獲得了獨一無二的權威。

春秋戰國時期,處于貴族階級下層,但具有國家治理所需知識和才能的士人十分活躍,他們往往憑一技之長周游列國,實現個人的政治抱負,并獲得俸祿粟帛,上養父母、下蓄妻子。這些新的社會變化,激發了新的家庭理想,也使父母對兒子、妻子對丈夫產生了新期望。這也促使眾多士人不治生業,置父母妻室于不顧,長年外出求學交游,家庭對他們則是傾力支持。如蘇秦、張儀都是這一時期士人的榜樣。

自春秋時期開始,貴族統治階級在婚姻和兩性生活中違反禮制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隨著井田制和家族公社的逐步瓦解,在士庶階層中,個體家庭經濟與生活的獨立性日益增強,由“匹夫匹婦”所組成的一夫一妻制家庭逐步發展起來。但是,春秋戰國社會的婚姻和兩性關系,曾經是相當混亂的。一方面是統治階級不守禮制、行為放縱,另一方面則是庶民階級仍受到對偶婚的殘余影響。從維護社會安定的角度出發,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統治者都很強調夫婦倫理,以維持穩定的家庭關系,并相繼采取了一些法令措施,對男女關系進行限制和約束。通過法令形式強制變革落后家庭風俗,倡導新型夫婦倫理,目標最為明確而且最有成績的,毫無疑問當數秦國。商鞅整頓家庭風俗、強化夫婦倫理的努力,秦國一直在繼續,直到秦朝統一以后,仍然沒有松懈。秦始皇殘暴不仁為歷代所唾罵,但在促進具有重要人道意義的夫婦倫理的建立方面,卻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這一時期的夫妻關系,總體上說是夫主婦從,所謂“七出”之說在春秋戰國時期是否已經形成尚不能肯定,但休妻之事多有發生。夫妻在家庭中的地位已經極不平等,與周代相比,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似乎進一步下降。當時社會也存在“夫妻等齊”的觀念,要求雙方彼此忠實,妻子對丈夫要貞順,丈夫也不得隨意棄妻。在實際生活中,家中有事也的確會夫妻共商。但是,當時夫妻彼此不忠的事情也很多。表現在丈夫方面,就是在外眠花宿柳,甚至養外室;而丈夫出門在外時,妻子在家不能守貞的事情也時有發生。

春秋戰國時代,有一定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的人士除娶妻之外,往往還置一個或若干個妾,形成一夫多配偶家庭。為了減少家庭矛盾,男人們一方面嚴格規定妻妾的名分等級,要求妾對妻要像兒媳對姑舅一樣恭敬順從;另一方面則要求妻子不嫉妒。在實際生活中,妻妾很少能夠和平相處,因為爭寵而明爭暗斗、互相仇視的現象十分普遍。

這一時期,婦女“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的觀念已經形成。未嫁之前,女子應對父母盡孝敬之道;出嫁之后的婦女,家庭角色和義務則是多方面的:她要承擔主“中饋”、織纴、灑掃、侍候姑舅、教養子女等多種職責,倫理對她的要求是對姑舅孝敬,對丈夫貞順、不嫉妒,對子女則要慈愛。在與子女之間的關系中,父親的角色形象比較嚴厲,母親則扮演慈愛的角色。由于一夫多妻妾之故,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也變得復雜起來。而后妻虐待前妻之子、前妻之子仇視后母,也是常見的家庭現象。

兄弟關系是重要的家庭倫理關系。春秋戰國時期,由于個體家庭獨立,已婚兄弟分家逐漸成為普遍現象,也是每個家庭的必然發展趨勢。這也導致了兄弟關系的新變化。盡管倫理規范要求兄弟友愛,特別是弟對兄要敬,以期同心協力謀求生計、發家致富,但是兄弟分家往往導致家庭內部發生經濟矛盾。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崩壞,孝友倫理作為禮制也日益遭到破壞。但是,孝友之禮逐漸由具有政治強制性的儀軌制度轉變為一種社會習慣持守的風俗,轉變為一種新的文化形態繼續廣泛存在。這一轉變始于春秋,在戰國時代已經十分明顯。

春秋戰國時代的社會變遷,導致了夫婦、孝悌倫理的質變和轉向。其時,宗法松解、禮樂崩壞、文化下移,社會階層急劇流動,個體家庭擺脫家族公社而獨立,血緣政治為地緣政治所取代。建立在血緣家族社會基礎之上,并服務于宗法政治統治的夫婦、孝悌倫理,漸漸難以發揮原有的社會調適功能。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禮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夫婦、孝悌倫理逐漸變質、分化和重構,其功能目標由以維護血緣宗法政治為主轉向以調適個體家庭內部關系為主;實踐群體亦由貴族階級擴展到社會各階層,逐漸轉變為符合全社會所有個體家庭需要的新的倫理規范體系。在此過程中,作為社會精英的先秦思想家特別是以孔子、曾子和孟子為代表的儒家,不僅對西周夫婦、孝悌之禮進行了全面整理、重新解讀,而且根據新的社會現實進行了創造性的發揮,賦予它們以形而上的天道人性哲學意義,從而使之具有了社會普適性。具體煩瑣的夫婦、孝悌之禮因而被提升為理論性與實踐性高度統一的夫婦、孝悌之道,中國傳統家庭倫理體系逐步建立了起來。

家庭生計

這一時期,通過出仕做官獲得俸祿供養家庭,逐漸成為士人階層的一種主要謀生方式,是所謂“以祿代耕”。他們只要獲得了一官半職,就可以獲得俸祿奉養父母、俯蓄妻子。至于其他階層,也各以所業獲得家庭生活來源。在當時人看來,擁有一個穩定職業對于家庭生活是非常重要的。隨著“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逐漸興起了一個新興的自由工商業者階層,并且形成了不同的家庭生計體系。商賈家庭的生計來源是轉運販賣和坐列市肆所獲得的商業利潤;社會上也出現了不少自由小手工業者,通過經營不同業務維持生計。

春秋戰國時期的農民家庭生計,與周代相比發生了明顯變化,家庭經濟結構和經營模式已具備了傳統小農經濟的若干基本特征。這一時期,經濟規模狹小已成為農家經濟的重要特征之一。這首先表現在家庭生產以小型化的農具組合為基礎條件,其次是農民家庭的小塊土地占有與使用。農民家庭所經營的小塊土地,除了種植糧食之外,還需有一部分用于栽種桑麻,必須勤謹經營才能勉強維持家庭生計。“男耕女織”已成為農民家庭勞動生產分工的一種穩定模式。匹夫耕耘、匹婦蠶織,共同從事耕織結合的家庭生產,以滿足一家大小的生活需要,正是傳統時代農民家庭生計的基本特點。當然,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這一時期也出現了一些專業化的農業生產,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園藝業。

由于資料不充分,我們無法對當時農家收支情況做出清楚的估算,但可以肯定的是,一般家庭常常只能維持最低的生活水平;如果勞動力不足,或者遇到某些不幸的情況,則只有靠借貸乞討度日。戰國時期,厚葬風氣已經出現,互相攀比的厚葬侈靡之風波及民間,肯定也對農民家庭生計產生了嚴重的不利影響。

事實上,春秋戰國時代對普通農民家庭生活影響最為嚴重的,正是國家強加給他們的賦役負擔。從制度上說,征發力役是有一定限制的,但事實上,國家的力役征發常常毫無節制。不少家庭因為子弟全部被征發參加戰爭,甚至死于疆場,鰥夫寡婦老無所養。到了戰國時期,農民的兵役負擔更加嚴重,農民家庭根本無法正常開展生產活動、過正常的生活;沉重的租稅剝削對農民家庭生活也造成了嚴重影響。不僅導致農業生產凋敝、農民家庭生計艱難,并且影響了整個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發展,因此當時主張施行“仁政”的思想家,都將“毋奪民時”、“薄稅斂”作為一個重要的政治問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原始社會婚姻家庭制度簡介
人類婚姻制度的演變
中國姓氏的演變……
婚娶風俗
中國人為何都隨父姓而不隨母姓?并不是封建傳統,而是有一定道理
遠古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思茅市| 布尔津县| 招远市| 三明市| 雷波县| 同仁县| 怀柔区| 龙江县| 奇台县| 定远县| 青州市| 大田县| 修水县| 西平县| 安吉县| 威海市| 广昌县| 井冈山市| 太仆寺旗| 阜新市| 繁峙县| 襄垣县| 二手房| 拜城县| 彝良县| 电白县| 邓州市| 桑植县| 上栗县| 漯河市| 潢川县| 紫阳县| 家居| 江孜县| 宣恩县| 平江县| 河北省| 秦皇岛市| 华坪县| 陈巴尔虎旗| 内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