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本中我們了解到宇宙萬物浩瀚無窮。太陽系作為宇宙中的一員,以其無限的魅力吸引著
八大行星圍繞運行。截止目前,太陽系是由太陽,8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205個衛(wèi)星和至少50萬個小行星,矮行星,少量彗星構成。
有關太陽系模型的圖片我們已經(jīng)很是熟悉,但是你知道嗎?這些模型圖片中各行星的大小和位置比例一直都是不準確的。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呢?因為太陽系的范圍實在是太大了,人們很難按照真實的比例做出來。而我們課本上看到的圖片只是教材編寫人員為了便于我們形象直觀的了解各行星。
太陽的半徑一直以來科學家都沒有準確的數(shù)字定義,原因是什么呢?宇宙萬物神秘莫測,浩瀚無垠,有關太陽系邊界的認知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一直都在不斷的刷新記錄。起初人們認為邊界直到土星,然后1781年發(fā)現(xiàn)了天王星,所以就拓展到了天王星軌道。隨后1846年人們發(fā)現(xiàn)了海王星的存在,認為邊界為海王星,直徑為90億千米,一光年。
之后科學家在海星之外發(fā)現(xiàn)了有一些小個星體地帶,叫做柯依伯星帶,太陽系的邊界又被再次進行了拓展。也有科學家指出在柯伊伯帶之外還有一個叫奧爾特星云的地方,那才是太陽系真正的盡頭,它的距離有1光年,1光年是指什么的概念呢?是指光一年傳播的距離。光在一秒內(nèi)可以傳播300000公里。也就是說光在1年內(nèi)傳播的距離。
除了行星外,有關太陽系的邊界有人說是以太陽風的作用范圍:日球?qū)印F浒霃骄嚯x為100AU(AU是指天文單位,一天文的距離為約為1.5億千米)。
我們先來看看太陽系中太陽和各大行星的直徑與太陽的距離是什么樣的?
太陽:直徑140萬公里
水星:直徑4878公里,距離太陽5791萬公里
金星:直徑12103公里,距離太陽1.082億公里
地球:直徑12756公里,距離太陽1.496億公里
火星:直徑6794公里,距離太陽2.28億公里
土星:直徑120536公里,距離太陽14.294億公里
天王星:直徑51120公里,距離太陽28.7099億公里
海王星:直徑49528公里,距離太陽45.0400億公里
柯伊伯帶:矮行星直徑大約1000-2000公里,距離太陽大約80億公里
奧爾特星云:太陽系邊緣外的云團,距離太陽約5000億公里。
看到這里是不是感覺整個太陽系是如此的龐大空曠。從各行星距離太陽的數(shù)據(jù)中可以看出,水星相對來說距離太陽是最近的,但是我們也發(fā)現(xiàn),水星自身的直徑比距離太陽小,所以質(zhì)量最大的太陽則可以忽略不計。
如果假設用邊長100米的正方形場地代表整個太陽系的話,那太陽所占據(jù)的空間則不到1毫米。眾多周知,太陽是整個太陽系中最大的天體,質(zhì)量占據(jù)太陽系的99.86%,剩下的0.14%,木星僅占70%,而更別說地球所占的空間了,不到千分之一,很是渺小。
雖然地球作為太陽系中“微不足道”的成員,但是我們在微小的地球上創(chuàng)造出了偉大的人類文明。
有關太陽系的真實比例一直都是眾多天文愛好者探究的內(nèi)容。其中就有2名人員開始探究現(xiàn)實模型中有關各行星與太陽之間的比例。
首先他們提前在平面上描繪出精確的太陽系比例,然后動手制作各個行星模型。之后花費36小時在美國的黑巖沙漠描繪了等比例縮放的太陽系模型。在這個模型達到11公里的直徑中,太陽直徑為1.5米,地球與太陽的距離為176米,相當于一個玻璃球的大小。而木星與太陽的距離是0.92公里。最大的土星距離太陽的距離也不過為一個大柚子那么大。
我國發(fā)射出去的太空探測器旅行者一號,據(jù)說已經(jīng)到太陽系的邊界,但是還沒越出太陽系。
所以隨著人類對于太陽系的研究,太陽系的大小或許超過我們想象的范圍,還會無限地進行擴大。
太陽在整個太陽系中占據(jù)主要位置。但是太陽在整個銀河系中只是一個普通的恒星,對比宇宙中其它的天體,很是渺小。那地球更說是小之又小。
每次仰望星空,我們要站在宇宙中進行對比,思考自己的渺小,但是也要探尋自己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