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文人賈誼在他
秦孝公繼位時秦國積貧積弱,連年的戰爭更使秦國不堪重負。那時中原各國經過戰火的洗禮主要剩下韓、趙、魏、楚、燕、齊六大國,其他還有宋、衛、魯等一些小國家。秦國因為地處偏僻的雍州,幾乎不參加中原各國的會盟,被中原視為夷戎。
秦孝公就想改變這種現狀,恢復秦穆公時的興盛,強大秦國,這樣他便下了一道求賢令,各國廣招人才,史載“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即以高官和分地的厚祿來網羅人才。
商鞅就是在這個時候進入秦國的。商鞅本是衛國國君之后,姓公孫氏,名鞅,又名衛鞅,年輕時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后來侍奉魏國的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臨死前本來是向魏惠王舉薦衛鞅的,但魏惠王不聽,公叔痤于是又勸魏惠王:“倘若不用,就一定要殺掉他,不能讓他出境”,然而魏惠王也沒聽。
后來衛鞅聽說了秦孝公的求賢令,就離開魏國去了秦國。要說魏國也是個出人才的好地方,可惜就是留不住人才。魏武侯時,名將吳起離魏去楚;魏惠王時,前有衛鞅,后有張儀,離魏去秦;魏安釐王時,范睢離魏去秦等等,這些人原來都在魏國被遭排擠,不得重用,后來去了他國成為叱咤風云的赫赫名人。
就說衛鞅到了秦國后,通過大太監景監去求見秦孝公。剛開始衛鞅用的是堯、舜治國的帝道,結果孝公聽得差點沒睡著;后來又通過關系第二次召見,用的是商湯、周武的王道,結果還是不合孝公的心意;第三次召見,衛鞅用得是春秋五霸的霸道,這一次,孝公有點心動了;最后,衛鞅用富國強兵之道和孝公談,一連談了好幾天。談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孝公不知不覺地在墊席上向衛鞅挨近了。
接著秦孝公就任用衛鞅進行變法。變法也不是那么好順利的,首先就遭到了守舊勢力甘龍、杜摯等的反對。衛鞅畢竟是衛鞅,他說:“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就是說:聰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約;賢能的人變更禮制,尋常的人被禮制約束。又說:“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守舊派
為使新法取信于民,衛鞅還在城南門豎起了一根木頭,說誰能把木頭搬到北門就賞他十金。剛開始沒人敢動,后來衛鞅又將賞金增至五十金,有一個人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將木頭搬到了北門,真的得到了五十金。這樣,新法就開始了。
衛鞅頒布的法有連坐法、軍功法、農業法,后來又廢井田、開阡陌、行縣制等等,這些以“急病投猛藥”的辦法雖然損害了秦國貴族勢力的利益,但卻激發了民眾的積極性,制約和規范了人們的言行舉止、彪悍民風,使秦國在短期內實力大增。
新法推行就必然會有人以身試法,這次卻是太子觸犯了新法。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于是衛鞅就處罰了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這就為衛鞅日后的殺身之禍埋下了伏筆。
新法十年,秦國富裕了,軍隊戰斗力也提高了,“道不拾遺,山無盜賊”,衛鞅還親自督造了秦國的新都城——咸陽宮。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340年),衛鞅率秦軍大敗魏國,奪得了原來是秦國現在被魏國占領的河西之地,魏國被迫遷都大梁,秦孝公將於、商的十五座城封給了衛鞅,從此稱為商君,又叫商鞅。
后來有個叫趙良的人去見商鞅,商鞅就問他:“你看我的功績與五羖(gǔ)大夫相比,誰更有本事?”五羖大夫指的就是秦穆公時的相國百里奚,因為是秦穆公用五張黑公羊皮換回來的,故人稱五羖大夫。可以說,秦穆公時的霸業與五羖大夫百里奚的貢獻是密不可分的。
趙良說,百里奚相秦期間,“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於國中,不從車乘,不操干戈,功名藏於府庫,德行施於後世。”百里奚死后,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 而你靠秦王的寵臣舉薦,懲治太子的師傅,酷法殘害百姓,積下了很深的怨恨,你是靠著秦王的恩寵來保護自己,一旦秦王不再,你的日子也就到頭了。
商鞅沒有聽從趙良的勸告,結果幾個月后孝公去世,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為新君,太子的老師公子虔謀告商鞅造反,派人捉拿商鞅,商鞅就逃跑了。半路上商鞅想住店,店主說:“商君有令,沒有證件住店要連坐”,商鞅只能無奈地繼續逃跑。
后來商鞅跑到了魏國,魏國不敢收留他,又將他送回到秦國。商鞅回秦逃到了他的封地商邑,準備發動士兵攻鄭謀生,結果被秦軍打敗殺死,尸體還被運回五馬分尸,誅滅了全家。
一代改革家、著名法家代表商鞅就這樣被處死了,想到他為秦國創造的功績是那么大,而他自己的結局卻是那樣慘,不能不令人扼腕長嘆啊!所幸的是商鞅雖死,新法并未停止,這一點,秦惠王的心里比誰都清楚,因為他看到秦國已在商鞅的變法下日益強大,如雨后春筍般地一躍而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