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的關羽重情重義、勇猛無敵,是劉備身邊不可多得的一員大將。關羽曾經追隨劉備破黃巾、討董卓、救徐州;被曹操打敗后,不得已投降,又助曹操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解得白馬之圍,封為漢壽亭侯;在得知義兄劉備的下落后,毅然離開曹操,回到劉備身邊;赤壁之戰后,劉備進軍蜀漢,關羽鎮守荊州,北據曹操、東抗孫權,為劉備堅守著大后方直至劉備攻下西蜀、奪取了漢中,關羽可謂是功高至偉啊。
劉備奪得漢中后,自稱為漢中王,關羽因功為首,被封為了前將軍,而張飛、馬超、黃忠都位居其后,可見關羽在劉備心目中的位置是多么的高。
接著,關羽在劉備的命令下,向北進攻曹操的襄陽和樊城,發動了歷史上有名的襄樊之戰。此戰關羽用兵分別圍困住了漢水南北的襄陽和樊城,打敗了前來救援的于禁七軍,重創了曹操。同時,許都以南發生了諸多叛亂,響應關羽共同對抗曹操,就連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也投靠了關羽。由此,關羽的名聲威震華夏。
襄樊之戰是關羽第一次獨立帶兵對曹操發動的戰爭,在此之前,關羽是一直追隨在劉備身邊聽從劉備的號令和指揮的。可以說,襄樊之戰打出了關羽的謀略和氣勢,若不是孫權在背后截斷關羽的退路,關羽是絕不會遭致慘敗而死的。
其實,關羽在戰前也是作了充足準備的。他讓南郡太守糜芳駐守在江陵,傅士仁駐守公安,防止東吳的進攻。糜芳與其兄麋竺是在徐州跟隨劉備的,他的妹妹還嫁給了劉備為夫人,可以說是劉備最信賴的人了,所以關羽讓糜芳駐守在江陵這個最為重要的位置。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在北伐時,對荊州的防務作了具體詳細的安排。他讓隨軍司馬王甫沿江上下,每二三十里,選高阜處置一烽火臺,每臺用五十軍駐守;如果吳兵渡江,黑夜則明火,白晝則舉煙為號。王甫建議用忠誠廉直的趙累總督荊州,關羽則以多忌好利的潘濬為之,結果為荊州后方的丟失埋下了隱患。
關羽帶兵圍困了襄陽,駐守的襄樊的曹仁向曹操求救,曹操派于禁和龐德領兵前往救援,曹仁命令于、龐駐軍于樊北。此時,下起了連綿不斷的霖雨,關羽利用漢水暴漲的機會決上游之堤,水淹了于禁七軍,然后乘船進攻,俘虜了于禁和龐德。于禁投降了關羽,龐德誓死不降,最后被關羽斬殺。
《三國志·龐德傳》:仁使德屯樊北十里,會天霖雨十馀日,漢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與諸將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
全殲于禁軍后,關羽趁勢包圍了樊城,曹仁一度想要棄城而走,后在謀士滿寵的建議下才又誓死堅守城池。
在這樣的局勢下,荊州之北、許都以南的很多地方都發生了叛亂,他們起來積極響應關羽共同對抗曹操,就連原本屬于曹魏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也投靠了關羽。這樣,關羽一時聲勢浩大,名聲越傳越響,以致于威震到了整個華夏地區。
荊州地處于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腹地,向西可以從南郡進入西川益州;向東緊鄰東吳的巴丘、陸口;向北渡過漢水便是曹魏的南陽郡,距離京都洛陽也就不遠了。因此,荊州在曹魏、東吳、西蜀三足鼎立的情況下,地理位置尤為重要,屬于軍事必爭的四戰之地。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認為: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也。
赤壁之戰后,東吳周瑜向西攻取了江陵和南郡,而劉備則趁勢向南攻取了荊南四郡(長沙、桂陽、武陵、零陵)。周瑜死后,魯肅接管了東吳的大都督,魯肅也同意諸葛亮的兩家聯合共同抵抗曹操的政策,加上劉備與東吳的聯姻,魯肅就建議孫權將荊州的治理權暫時交給了劉備。
這樣,東吳從南郡和江陵一代撤軍退至陸口,自公安以西的荊州長江沿岸全部重要地區(包括江陵至夷陵一線)由劉備統領了,劉備也打通了從南郡進入益州的道路。
劉備占據了益州后,勢力大增,孫權見劉備有了立足之地后,就要求取回荊州。劉備亦知荊州的重要性,便推托說:“當得到涼州時,便會把荊州交還。”這下孫權不干了,就派兵想要強行奪回荊州。
此時劉備又在法正的建議下欲北上奪取漢中,不想與孫權翻臉,于是兩家議和,將荊州進行了湘水劃界。荊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劃歸劉備,接壤東吳的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劃歸于孫權。
曹操眼見劉備奪取了漢中之地,關羽又北上進軍襄樊,他也害怕了關羽的威名,想要遷都避其鋒芒,后在司馬懿、蔣濟等人的勸阻下,才一方面又派徐晃救援樊城,另一方面聯合東吳南北夾攻關羽。
因此,關羽占據荊州,若北上再奪得襄樊之地,那害怕的就不光是曹魏了,連東吳也受到了威脅。關羽水淹曹魏七軍,降于禁、斬龐德,如果奪取襄樊之地成功的話,那劉備的勢力將會凌駕于曹魏和孫吳之上,這豈不是讓曹魏和孫吳感到震驚和害怕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