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中》—直面心靈創傷與灰暗
失去親人是什么滋味?我想,體會過的人都知道這是多么撕心裂肺的痛。我在爺爺的葬禮上就哭到難以站立。盡管我知道爺爺已經從疾病的痛苦折磨中解脫了,盡管我知道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但是我就是忍不住嚎啕大哭。如果,一個人的親人是死于意外呢,就更加讓人難以接受了吧。
艾偉的長篇小說《鏡中》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場車禍,讓著名的建筑家莊潤生失去了兒女。他的愛人也因為毀容和自責而自殺了。他為此痛苦不堪。更加讓他痛苦的是,他發現是自己的出軌導致了愛人酒后駕車。為了解脫痛苦,他設計了以自己的一對兒女的名字一銘和一貝命名的希望小學,還和一個退伍特種兵一起到中緬邊境去幫助難民。在中緬邊境,莊潤生和一個失去家園的小男孩建立了超越父子親情的感情。在戰火紛飛的中緬邊境,莊潤生和退伍特種兵甚至被當成特務抓進了監獄。后來,好不容易出獄后,他從過去的情人那里得知,原來自己的愛人也出軌過,甚至一銘和一貝都不是自己的親生骨肉。在體驗了一系列的精神創傷之后,在經歷了愧疚、自省等一系列復雜情緒之后,莊潤生從痛苦中超越了出來,完成了自我救贖。
這部小說讓人感動,因為作者艾偉是懷著一顆悲憫的心在審視當代人的心靈創傷,并且讓主角莊潤生在渡盡劫波后涅槃重生。
小說的名字叫《鏡中》。我的理解是:苦難是一面鏡子,能夠照出人性中的脆弱與堅韌;他人也是一面鏡子,能夠照出自我的善與惡;像照鏡子一樣直面心靈的創傷與灰暗,才能夠完成自我救贖。
每個人都不是圣人,都有可能犯錯。有的錯,甚至會造成無法彌補的后果。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錯付出代價,承擔責任。這時候,自怨自艾、自我懲罰、借酒澆愁都解決不了問題。唯有努力與熱愛,才能讓自己戰勝心魔,重獲新生。
莊潤生之所以能夠完成心靈的救贖,是因為他沒有沉浸在個人的痛苦中,而是心中有大愛。他發現,這個世界上有太多人的痛苦比自己深重得多,比如那些貧困山區里渴望得到教育的孩子們、那些飽受戰亂之苦的難民們。在幫助他們的過程中,莊潤生找到了自己的價值。而且,在和那位勇敢堅強的退伍特種兵交往的過程中,莊潤生深刻地反思了自己過去的狹隘與柔弱。
一銘和一貝是莊潤生心中的天使。失去他們,莊潤生一度覺得自己如同墜入地獄,如同走入人生的迷宮中。他沒有逃避痛苦,而是選擇了直面和承擔,和自己的心魔斗爭。用希望小學去紀念自己失去的兒女,在戰火中給予難民溫暖,是他戰勝痛苦的方式,也是他對自我的磨練。他明白失去親人的痛,所以對難民特別能夠感同身受。
在這個過程中,莊潤生吃過很多苦。但是,正是這些痛苦的人生體驗讓他得到了成長,變得堅韌。莊潤生之所以能夠戰勝這些苦難,并不是因為他多么樂觀豁達,而是因為他把一切都視作因果,都視作自己必須承擔的。甚至,這些痛苦的體驗,可以讓他減輕“害死”兒女帶給自己的愧疚之感。
這條自我救贖的路,莊潤生走得很艱難。但是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他做到了。他頹廢過、迷茫過,但是最終還是浴火重生。
再講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母親在兒子自殺后一度覺得生無可戀,后來,在女兒的鼓勵下,她選擇了勸解幫助那些想要自殺的人。每個人都會經歷痛苦,與其沉浸在個人的痛苦中無法自拔,不如用愛心去給更多痛苦中的人以慰藉。
如果你覺得內心很痛苦,甚至覺得自己很差勁的話,我告訴你,你還有救。痛苦的自我反省,會讓人成長。努力自我修煉,打開內心,用心看看這個世界,反抗絕望的道路,得靠自己去走。
作者簡介
朱益偉,家住山城重慶。目前是一個自由撰稿人。熱愛文藝,崇尚人道主義。喜歡在簡單的生活當中發現美妙的點滴。喜歡在閱讀當中體會人生百態。喜歡欣賞富有雅趣的文化。關注時事,且欣賞客觀中正,有正能量的時事評論。寫作是我表達自我,抒發心情的方式。希望以文會友,期待自己的文章可以得到大家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