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人際交往中有緊張過嗎?
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幾乎所有人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都會體驗到緊張的感覺,尤其是在一些特別重要的場合,比如面試、約會等等。
這些緊張的感覺往往與當時的煩惱、擔心和恐懼等情緒相關。
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緊張的感覺是正常的。
輕度或中等程度的緊張感很少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心理應對能力,相反,它還能激勵我們去嘗試新事物。
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緊張對我們是有益的。
但是,也有這樣一部分人群,卻會因為這種緊張感而備受困擾,甚至擾亂了日常生活。
當在人際交往中總是過分緊張時,我們就應當考慮是不是患上了社交恐懼癥。
01.
你是不是有社交恐懼癥?
當你在與他人交往、和陌生人談話、在他人注視下做事情、在公眾場合說話時,是否會出現下面這些表現?
感到自己臉部潮紅或發燙;
心跳加快,甚至出現全身顫抖;
笨拙,尷尬,不敢抬頭,不敢與人對視;
覺得局促不安、無地自容;
怕會成為大家的笑柄,想借機逃跑。
如果你出現了這些表現,并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就有可能是患上了社交恐懼癥。
02.
引起“社交恐懼”的原因是什么?
很多人的社交恐懼癥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了,常常是因為一些不合理的認知習慣而引起。
常見的幾種不合理認知習慣包括:
被高估的可能性:如果他們發現我的緊張,那我就會成為所有人的笑柄,再也沒臉見人了;
災難化想法:如果我表現的不夠好,那后果會非常嚴重,絕對是一場災難;
僵化的信條:我必須表現得一點兒都不緊張,別人絕不可以看到我緊張的樣子。
雖然這些認知習慣很難一下子就改變,但我們可以通過下面這些方法,幫助自己慢慢修正不合理的認知習慣。
03.
得了社交焦慮該怎么辦?
假如覺得與人交流會讓自己壓力很大,生活、工作、學習多方面因此受到影響,那么這更像是病態的社交恐懼障礙,而非正常的性格內向。
社交恐懼的嚴重程度達到障礙的診斷標準的患者,比常人更容易在人際交流、學業及事業等方面表現不良,而且更容易擔心、不安、緊張。
倘若患上了社交恐懼癥,當前最為推薦的治療方式是認知行為療法。
認知行為療法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心理治療方法,大量研究及臨床實踐證明,其在治療輕度和重度的廣泛性焦慮時十分有效。
癥狀嚴重的話,醫生可能會在心理治療的同時輔以一些藥物。
經過自己的努力調整和治療師、醫生的專業幫助,相信我們很快就能夠重新認知自我,擺脫社交恐懼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