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什么意思呢,這是鄧巴數字,是英國人類學家鄧巴提出來的。
他通過調查發現,不管是遠古還是現代,也不管是太平洋小島上的土著還是我們所處的現代社會,人們的社交規模都在受這個數字的約束。換句話說就是人類智力所允許的穩定社交網絡,就是150人左右,很難突破。
如果再多呢?我們可以認識更多的人,但真正能夠高效鏈接的卻不會超過這個數字。原因是多一個人就要多出好多精力的支出,你叫什么名字,長什么模樣,你的社會關系,人際關系,名聲信譽,能力特長等等,要是啥也不知道那為什么要認識。我們的大腦帶寬有限,總有承受不起的時候。鄧巴經過研究總結發現150個人就是我們社交規模的上限。
萬通董事長馮侖也有類似見解,他認為人一生的交往半徑其實不會超過10、30、60三個數。
10就是你急用時能夠借給你錢的朋友,不管平時有多少人跟你稱兄道弟,急難之時慷慨相助的人,包括父母親人在內,通常不會超過10個人。
30是指平時經常在一起,能夠協作共事正常交往打交道的人,通常不超過30個。
60呢?就是打來電話你知道是誰,大概了解一些他的背景,但可以很長時間都沒有聯系的人,這樣的人大概也不會超過60人。
所以馮侖的結論就是,人這一生其實不需要太多的人脈關系就能夠應付得了,所以無需對人際關系過于專營。
既然我們沒有精力去維系太多的人際關系,那少當然就要精。如何維系好親情友情的話我們知道的太多了,這里我們不妨反向思維一下,看看怎么做最傷感情。
第一個就是期望過高,無論親人還是朋友,彼此之間都要有清晰地界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有自己的側重點,所以不要認為什么都是應該的,再好的關系也不能你的就是我的。其次是忽略人性的脆弱,總想考驗對方,但感情最需要的是維護而不是考驗。反過來考驗就是因為不信任,所以考驗本身就傷人。最后是一不順心就翻臉走極端,凡事好商量,沒有絕對的對錯,大多事情都是因為角度不同造成的分歧,所以對事不對人很重要,不容分說就翻臉,事后也很難有回旋的余地了。
記住了嗎?想沒朋友做到上面這三點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