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常會直觀地去區分行為的正常與異常,且認為其界限清晰、涇渭分明。可對于我們認為正常的人來說,這不過是在強調自己的正常狀態。其實,這種區分并不科學,心理學、精神病學和行為遺傳學都發現,所謂的正常和異常之間并沒有清晰的界限。
想要真正區分精神狀態正常與否,則必須了解人格。關于人格的特質,比較主流的認識是把其分為五個維度來解釋。這五個維度分別是:開放性、盡責性、外向性、宜人性和情緒穩定性。它們在統計上相互獨立,具有遺傳性,在一生中相對穩定,我們在交友甚至尋找伴侶時,都會無意識的把這些特質作為選擇的標準。甚至,這些特質能在一定程度上預測人們在學習、工作、婚姻、犯罪、經濟和政治中的行為表現。
所謂精神異常,實際上就是這五個人格特質的極端表現。比如,過分的責任感可能會引起強迫癥;低水平的責任感則可能造成易于成癮和其他沖動控制障礙;情緒穩定性差意味著抑郁、焦慮、躁郁、邊緣性和表演型人格障礙;外向性低的人可能會有回避型或分裂型人格障礙;低宜人性的人可能有心理變態和偏執型人格障礙;高開放性的人可能介于分裂型人格障礙與精神分裂之間。
一般情況下,我們認為精神錯亂的人,其實只是在這些人格特質上比同時期的社會所要求的更極端而已。或者可以說,我們每個人在這些人格特質上,只存在大小程度上的區別,而沒有什么本質的不同。因此,每個人都會有很多精神障礙,只是多數表現得并不明顯。其中既包括抑郁癥、精神分裂等典型的精神疾病,也包括愚蠢、無理性行為、道德感過高或過低、極端沖動和異化等等多種表現形式。正如積極心理學指出的那樣,我們每個人的心理健康程度都不完美,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在不同方面發瘋。但是,傳統的精神病學以一種近乎本能的思維,堅持將發生率高于10%的都稱為障礙。
我們都知道無故傷人是精神病,不穿衣服上街是精神病,可不知道的是這些行為其實和害羞、保守、沖動等常見行為只是程度上的區別而已。我們知道這些道理的好處,一是能夠清醒的意識到,其實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問題;二是可以對自己的精神健康狀況抱有更謙卑的態度,從而對別人的行為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