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界知識是成甲在《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中,定義的一種有用的知識類型,那知識還分有用沒用嗎?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看看成甲對知識的理解和解釋。
先說對于完成了基礎教育的成年人來說,什么是知識。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很多信息,但大多數都只是信息,而不是知識,只有那些能改變我們思想和行為的信息,才應該被稱為知識。比如每天讀公眾號文章,看懂、記住甚至能對別人復述,這都只是把它當做信息而已,只要是不能影響、改變我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就都不是真正的知識,起碼不是有用的知識。
比如孔乙己知道“回”字的四種寫法,這即使算知識,也屬于沒用的知識。而與此不同的另一種知識,比如石頭從山上滾下來,會越滾越快,這就是一個有用的知識,而且如果你懂得牛頓第二定律(物體加速度的大小和作用力成正比,與物體質量成反比),就不光能解釋這個現象,甚至可以利用它去造火箭。而這種能更普遍地指導我們行動的基本規律,就是我們今天說的臨界知識。掌握臨界知識,不僅能指導當下的生活,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能預測和掌控未來。
那么,我們如何發現哪些是這種有用的臨界知識呢?
首先,我們要學會知識管理。知識管理最重要的不是收集、分類、保存,而是提升認知深度,進而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
什么是深度認知?舉個例子,有人問中心城市房價為什么這么高?有人說是炒房團炒的;有人說是因為大城市土地資源供應稀缺,購買力較高的人群比較集中,而且這些中心城市人口總是凈流入,這些原因合力推高了房價。看到了吧,第一種就屬于淺認知,而第二種不局限于問題本身,思考的是更普遍的情況,這就叫深度認知。
通過深度認知得出的結論,能解釋這個領域內的大多數問題,如果再能通過長期驗證,就會在更普遍的領域內具有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這就是臨界知識。
學習臨界知識能極大的提高學習效率,原因是它并不只是著眼具體問題,而是去了解本質的底層規律,這樣可以在遇到新問題時觸類旁通,而不總是要從頭學起。
我們學習的目標應該是掌握臨界知識,也就是更廣泛、更普遍的基本規律,手段就是不要只關注簡單的表明問題,而是培養深度認知能力,提高認知效率。比如少看新聞多讀書,遇事勤思考慢下結論等等,這樣才能逐漸培養深度認知能力,進而學習到更多、更有用的臨界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