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交朋友特別容易,有時候踢一場球就能交幾個好友,而且是親密無間的那種朋友。可長大以后反而不容易交到知心的朋友,總感覺人情復雜,感嘆人心難測。
有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讓同班的大學生互相打分,“0”代表不認識,“3”以上是朋友,“5”分是最好的朋友,同時也要寫下對方可能給自己打的分。實驗結果中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幾乎所有參加測試的人,都認為自己給了3分的“朋友”,也會給自己3分,但遺憾的是只有一半人收到了對方的3分。這就意味著,在你認為是朋友的人中,有一半人其實并沒拿你當朋友。
這叫什么事啊,想想都扎心。那么對成年人來說,怎樣才算是朋友?又如何建立乃至維持一段友情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分析一下。
首先,社會心理學家認為,成年人獲得友情的主要途徑,是大量的非主動接觸。比如那些經常出現在我們身邊的人,同學、同事、左鄰右舍等等,常見面,但并非主動接觸。心理學中有個“多看效應”,是說我們不認識的人,只要能經常能看見,就會印象深刻,如果開始對這個人無感或略有好感,那么我們見得越多就越有好感。如果開始就討厭他,那就會越看越煩。所以,這種非主動接觸的人,通過“多看效應”的作用,就可能會成為一段友情的開端。
接下來就是把熟人變成朋友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暴露,我們會逐步加深與熟人的信息交換深度。比如分享一些個人觀點,透露一些比較私人的信息。當然,這個過程宜穩不宜快,過快會給對方造成壓力,很可能會意外的終結一段剛剛萌芽的友誼。至于這個度的把握,心理學家給的建議是,如果你在分享自己的觀念過透露個人信息時,發現對方很緊張,或者不知道怎么接話,那很可能是你用力過猛了。
再下一步就是維護已有的友誼了。社會學家提出,在這個階段中已經不需要頻繁互動了,像能不能幫忙、會不會借錢這些事對于發展友誼很有用,但對于維護友誼卻沒多大用處。心理學家發現,這時候給予和索取親密感,變成了維護友誼的關鍵。也就是在面對對方的分享或自我暴露時,能做出恰當回應,而又不逾矩的人,就是親密感維持得最好的人,他們會擁有更多更穩定的友誼。
最后,要成為摯友,就要支持彼此的社會認同。我們要明白,任何人都會屬于不同的社會群體,有些事對這個群體中的人非常重要,支持和認同是必須的。像宗教信仰、有特殊經歷的群體等等,這些都算社會認同。有研究者通過實驗印證了這種觀點,他們通過設置各種變量,去測試朋友之間的親密程度,發現要想成為最親密的朋友,社會認同是唯一不可或缺的條件。
總結,大量的非主動接觸,循序漸進的自我暴露,懂得給予或索取親密感,支持彼此的社會認同,這就是成年人獲取和維持友誼的基本方法和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