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所需的營養素有碳水化合物、脂類、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水和膳食纖維。其中,碳水化合物、脂類及蛋白質為三大產能營養素,即人體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由這三大營養素提供。什么叫能量?就是產能營養素在體內氧化過程釋放出的燃燒熱。當攝入的能量>消耗的能量,體重增加;當攝入的能量<消耗的能量,體重降低;當攝入的能量=消耗的能量,體重保持。1g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質分別產能為4kcal,9kcal、4kcal。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關于正常輕體力成年人男女每天推薦攝入能量分別為2250kcal、1800kcal。
三大營養素在體內都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雖能相互轉化,但不能完全替代。三者在總能量供給中應有一個合適的比例,《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提出,成人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的供給比例分別為50-65%、20-30%、10-20%。
(一)合理攝取碳水化合物時:
人體約60%以上的能量是來自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經消化產生的葡萄糖等被吸收后,一部分供人體所需的能量,一部分碳水在胰島素的幫助下,以糖原形式儲存在肌肉和肝臟中,肌肉中儲存的肌糖原儲存量不大,主要用于維持血糖穩定,肝臟中儲存的肝糖原為骨骼肌隨時能動用的能源,滿足骨骼肌的需要。
當攝入碳水化合物較多時,身體為了維持血糖的平衡就會分泌大量的胰島素,胰島素就會把這些多余的糖分轉化成脂肪儲存下來,簡單來講也就是血糖升高的越快(就是GI高的食物)被轉化的脂肪就會越多,相對而言,更容易發胖。
(三)碳水化合物攝入過少時:
當碳水化合物攝入過少時會給身體帶來很多危害,其中,腦組織的消耗均來自碳水化合物的有氧氧化,對缺氧非常敏感,此外,腦組織細胞儲存的糖原又極少,大腦代謝消耗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來自血糖,當血糖水平過低時,腦組織的能量短缺,會導致思考力減退,影響大腦活動,“不吃早餐 頭腦不清醒”就是這個緣故。長期碳水攝入不足時,還會帶來內分泌失調,且容易反彈。
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較低時,在燃燒蛋白質和脂肪后會產生燃燒不完全的產物 ── 酮體,而大量的酮體就會引起頭暈、精神不濟、燥熱以及尿液酸臭等酮酸中毒的現象。另外,酮體在排出體外時需要帶走大量水分,所以你在體脂稱上看到的漂亮數字,大部份是脫水的結果。
脂肪在體內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1、脂肪是人體能量的重要來源。
2、促進脂溶性維生素吸收,脂溶性維生素的溶媒,可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如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等。脂肪是熱的不良導體,有助于御寒保暖。
3、脂肪在胃內停留時間較長,使人不易感到饑餓。
正常,每天成人攝入50g脂肪即能滿足能量所需。
當攝入過少時,人會產生消瘦、營養不良,不利于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從而會引起皮膚病、眼疾等。
當攝入過多時,脂肪在身體內部堆積,致使身體逐漸肥胖,部分還會引起脂肪肝類病變,增加高血壓、高血脂類疾病發生的可能。
1、蛋白質是構成機體組織、器官的重要成分,人體各組織、器官無一不含蛋白質。骨骼、牙齒乃至手指腳趾都含有大量蛋白質,細胞中除了水分外,蛋白質占細胞內物質的80%。身體的生長發育可視為蛋白質不斷積累的過程,這對生長發育期的兒童尤為重要。人體的各種組織細胞的蛋白質在不斷更新,只有攝入足夠的蛋白質才能維持細胞組織的更新。身體受傷后,也需要蛋白質作為修復材料。所以,當人體想要增肌時可適當多吃蛋白質。
2、機體生命互動之所以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有賴于多種生理活性物質的參與調節,而蛋白質是構成多種重要生理活性物質的成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3、除此之外,蛋白質還可以供給能量,是人體能量來源之一。但是,蛋白質的這種功能可以由碳水化合物、脂肪所代替,因此,供能是蛋白質的次要功能。當人體碳水攝入不足時,機體可通過糖原異生作用將蛋白質轉化為葡萄糖供給能量,這就解釋了為何人體消瘦時,肌肉組織會減少的原因了(動用了蛋白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