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李某女,71歲,因車禍傷致胸部、骨盆部伴疼痛2小時以骨盆骨折、多發肋骨骨折收入我科,入院時在無菌條件下給予持續導尿,引流出淡黃色澄清尿液。
1月5日患者尿管到期,護士給予更換,考慮到患者骨盆骨折排尿困難,需長期佩戴導尿管,于是責任護士給予更換可使用一個月的硅膠導尿管,型號為18Fr。
更換尿管后,患者家屬反映患者漏尿嚴重,且患者訴排尿處疼痛不適,夜班護士查看后給予拔除導尿管,患者尿道流出約5ml血液及少量血凝塊,護士給予更換普通乳膠導尿管后,患者訴未再漏尿,尿液引流通暢,尿色淡黃。
1月11日患者尿管到期,給予拔除,患者可自行解出小便。
那么,為什么患者在更換材質更好的硅膠尿管后出現了漏尿、疼痛不適,拔除時有鮮血及血凝塊流出呢?究竟怎樣做才能給予患者較好的導尿體驗呢?想必在臨床上導尿的病人也經常有這些問題。
考慮到患者年齡、性別及病史,可以考慮患者更換尿管后漏尿可能與下列原因有關:
1.護理人員操作不當
1)插導尿管前潤滑不充分,插管時容易引發尿道及膀胱痙攣并造成漏尿。
2)導尿管氣囊注水量較少并引發漏尿反應。
3)導尿管插入深度過大,充水氣囊懸浮于尿道口上且未經尿管流出。
4)插管前護理人員未對患者進行宣教以及心理疏導,導致患者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粗暴插管會造成腹壓明顯升高并造成漏尿。
5)護士所選擇的導尿管型號不適宜,年老體弱、長期臥床的女性,應該選擇18~22Fr、管腔較粗的導尿管。
2.患者本身原因
1)老年患者漏尿主要原因為生理退行性變化,膀胱容量改變、尿道括約肌松弛等。
2)患者臥床時間較長,導尿管未得到妥善固定,一旦出現翻身等動作時容易出現尿管阻塞、扭曲等現象,使得尿液無法順利排出。
3)患者精神緊張容易引發膀胱逼尿肌痙攣并加大漏尿風險。
4)便秘患者排便時用力過大導致腹內壓以及膀胱內壓升高并使得尿液自尿管流出。
在拔管過程中,氣囊的皺褶與尿道黏膜產生摩擦,從而造成尿道黏膜損傷,患者在拔出尿管后出現尿道疼痛、尿道出血、排尿困難,甚至需要再次導尿。
一般沒有排尿困難的話,出血會自行停止,不需要特殊處理。多喝水,勤排尿就可以了。
那么護士該如何導尿及護理給予患者較好的使用體驗呢?
1.嚴格執行無菌技術及消毒制度,防止醫源性感染。導尿管一經污染或拔出均不得再使用。
2.插入、拔出導尿管時,動作要輕、慢、穩、切勿用力過重,以免損傷尿道黏膜。
3.對膀胱高度膨脹且又極度虛弱的病人,第一次導尿量不可超過1000ml,以防大量放尿,導致腹腔內壓突然降低,大量血液滯留于腹腔血管內,造成血壓下降,產生虛脫,亦可因膀胱突然減壓,導致膀胱黏膜急劇充血,引起尿血。
4.留置導尿時,應經常檢查尿管固定情況、有否脫出,必要時以無菌藥液每日沖洗膀胱一次;及時更換尿管,再次插入前應讓尿道松馳數小時,再重新插入。
5.預防尿路感染,盡量避免留置導尿管,尿失禁者可用吸水會陰墊或尿套,當尿路感染發生時,必須盡可能拔除導尿管,并根據病情采用合適抗菌藥物進行治療。
6. 對有尿道黏膜充血、水腫的患者,盡量選擇口徑較小的導尿管,插管前充分做好尿道潤滑,操作輕柔,盡量避免損傷。凝血機制嚴重障礙的病人,導尿術前應盡量予以糾正。
7. 導尿管如誤入陰道,應重新更換導尿管。如為找不到尿道外口引起的導尿失敗,則應仔細尋找尿道外口。尋找方法:常規消毒外陰,戴手套,左手食指、中指并攏,輕輕插入陰道1.5~2cm時,將指端關節屈曲,而后將陰道前壁拉緊、外翻,在外翻的黏膜中便可找到尿道口,變異的尿道口一般不深。
參考文獻:
[1]劉靜萍.老年女性患者留置導尿漏尿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8,25(6):161-162.
[2]譚玉鳳,曾蘭芳,賴冬梅.ICU患者留置尿管漏尿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8,24(17):2689-2691.
封面圖由璧山區人民醫院胡悅建提供,圖文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