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筆、墨作為中國文化元素是中國畫的根本屬性,是中國傳統繪畫的核心要素,其中筆墨在中國畫中依靠自身美的法則肩負了狀物、傳情的職能,其水、筆、墨的應用各具其能,妙趣橫生。
tm
關鍵詞:中國畫;水;筆;墨;傳承
中國畫是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中傳承與延續下來的傳統繪畫形式,中國畫的發展在唐代時達到了鼎盛時期,已經從青銅器時代的工藝品飾樣紋理中成熟地獨立出來了。中國畫的畫家們在研究繪制國畫的時候是十分考究與專注的,因此每一幅優秀的中國畫作品中都深刻表達了畫家們的思想情操與藝術修養。中國畫的另一個名稱叫做“水墨畫”,故又有“墨粉五彩”之說。除了水墨之外,筆在畫家們的手中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水”“筆”“墨”這三個要素是中國畫中研究的重要元素。
一、國畫中“水”的妙用
中國畫講究意境、神韻、氣勢,然而意境、神韻、氣勢都是依靠筆墨來勾畫而體現出來的。最能突出其特點就是寫意畫,其寫意畫即水墨畫。然而水墨畫要表現出神韻,看得見意境,這樣的表現關鍵在于用“水”是否得其妙用。明清畫家石濤論其筆墨畫時曾說:“古之人有有筆有墨者,亦有有筆無墨者。”“墨之濺筆也以靈,筆之運墨也以神。墨非蒙養不靈,筆非生活不神。”又說“畫于山則靈之,花與水則動之,畫于林則生之,畫于人則逸之。”石濤在這里講到畫與生活之關系,談論到筆與墨之間的關系,并且得知墨則以水為根本。
古人首創國畫的初衷視于“水”,為色。“墨分五彩”,水為載體,用墨即用水,水多則色淡,水少則色濃。大千世界中“天有云霞燦然成錦,地生草樹斐然有章”,“人有眉目唇齒,明皓紅黑錯陳于面”,在這五彩繽紛的世界里竟被古人用‘“五色”、“黑白”、“明度”歸納總結了,這實在是一大創造發明。它把大自然的繽紛色彩簡化成為某種符號,即“干、濕、濃、淡、焦”墨,以替代眾色。這跟西洋人的客觀再現自然的色彩觀是大大不同的。
中國畫筆墨如此之重要,如何能掌握筆墨,又能讓“水”之妙法通過避短而得心應手呢?對于初學者來說用水往往是很難掌握的,即使筆中含水不多,由于方法不當,也易筆落紙后,化開流溢,成為一團墨水。要使水在紙上充分體現效果,筆含水之多少,與用筆速度之快慢有著最密切的關系。畫筆含水很多,但用筆神速也是不會滲開來,反之,筆上蘸水不多,但速度很慢,同樣也是不會滲開的。
大膽用水,關鍵在于掌握火候,此非一時之功,需要多下功夫,經常摸索,不斷地練習積累實踐經驗。
黃賓虹的禿筆寫山水也各有其奧妙,尤其是他把“水”作為中國畫的一種重要元素,以“水”開拓了“浙派”之先河,以渾厚、華滋、鋪天蓋地的墨點取悅于觀賞者。從后一代吳山明的人物畫線條上可見到墨與水的自然交融,一條線竟成了或強或弱、或陰或陽、或濃或淡的瞬間變化,恰到好處地表現出物的量與空間。近現代的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諸位大師重傳統,但不盲從古人,而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力圖尋找畫中的“自我”,不拘一格地創立了各自的門派和風格,展示了中國畫傳統與創新的高峰。
二、國畫創作中的“用墨”
自宋元以后,中國人的審美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文人畫更加崇尚“墨色”從五色到水墨,從重線到重墨。在近現代國畫的創作中,用墨的重要性體現得更為明顯。黃賓虹先生提出了:“濃墨、淡墨、破墨、潑墨、積墨、焦墨、宿墨”七種墨法。濃墨于淡墨是國畫創作的表現形式,濃墨具有重量感,淡墨則反之。破墨分為濃破淡和淡破濃,是國畫中畫面求變化的表現形式。潑墨是國畫寫意中的表現形式,張大千先生常用此墨法創作山水畫。積墨是一種由淺到深或由淡到濃,反復交錯,層層皴、點火漬染的方法,其特點畫面具有厚重感,黃賓虹先生常用此法。焦墨是墨水用水而畫的形式,張仃先生常用此法,其特點是畫面視覺沖擊力強。宿墨是墨放置的時間長,特點是水少墨濃,光澤度小。在中國畫的創作中,筆墨的運用是作品成功與否的關鍵,筆墨的時代性不可忽視,筆墨的運用是作品成功與否的關鍵,筆墨的時代性不可忽視,筆墨應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
談到水墨表現,山水畫大師石濤可謂古典與現代交替之大家,用筆、用墨、用水在其筆下處處生花,墨潛水中,線游墨里,其形其神在點、線、面中盡現,可謂前無古人,更讓后生刮目。而黃賓虹先生筆下的山水則是繼承古人又超越古人。其畫山水,筆到之處無不水墨淋漓,酣暢悅目,滿紙充溢“水墨”之趣,一幅畫畫完洗筆水也用完,且大部份作畫用的毛筆均為索要朋友所用禿的舊筆完成。齊白石則與其相反,作畫多幅后,其洗筆池中水卻清沏見底,達到“惜墨如金”的地步。現代山水大師李可染在“水和墨”之間找到了新路,其墨用至極限.在他筆下,墨成為畫面特殊的“自然”,自然與心的溝通異常默契,其表現又與齊白石有異。齊白石是“惜墨如金”,李可染則是“惜白如金”,雙雙將心中之自然表現得淋漓盡致。由此看來,我們徜若要在“水墨畫”中游弋,必須潛心于新技法的探索。
三、國畫創作中的“用筆”
在畫創作中,物體需要線的構成,線是生發萬物形的主要元素,因而用好筆可以促進作品的成功。如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畫卷》,這幅畫沒有傳統皴法,沒有繁復的線條,有的只是隨意、輕松、簡練的線條構圖,整個畫面透出一股清新、空靈的感覺。筆在結構線條上落腳之后,隨之又改變了線條的自然性質,使線條不再是沒有生命的指代符號,而是一種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有筆完成的豐滿的符號。線條是形的骨、,筆是線條的骨。
首先我們來研究一下用筆的種類:在國畫創作畫中,用筆的方法豐富多彩,主要有勾、勒、描、皴、擦、顫、揉等,以及被引入其中的提、按、頓、挫、轉等書法用筆。其次我們來研究一下用筆的要求:清人石濤對于用筆歸納有五個方面,其一筆尖在用筆中的作用;其二強調筆的旋轉作用;其三強調筆力的作用;其四強調用心的作用;其五強調運筆的活用性。總而言之,在運筆上要有一定的規范性,不可隨意地亂涂,人要心靜,要強調運筆與萬物的聯系。
現代意識在人與人、畫與畫交流中達到一種歇契,一種相互間融合,故而稱之為現代國畫的作品頻頻亮相。當我們用歷史的眼光去審視繪畫的時候,中外繪畫的初衷也是大相徑庭的。發展到今天,繪畫才分得如此多類和有中西之別。世界繪畫本出自于世界之人,也必定去作用子世界。所以,今天談到瑩希文先生及先輩畫家們的“民族繪畫世界化”問題,更具現實意義。
四、國畫中的“傳承”
國畫的研究,需要用畢生精力,需要有發展的眼光,不可死守成規。一個有成就的畫家,也必須是具備全面的美術技法和諳熟美術史論的畫家。傳統繪畫不管是題材還是技法,都需在拓展中尋找其適應社會發展的位置,我們在接受西方繪畫的同時,一定要往重傳統繪畫的發展。研究水墨是眾多從事本畫種的畫家們所看重的大問題。畫家表現一個題材,采用水墨技巧是一個難點。表現自然或四季花草人物,過去和現在幾乎題材依舊,但現在技法上和工具上的發展變化,古人卻是難以想象的,所表達的意識范圍也宏大得多了。藝術性的包含量也遠勝于古人。從國畫發展史可以看出,古代技法變化幾百年都不是很大,但在現代,不管是畫的題材范圍,還是藝術技巧,繪畫發展都是迅猛的,研究的范圍也是空前的。無論國畫和西畫,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永遠不會停滯,不會滿足。(作者單位:吉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