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成子女不常看望父母 老年公寓面臨多重尷尬
2011年12月08日 11:25:25
來源: 長沙晚報
新華微博
【字號:大 中 小】【打印】
六成子女不常來看父母,多數托養老人感到空虛,甚至感覺被子女拋棄……
老年公寓面臨多重尷尬 孤獨的老人,能否一托了之?
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步入老年期,“421”模式的家庭迅速增多,傳統的“養兒防老”模式受到挑戰,機構養老成為許多人的選擇,因此引發托養老人的孤獨問題。饒麗 攝
近日公布的2010年長沙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市65歲及以上人口增加到63.60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9.03%,超過老齡化城市標準2.03個百分點。未來5年,長沙65歲及以上人口預計逼近百萬大關,并將出現第一個老年人口增長高峰。(詳見本報12月2日A2版)
在城市老齡化加劇的同時,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開始步入老年期,“421”模式的家庭正在迅速增多,傳統的“養兒防老”模式受到挑戰,獨生子女贍養負擔的加重,成為眾多家庭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于是,機構養老成為許多人的選擇。那么,長沙養老服務機構的情況怎樣呢?連日來,記者走訪了長沙部分養老服務中心,了解長沙養老機構的現狀和老人們的生活情況。
現象一
養老院老人感覺被子女拋棄
鏡頭:12月4日,星期天。長沙天主教老年公寓的老人們三三兩兩地坐在公寓前坪,眼神中有幾分期盼。因為通常只有休息日,老人們的兒女或親人才有時間來看望他們。
一上午等待的結果總是有人歡喜有人憂。79歲的易娭毑就沒能盼到兒子的身影。眼看已經過了上午11時,有點沉不住氣的老人推開了公寓二樓辦公室的門,要給兒子打電話。電話很快接通了,老人拿著話筒的手微微有點顫抖,“你不是講今天要來的,怎么沒來嘍?”聽說兒子工作忙,她的聲音略顯失望,“你先忙工作嘍。我還好,就是腳痛,有時間就來看下我嘍。”掛斷電話,易娭毑默默地走出了辦公室。
根據對長沙養老機構入住老人的隨機調查顯示,僅有不到40%的子女能每周來看望在養老院的老人。多數子女是逢年過節、老人生日以及交生活費時才會來,還有少數子女一年也來不了一次,有些人甚至連老人生病都得養老機構打電話催幾次才來?!耙恍├先艘虼撕苋菀桩a生被家人拋棄的感覺,有的人還會患上抑郁癥?!遍L沙天主教老年公寓一位工作人員說。
為解決子女不來看望父母的問題,長沙天主教老年公寓創造性地開起了子女座談會。座談會以“感恩父母,弘揚慈孝文化”為主題,現場公布了孝心紅黑榜,表揚經常來看望和陪伴自己父母的優秀子女,同時也對一些表現不好的親屬進行了不點名批評。一番對比之下,有些人羞愧地落下了眼淚,當場表示今后要多來看望父母。
現象二
多數托養老人有寂寞空虛感
鏡頭:走進長沙天主教老年公寓唐壽泉與章忠翠老人的房間,只見兩老床頭上方的風景畫差不多被一幅幅照片蓋了個嚴嚴實實。這些照片全是老兩口2008年住進老年公寓以來的美好回憶:平安夜里登臺表演《花好月圓》、唐壽泉的生日宴……章忠翠說,之所以把照片都貼在墻上,是因為收在相集中看不到,而貼在墻上每看一次都會笑一次。
“養老院只管吃管住管洗衣”是公眾對養老機構的普遍印象。根據一組隨機采訪的數據顯示,54位受訪者中,有36人認為“養老機構平常組織活動偏少,托養老人會因此而產生空虛感、孤獨感”,約占受訪總人數的66.67%。
“從老年公寓開辦到現在,我們組織的大型出游活動有六七次,每周還會有大學生志愿者來公寓推著老人們到湘江風光帶上散步。我們還經常組織義工陪老人們上街購物。有些老人回來后都會感動得流淚,因為自己的崽都沒有陪他們一起逛過街?!遍L沙天主教老年公寓負責人張炬說。公寓還開辟了閱覽室、棋牌室,供老人休閑娛樂,逢年過節,公寓還組織老人們自編自演文藝節目,老人們對這種聚會非常感興趣,排練起來也特別帶勁。
現象三
空巢老人期待快樂生活
鏡頭:剛到天心區書院路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食堂門口,就聽見食堂內的說笑聲——十余位老人正聚在一起用餐,開心地交談著?!澳昙o大了腿腳不好使,上街買個菜都費力,不如來這里搭伙?!敝鞀謿哺嬖V記者,她的崽女不在身邊,因為年紀大了,一日三餐成了令她頭疼的問題。社區進行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后,辦起了日間照料中心,早餐3元,午餐和晚餐各7元,有兩葷一素一湯,還經常換花樣。吃完飯后,她還可以同其他30多位在中心搭餐的老人看電視、打牌……每隔一段時間,還會有志愿者到中心為老人們免費理發,有義工和老人們一起唱歌、表演節目。
中國社科院心理研究所曾對2000多個老年家庭進行調查,對比空巢與非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他們發現,空巢老人的一般健康狀況、生理、情感等評估明顯低于非空巢老人,其中有7.8%的空巢老人存在焦慮情緒。而他們的飲食、娛樂及社交活動,更是明顯差于其他家庭老人。
“今天我幫人,明天人幫我”活動,一直以來是書院路街道青山祠社區居家養老的一個重頭戲。社區一邊將有愛心、有勞動能力、自愿為他人服務的低齡老年朋友組織起來,一邊通過“雷鋒號志愿者工作站”的志愿者們,定期為中心及社區的老年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務。同時,照料中心設置了閱讀室、休息室、棋牌娛樂室等,能夠滿足空巢老人多樣化的生活需求。
專家建議
居家養老,讓老人不再孤獨
據了解,目前長沙的養老機構仍稀缺。長沙約有3萬名80歲以上老年人急需住進養老院,但全市132家養老機構總床位數僅12000多張,需求和供給存在巨大的剪刀差。
作為長沙市政協十屆委員,張炬提交了《關于加快發展我市養老服務事業的幾點建議》提案,呼吁盡快制定長沙的養老事業發展中、長期規劃。“僅依靠目前的這些養老機構是無法應對5年后的養老需求的。‘十二五’期間,長沙每個社區都應建立居家養老服務站,每個區縣至少應有5個可接納200人左右的專業養老機構,使全市居家養老服務覆蓋到每一個社區,使養老機構的床位數達到3萬張左右?!睆埦嬲f。對居家養老研究多年的陳國其建議大力推行居家養老制度,他給記者算起了經濟賬:“建一個老年公寓,一般一張床位需要8萬到9萬元;如果政府投資100萬元進行機構養老,只能供養10位老年人。而同樣投資100萬元進行居家養老,按照最高補貼標準每人每年3600元,能幫助近300人。而且居家養老充分利用了老人的住房、家具、耐用消費品和生活設施等,省去了蓋老年公寓的投資?!?/p>
“最主要的是,居家養老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老年人在熟悉的環境中養老,原來的生活習慣不用改變,還能經常見到熟人,精神上能產生愉悅感。”陳國其說。
記者手記
愿養老院天天充滿笑聲
老人最怕孤獨和寂寞,但老人又往往是最孤獨和寂寞的。
在采訪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過程中,我走訪過各式各樣的養老機構。應該來說,目前的養老機構,不論是在服務水平還是硬件設施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這還遠遠不夠。一個真正好的養老院,不應該僅僅有空調、電視、熱水器,還應該充滿老人的笑聲。而只有當管理人員與服務人員都具備足夠的愛心與奉獻精神,真正把養老院當成一個“家”,把老人當親人,才能夠讓每一位托養的老人會心微笑。
但養老院的服務終究代替不了兒女的親情。老人需要多層次的心理滿足,通常是以家庭為核心,以社會為補充,而只有家庭才是天倫之樂的生產細胞。那些因為工作忙或種種原因不得已將家中老人托養的兒女們,千萬不能將親情也一并托養了。(記者 饒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