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治療是控制糖尿病的駕轅之馬,不論哪種類型的糖尿病患者、不論采取哪種藥物治療都需要終身堅持合理飲食,通過平衡膳食達到控制血糖、降低體重和增加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的目的。但是,在糖尿病的飲食治療中還存在許多誤區——
誤區一:蛋白質和脂肪不會升高血糖
部分患者會有這樣的認識:“我不吃糖和甜食這類的糖類物質,多吃點肉總可以吧。”不可以!
【專家觀點】在正式做解釋之前,先給大家講個“小歷史”: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西方醫學界對糖尿病的營養治療采用“饑餓療法”,就是糖尿病患者基本不可以進食碳水化合物類的食物,比如餅干、米飯等。但是可以多進食高蛋白質和高脂肪食物。接著,20世紀50年代,胰島素被發現了,隨即,營養治療也發生了一些改變,“低碳水化合物和高脂飲食”成為了主要的食物結構。但是,無論怎樣控制,患者的并發癥和合并癥都如期而至。
這是為什么呢?歸根到底,還是因為當時糖尿病的營養治療所用的膳食結構不合理。在人體的正常營養代謝中,含碳水化合物多的主食是主要的熱量來源,但是蛋白質和脂肪也是另外一個重要來源。當碳水化合物供應熱量不足時,使用蛋白質和脂肪進行供給能量就顯得尤為關鍵了。如果膳食結構中所含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不足,首先會造成熱量供給不足,血糖不易控制;其次,過多的攝入脂肪還會造成血脂代謝的紊亂,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那么是不是脂肪越少越好呢?也不是,如果脂肪攝入量過少,身體的許多機能就會受到影響,抵抗力下降,內分泌失調,甚至影響脂溶性維生素A、D、E、K的吸收和利用。
誤區二: 纖維素可降血糖,降血脂,應該多多益善
有些糖尿病患者聽說膳食纖維有降糖、降脂、通便的功效,因此就只吃粗糧,不吃細糧,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專家觀點】作為主食,不論粗糧、細糧,其含糖量非常接近,在75%左右。但小米和玉米富含膳食纖維,能減緩機體對葡萄糖的吸收,因此,攝入同量的粗糧和細糧,餐后轉化成血糖的程度是有差異的。血糖居高不下的糖尿病患者,用粗糧代替部分細糧是可取的。但在通常情況下,選擇粗、細糧沒有實質上的區別。尚無足夠的證據證明,從自然膳食中攝取的等量混合型膳食纖維,具有降低血糖的臨床意義。如果吃太多含有膳食纖維的粗糧,有可能增加胃腸道的負擔,并影響其他營養素的吸收,時間長了可能造成營養不良。所以,無論吃什么,都應該適度、平衡,選擇主食也要粗細搭配。
誤區三:葷油要少吃,素油可以隨意吃
不少患者知道動物油多吃有害,但單純認為植物油有好處也是一個誤區。
【專家觀點】相對來說,植物油比動物油好,但也不能隨便吃。合理的膳食中油脂攝入根據其飽和程度分為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與多不飽和脂肪酸,其比例為1:1:1,這樣才會對人體有益。目前中國人的食物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動物食品攝入量有較大上升,但即便是瘦肉也含10%左右動物脂肪。另外烹調油攝入急劇增加,很多人每天已經超過50克。脂肪攝入過多,是我國居民糖尿病、冠心病、血脂異常、高血壓、高血黏、肥胖、脂肪肝、痛風等一系列胰島素抵抗綜合征的代謝性疾病增加的主要原因。營養專家已經提出,正常人每天植物油攝入量應在20至25克。糖尿病人及患有胰島素抵抗綜合征的病人應限制在20克以下,但不低于10至15克。
另外,植物油含不飽和脂肪酸高,在體內易氧化,產生過氧化物質和自由基。自由基損傷細胞膜,除加重糖尿病及其合并癥外,也可引起腦血栓和心肌梗死等疾病,甚至可能誘發癌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