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做為編輯,很欣喜收到國印老師的賜稿!他筆下樸實的語調、鮮活的人物、溫暖的情感總是能勾起人濃濃的鄉愁。文中為我們展現的是一幅幅滿是時代氣息的深長畫卷;是一種時光很慢、車馬也很慢、鄰里之間親密友愛的美好回憶……
今天,我們繼續連載國印老師的《鄰居八家》之《豬倌兒變身養豬大王》。讓我們一起在他溫暖的訴說中感受冀東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及鄉鄰里之間的趣事……
豬的歷史悠久,已有四千萬年歷史,我們的古人“拘獸以為畜”,是最早將野豬馴化了的,到新石器時代家豬飼養已經發展起來。現有出土的那個時代的豬形陶鬹,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內。
豬渾身是寶,豬肉可稱最香的肉,且營養豐富;豬骨頭熬湯增鈣,強筋健骨;豬毛具有止血,斂瘡功效,可以提取氨基酸,還有生活中常用的豬毛刷子等;豬糞是農田不可或缺的肥料。豬與人類相伴相隨,綿延不斷。農民祖祖輩輩,肩負養豬之責,直到今日,養豬業越來越旺盛。
……
如今,是個傳奇的時代,而傳奇時代必定會塑造出傳奇人物,包括平民百姓。二臣從豬倌到養豬大王無不帶些傳奇色彩。
倌兒,字典解釋為農民中專管養某些家畜的人:牛倌兒、馬倌兒。養豬的自然是豬倌兒。
農村改革前,養豬有兩種形式,性質亦不同。首先是一家一戶養豬,豬圈砌在院頭東西兩側,石頭或土坯墻,棚頂或為茅草或為瓦片,圈內分兩處——豬窩與石槽在高處,低處為糞池。養豬目的有兩個,一是豬糞交給集體換工分,二是賣豬掙錢——豬崽上集賣,肥豬賣給食品站,是鄉親們的重要收入渠道。當然豬不挑食,還可以處理泔水。其次是生產隊里養豬,過年殺肥豬分給人們改善生活,也會賣,增加集體收入,豬糞被一車車拉到田地里肥田。隊里有一兩個人專司養豬之事,他們抽著白圍裙,戴著白套?,挑著豬食擔子行走在一排排豬圈間,喂養著隊里的大豬小豬,他們有個職業稱謂——飼養員。
家庭養豬多是家庭主婦為之,屬于下地干活之外的家務,叫不上豬倌,而生產隊的飼養員則是名符其實的豬倌了。
……
二寬從小就幫父母養豬,農村實行責任制以后,便專門搞起了養豬,當了豬倌,且一干就是幾十年,當然還需種著自己的責任田。先是養兩頭產崽母豬,或是養幾頭育肥豬,賣了錢貼補家用。后來國家免了糧食征購和農業稅及其“三提六統”等個人負擔,農村人負擔沒了,二寬的收入寬裕了許多,于是便把錢投到了養豬上,院內豬圈越建越大,越建越多,先是石頭墻,水泥瓦頂,后來是磚砌墻,水泥澆筑頂,以前是原始的敝開式的,后來改成新式的封閉型的。二寬家院里一派熱鬧——粉碎飼料機器常鳴,大豬哼哼小豬叫,一撥兒一撥兒肥豬出欄,一撥兒一撥兒仔豬外銷,院墻外豬糞小山般高,在村人眼里二寬家的日子儼然成了一道風景。
……
十月,秋意濃濃的一個上午,我走進了二寬家。院子面積比一般農院大些,過道房內有淘汰的粉碎機和一些過時的養豬用具,院內兩側是閑置下來的豬圈和飼料倉等,其它一些已不再使用的種田工具也堆放其間,顯得有些凌亂,從這種凌亂中會令人感到主人的忙碌無暇。自用水井早已廢用,而壓水機還在孤單單地站立井上,似乎與人說著昔日輝煌。院子空閑的地方被閑置著,空蕩蕩的和許多家庭一樣,已經多年不再種菜,院內一架架、一畦畦的豆角、西紅柿、黃瓜、大蔥、大蒜、韭菜、菠菜、大白菜等蔬菜花果繁茂,蝴蝶飛舞,鳥蟲鳴叫的景致不復存在,這些人家已經習慣到村中超市掃碼買菜了,而農院則成了人休息和存放老的生產、生活工具的所在地,陳舊的氛圍中鮮有當代氣息。
二寬家院內的豬圈是幾年前閑下來的,當時村里搞清理街道,修路植綠栽花,提升村子文明衛生標準,二寬家門口的豬糞有礙觀瞻,也是臭味四散,人們常捂鼻子,于是在村外空曠處新建了養豬場,給豬們搬了家。豬舍先是一排,然后又建一排,直至到三排,近看寬敞高大,遠處招人惹眼,陽光下明亮一片,外行人很難想到是養豬所在。養豬量也從家院時的一二十頭,發展到幾百頭。
二寬臉色是那種健康的黑黃色,67歲的人沒有老態。他很健談,我們聊天以他說為主,我聽著問著,我問一句會使他說一片話,話題自然是養豬,因為他早成了鄰居們口中的養豬大王,這些年掙了不少錢,光是近兩年收入早突破了八位數。也許在動輒億元富翁掛嘴邊的當下,八位不算個數,可在默默無聞的平原小村里還是件大事,尤其靠當豬倌發了財,更是有些石破天驚。
二寬講的近乎是養豬經。
首先,養豬必須有長勁,這是他幾十年養豬最重要的心得。幾十年間,生豬市場潮漲潮落,而于個體養豬戶則是汪洋中的一條船,時而沖上浪尖,時而跌入深谷,要有一顆堅強的心,堅持在糾結當中,渡過艱難,駛出低谷,萬不可知難而退,或乘勢而上,成了生豬市場的尾巴。沒有總掙錢的買賣,也不會有總賠錢的行當。他家出欄肥豬,價低到過每斤四元七角,簡直是含著淚賣的,可他并沒凈圈歇業,而是盡量減少存欄,為市場回升時留口氣,只要有口氣就有緩氣的機會,否則等形勢見好,人們都抓豬補圈時,豬價糧價(飼料)比著漲,成本高了效益必定會低,追市場永遠追不上,倒不如等市場……傻小子推車——不撒手。
其次,要入門成內行。古語講,家有萬貫,帶毛的不算。道出養殖業的艱難與風險之高。幾十年中,二寬認真實踐,認真總結,摸索出一套養豬防疫治病方法,對一般豬病和疫情嚴防嚴治,化解了一個個風險,近年非洲豬瘟來勢洶猛,重創養豬業,而二寬的幾百頭豬卻安然無恙,順利渡過風險期。每兩月能出欄幾十頭豬,豬價最高時每斤達十七八元。話語間,二寬儼然由種地農民,成了一名胸有成竹的獸醫,或者是贏得了勝利的智者。
再有,成功之路就是辛苦之路。二寬臉皮糙舊,雙手沒有光澤,穿著幾十元一套的簡單服裝,十幾元一雙的膠鞋,從上到下,沒有一點富人的“蛛絲馬跡”。養豬場從建設到豬進圈都是他和愛人及兒子兒媳為之,從沒請過師傅,沒找過幫手。從豬種的選擇到配種到產崽接生,到飼料購買,加工粉碎,以及粗細飼料摻兌,再到填料喂養都是家人親歷親為,一家人在豬場的時間遠遠超過在家里的時間。他養的豬五六個月出欄,會比一般的豬晚一兩個月,肉質好又安全,收購者都排號前來……
另外,市場風險大,人心隔肚皮,人鬼兩不知,誰收豬誰拿錢,一手交錢,一手交豬,什么合同協議,白紙黑字都不好使,老祖宗早說下了——隔手的金子不如到手的銅!憑什么?憑的是飼養周期長,肉料比合理,沒有違法添加物,瘦肉率高和多年積攢的人氣與信譽!
……
望著娓娓道來的二寬,聽著他滿嘴的養豬經,想著他幾十年堅持養豬的不凡之路,我覺得,人們叫他養豬大王并沒有夸張——不只是村里祖輩沒有養過這么多豬的,也不只是因為他掙了多少錢,就論他那份堅韌執著,那份辛勤付出,那份與眾不同的對養豬及市場的認識與思維邏輯……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二寬從豬倌變成養豬大王的經歷,又一次證明了這一點。
作者簡介
張國印,遵化市人,河北省作協會員、唐山市作協會員。一九八四年開始發表作品,發表小說、散文、詩歌七十多萬字。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文集《時光歲月記憶》、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長篇非虛構文學《國印鄉痕》。
平臺征稿啟示
1、投稿郵箱:yanshanshiwen@163.com
2、來稿請用word格式排版,并附上作者姓名、個人簡介、生活照一張及個人微信號一并打包發送到投稿郵箱。
3、稿件須是網絡原創首發作品,文責自負。
4、投稿后一周內未收到回復即另行投往他處。
5、讀者贊賞的一半為作者稿費,稿費每月發放一次。
主辦:遵化市作家協會
顧問:關仁山 峭 巖 李春雷 楊立元 東籬 王立新 馬良 張國印
編委:范麗麗 張國印 曹雪艷 張玉紅 王翠紅 楊曉健
主 編:曹雪艷
副主編:王翠紅 楊曉健
編 輯:
小說與兒童文學:代文靜
散文與報告文學:楊曉健 徐小東
現代詩歌:王翠紅 王穎春 劉艷芹
古體詩詞:劉艷芹 張志明
評論與文學動態:梁淑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