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岳廣宜 聶傳安
三班岳廣宜的文章越來越細膩感人,時不時地撥弄著我這個粗線條人的心弦。
她曾有一篇文章名為《挑花的他》,寫作時間為3月8日。
放學后,我推上單車,在學校附近的一個咖啡店坐下,決定花一花我的血汗錢。
畢竟過節了!(聯系到寫作時間,感覺廣宜這個節過得挺超前的!不過文章語言大氣而不乏幽默,與這丫頭的個性很近)
我吃完我的甜品,看見了對面的一個花店。我是一個天生就喜歡植物的人,便走出了咖啡店,進去花店瞧一瞧。(吃完甜品去看花,填了胃再去填眼睛。這可是力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章雙豐收的節奏啊)
這時,一個小男孩進來了。他問:“買什么花給媽媽好?”(主角登場。這個問題很有必要)
老板娘并未太注意到他,只是說一聲:“康乃馨。”他瞄到了一位顧客拿著的花,問:“這樣的一束花要多少錢啊?”“六十五。”老板娘有點不耐煩地說。小男孩搖了搖頭。這時,他看到了一支一支的康乃馨,標價是十元每支。他于是貓下腰,在水盆里仔仔細細的挑選著,然后聞一聞,看一看,再拿起來,看看花瓣。(會嫌貴,會挑選,有耐心,有愛心!)
整個過程,他都并未發現我,而我卻如偷窺似的觀察著他。他挑花的動作,讓我不禁想起童年時挑玩具的我。(挑選玩具時,那可是全情投入專心致志啊)
他拿起兩支他認為最好看的花,滿面洋溢著高興,讓老板娘幫他打包。之后,他遞上錢,高興的沖出了花店門。(一系列的動作似乎在告訴我們這個小男孩子很熟悉于做類似的事,又很開心地做這件事。不簡單!)
“爸爸,爸爸,我買好花了!媽媽一定會很高興的!”他大叫著,沖上爸爸的電動車。(原來老爸在外面等!老爸讓孩子去挑選花,也是非常好的教育方式)
目送著小男孩和他父親遠去的背影,我,好像明白了什么。(文章到此情感要轉)
“有什么需要幫助的嗎?”老板娘問我。(宕開一筆)
我搖搖頭,說:“先看看。”(掩飾著什么)
我的心有些痛。因為那甜品已經讓我身上的錢不足以再為媽媽買任何一支花了……(那孩子的舉動觸動了這丫頭的心,但此時她留給自己的只能是隱隱的心痛)
廣宜文章的高明之處在于最后一部分。多數人寫到此處,容易寫自己即使想盡一切辦法也要為媽媽去買到禮物,而廣宜卻讓文章留下無盡的遺憾。這種以不圓滿而收尾的文章反而更易打動讀者,讓人久久難忘。這既是文章情線由喜到憂的轉折,也是人物在成長過程必須經歷的階段。
心痛之后,必然是對親人更多的關注。
所以,心痛也是一種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