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于越 聶傳安
語文閱讀題,一般都有答題格式,老師會發下去讓大家背,然后再根據題目套用。用這種方法做題,雖不能保證滿分,但至少答題的路子不會錯。
于是,背答題格式也許是每位中學生要做的事。
但有位同學,答題格式已經滾瓜爛熟,但考試時思考再三后,居然不用格式,而是憑著自己的感覺去做。
結果如何呢?
這個故事來自一班馬于越同學寫的一篇文章,題目是《好文章》。我們且看一看。
或許因為這是考場,又或許是因為墻上的鐘嘀嗒嘀嗒快走了一圈,將回到12的方向,我看著最后一篇閱讀,有些緊張。(考場上,再優秀的孩子也都會有些許緊張)
講真的,在以前的語文考試中,我很少有一口氣讀完深有感觸的文章。有時它的文字太過華麗,繞得我眼花繚亂,心不在題目上;有時又覺得太過于機械,只看了開頭便猜出了結尾,再無驚喜,也無想象。(前者華而不實,后者機械弱智)
但是課下看小說的場景卻與這大相徑庭,有時捧著書能看一下午,到月亮拜訪。(課下看的小說多是自己喜歡的,自然容易沉浸其中)
我和一位長輩朋友說起過這事,誰知她對我說:“你以為選進考試的都是些什么文章?出卷人就是通過這個變著法地考你的答題技巧?!?/span>(這真是一語中的。不便出題的文章,再好,也難以入出卷人的法眼)
行,答題技巧。我深吸一口氣,讀了下去。(帶著答題技巧去讀文章)
文章的名字為《大兵》,作者是梁曉聲。(期末考試文學類閱讀題)
越往后看,我的心跳得越發快起來。(文章使小馬同學產生了劇烈的震撼)
最后一段的字體不是與前文相符的小楷,我差點忽略過去那個事情的補充。(不同的字體,必有不同的旨意)
我的心停下來,我真想再認真讀一遍,但時間催促著我做題。(作為文章,值得再讀;作為考試,必須做題。這里既有熱情,又有理智)
第一題,概括。我最不拿手的問題,但這會兒我的心充滿了熱血,我很快就填完了。(帶著讀文后的激動,做題也快)
第二題、第三題……我越做越吃力。似乎有個框架在限制著我。這很奇怪。(懸念,轉)
直至最后一題:“小說的結尾耐人尋味,請結合全文分析其作用。”(不同的文章,相同的題目)
是那段改變了字體的文字,讓人有澎湃之情的文字。(照應前文)
我好像找到了吃力的原因。(揭示原因)
其實這題考你的,無非是文末的作用。答題格式我爛熟于心,于是在心中快速打了腹稿,“深化主題,升華情感,結合原文分析……”,當我正準備往上寫時,習慣性地又看了一遍原文。(套路精熟,但又心細如發)
我發現我的格式不及它情感的萬分之一。(根據套路形成的答案配不上文章的情感。這是于越同學一種自覺的羞愧)
看似無意隨手而成的文字,卻總能讓我心中柔軟一片。(人與文章產生強烈的共情)
再好的格式似乎也無法衡量的。(有這等見識真不簡單)
所以我下筆時,盡量寫出自己對它的感動,盡量答得接近我內心些。(主動放棄熟悉的套路,主動去寫出內心真實的感受,這對于一個考生來說是多么的難得)
后來得知我的語文成績不怎么樣,我還是固執地查看了我的那一題,意外地發現竟是滿分。(原來,用心的答案也能被改卷老師所賞識)
即便如此,我依然覺得自己寫出的話語描繪不出我讀到它的內心。(可見文章對于越同學影響之大)
問題限制了好文章,我在嘗試筆與心一起向前走。(“筆與心一起向前走”,有見識。這也許正是所有孩子所要學習的,也許正是語文閱讀教學改革的方向)
期待下次再遇見。(我心不改。暗示決心)
文章深深感動了于越,于是答題時,她拋開熟知的刻板的套路,而是用自己的滿腔熱情,結果,該題得到滿分。
能被考場文章強烈地震撼,我們不得不感嘆這孩子對文字的敏銳;能拋開答題套路而順著自己的真實感受去答題,我們不得不感嘆這孩子內心的赤誠與執著。
這丫頭了不起!
但此時我還要贊美另一個人。那就是改這道試題的老師。
改卷的老師手中都有參考答案,都要根據答案逐條給分。
而答案的很多條目,恰好就是答題格式的具體化。
此時,于越拋開格式而隨著自己的感情去答題,自然無法滿足得分條目。但改卷老師依然能給滿分,正說明這位老師對來自內心深處答案的尊重。
閱讀,真的不需要標準答案,而是需要自己獨立的真實的感覺。
而這個滿分,正是對這種獨立的閱讀精神的褒揚。
因為期末考試為聯考,改卷老師眾多,實不知是哪位老師改的此卷。
且在這里寄下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