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充分發揮鄉村作為消費市場和要素市場的重要作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剛過去的春節假期,人們見識了鄉村作為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在開局即決戰的當下,有必要對鄉村作為要素市場做些分析。
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是五大生產要素。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由于城鄉二元體制的存在,勞動力、資本、土地三大要素以低于市場價值的價格流向城市,支持了城市的繁榮。而城鄉間的政策壁壘又阻礙了要素進入農村,制約了農業農村發展。近年來,國家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積極引導要素向鄉村流動,農村“失血”的局面已有很大改善。
當前,城鄉發展不平衡對經濟向更高質量躍升形成重要挑戰。原因在于,城鄉要素存在結構性錯配,造成全要素生產率損失。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從要素配置角度來認識城鄉關系,以暢通要素循環助力城鄉協調發展。要全面激活鄉村要素市場,以城鄉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平等交換,提升城鄉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既喚醒農村沉睡的資源,讓農村剩余要素充分參與經濟循環,又把城市先進要素導入農村,與農村資源有機配對。
城鄉要素天然具有差異性和互補性,可以轉化流動。城鎮化會伴有“城市病”,其實鄉村也有“鄉村病”。不同的是,前者一般是在快速發展中產生,后者一般是在發展趨緩中產生。前者是要素過于集聚,后者是要素過分流失,本質上都是要素與經濟發展還不夠匹配,要素結構還不盡合理。在現代化進程中,鄉村并非城市的從屬,也不是天然的要素洼地,其在糧食安全、生態保障、文化傳承等方面具有獨特功能。由此來看,更充分的城鄉要素循環,既要靠政策扶持引導,也要有效實現城鄉各自功能,尤其是充分挖掘鄉村價值。
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農村轉移人口進城,是城鎮化發展的趨勢。總體看,我國仍處在人口由鄉村向城市集中的階段。但是,鄉村不能是記憶中的故園,也不能任其荒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防止人口過度流失導致鄉村失去活力。過去常說的人口紅利,很大程度體現在進城農民工上。億萬農民工正是工業化的動力和產業工人的主體。近年來,農民工流動呈現新特點,跨省外出務工在減少,就地就近的在增加。暢通城鄉勞動力流動,既要健全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提高進城農民工的職業素質和就業技能;又要注重解決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引導愿務農的留鄉,有條件的農民工和大學生返鄉。
諸多要素中,土地受到的關注度最高。土地是農村天然具有的寶貴資源,也是過去鄉村“失血”較多的領域。我國土地要素市場還不完善、在城鄉間發展不平衡,特別是集體建設用地此前長期被排斥在土地市場之外。2019年修訂的土地管理法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直接入市。但是,不少村莊規劃滯后,合法入市主體缺失,增值收益分配機制不健全,影響了土地市場進程?!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強調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第一個提到的就是健全城鄉統一的土地和勞動力市場。今后要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穩妥有序推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經濟學認為,要素總是流向回報率高的地區和部門。從這個角度來看,城鄉要素均衡布局、合理流動,必須要有良好的政策環境,同時也要有相對穩定的回報預期。比如,吸引人才返鄉,固然要靠政策引導和鄉情鄉愁,更要讓農村有利于創業創新,助力人才在鄉村實現自我價值;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土地入市,也要改變“土地取之于農,收益主要用之于城”的情況,要讓農民和農村集體充分享受土地增值收益。(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喬金亮)
(責任編輯: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