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就全國人大代表關于保障糧食耕種面積相關建議作出答復。
答復介紹,去年以來,經國務院同意,農業農村部連續2年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下達了糧食生產目標,并將播種面積作為約束性指標。同時,在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落實情況時,加大了糧食面積和產量考核權重,將考核分值由5分提高到10分。農業農村部表示,正按照中央部署要求,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地方黨政領導干部糧食安全責任制具體考核辦法,進一步加大糧食生產考核力度。
為強化耕地用途監管,防止耕地“非農化”,嚴控耕地“非糧化”,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的通知》和《關于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明確禁止以河流、濕地、湖泊治理為名,擅自占用耕地及永久基本農田挖田造湖、挖湖造景;嚴格控制耕地轉為林地、園地等其他類型農用地,禁止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從事林果業以及挖塘養魚、非法取土等破壞耕作層的行為。為遏制耕地撂荒,2021年,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統籌利用撂荒地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指導意見》,支持統籌利用撂荒地,明確對撂荒連續兩年以上的,承包方在合理期限內不解除土地經營權流轉合同的,發包方有權要求終止土地經營權流轉合同。
在提高補貼的精準性方面,農業農村部在答復中表示,2016年國家已將良種補貼、種糧直補、農資補貼三項補貼合并為一項補貼,政策目標調整為支持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對象原則上為擁有耕地承包權的種地農民,補貼依據由省級人民政府結合本地實際自定,補貼標準由地方根據補貼資金總量和確定的補貼依據綜合測算確定。農業農村部表示,下一步將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調整優化種糧補貼,激發種糧大戶的積極性。
答復還就培育壯大種糧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有關情況作了介紹。
以下為答復全文。
廖仁旺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保障糧食耕種面積的建議收悉。現答復如下。
一、關于將種糧面積分配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不斷強化扶持,壓實責任,穩定糧食播種面積,2020年糧食播種面積17.5億畝,同比增加1056萬畝。一方面,分解落實糧食生產目標。去年以來,經國務院同意,農業農村部連續2年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下達了糧食生產目標,并將播種面積作為約束性指標,壓實地方責任。指導各地將任務細化分解到市到縣,層層傳導壓力,督促一個品種一個品種、一個季節一個季節、一個環節一個環節,抓緊糧食生產。另一方面,加大考核監督力度。2016年以來,我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糧食和儲備局會同有關部門,每年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落實情況進行考核,在2020年的考核中加大了糧食面積和產量考核權重,將考核指標分值由5分提高到10分。2021年,按照中央部署要求,農業農村部正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地方黨政領導干部糧食安全責任制具體考核辦法,進一步加大糧食生產考核力度。下一步,我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強化指導服務,加大考核力度,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
二、關于強化耕地用途監管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認真貫徹中央部署要求,堅決防止耕地“非農化”,嚴控耕地“非糧化”,遏制耕地撂荒,引導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優先用于糧食生產。一方面,加強耕地用途監管。2020年以國務院辦公廳文件印發《關于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的通知》,明確禁止以河流、濕地、湖泊治理為名,擅自占用耕地及永久基本農田挖田造湖、挖湖造景。以國務院辦公廳文件印發《關于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嚴格控制耕地轉為林地、園地等其它類型農用地,禁止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從事林果業以及挖塘養魚、非法取土等破壞耕作層的行為,并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引導優質耕地重點用于發展糧食生產。另一方面,支持統籌利用撂荒地。2021年,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統籌利用撂荒地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指導意見》,召開工作視頻會專門部署,明確對撂荒連續兩年以上的,承包方在合理期限內不解除土地經營權流轉合同的,發包方有權要求終止土地經營權流轉合同。組織開展耕地撂荒情況調查,推動各地建立信息臺賬,加強利用情況跟蹤調度。下一步,我部將會同有關部門繼續加強指導、強化服務,加強耕地用途管制,統籌利用好撂荒地發展糧食生產。
三、關于明確“誰種地、補貼誰”
近年來,我部會同有關部門加大力度,健全機制,提高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精準性。一是明確補貼對象。2016年國家已將良種補貼、種糧直補、農資補貼三項補貼合并為一項補貼,政策目標調整為支持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對象原則上為擁有耕地承包權的種地農民,補貼依據由省級人民政府結合本地實際自定,補貼標準由地方根據補貼資金總量和確定的補貼依據綜合測算確定。二是突出補貼重點。鼓勵各地按照中央關于建立綠色生態為導向農業補貼制度的部署要求,探索補貼發放與耕地地力保護行為相掛鉤的有效機制,引導農民綜合采取秸稈還田、深松整地、科學施肥用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措施,自覺保護耕地、提升地力。三是完善發放機制。對已作為畜牧養殖場使用的耕地、林地、成片良田轉為設施農業用地、非農業征(占)用耕地等已改變用途的耕地不再給予補貼,對撂荒一年以上的取消次年補貼資格,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并加大耕地使用情況的核實力度,切實做到享受補貼農民的耕地不撂荒、地力不下降。下一步,我部將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調整優化種糧補貼,激發種糧大戶的積極性。
四、關于傾斜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近年來,我部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培育壯大種糧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一是完善扶持政策。印發《關于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的指導意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高質量發展規劃(2020—2022年)》,推進農業生產發展資金支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發展壯大,扶持改善生產條件,提升技術應用和生產經營能力。目前,納入全國家庭農場名錄系統的家庭農場超過300萬個,農民合作社225.1萬家。二是加強示范帶動。啟動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開展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示范社四級聯創。目前,縣級以上示范社達15.7萬家,國家示范社近7300家。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發布全國家庭農場典型案例。目前,全國縣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數量達11.7萬個。三是優化指導服務。與中國郵政、中化、中糧等企業開展戰略合作,為各類農民合作社提供金融、電商、寄遞、綠色種養技術等現代農業服務,支持農民合作社發展壯大。鼓勵組建形式多樣的家庭農場協會或聯盟,指導各地分級建立家庭農場名錄制度,核實納入有意愿的農業經營戶。下一步,我部將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大對種糧新型經營主體支持保護力度,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更大貢獻。
感謝您對我部工作的關心,希望繼續對三農工作給予支持。
聯系單位及電話: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 010–59193358
農業農村部
2021年6月16日
來源:中國農村網、農業農村部網站
編輯:張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