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有著5000多年歷史傳承的文明古國,在這片華夏大地上,一共誕生過83個王朝,但是真正能做到中央集權,且能被稱之為朝代的王朝只有18個。而在這些朝代之中,有一個王朝是我國5000多年來,出過明君最多的朝代,一共多達7位,連有著盛世之稱的唐朝都自愧不如。
那么,這是哪一個朝代呢?首先,我們要排除秦朝、隋朝這樣“短命”的王朝,他們連皇帝都不到7位呢,自然是搭不上邊了。而也有人說是唐朝,確實唐朝是一個很強盛的朝代,唐代的百姓生活都非常富足。但是唐朝從李淵到唐玄宗之間,還有李顯和李旦這兩個皇帝,這兩個皇帝確實算不上明君,甚至還有一點窩囊。而讓唐朝都自愧不如的朝代,就是漢朝,從劉邦到劉詢。下面筆者就來說一下這7位皇帝。
1:漢高祖劉邦
劉邦是農民出身,而且他非常得知人善任,能夠充分發揮不下的能力。自從打敗項羽稱帝之后,劉邦一面消滅了韓信這些異性諸侯,一面頒布政策迅速恢復國家的實力。免去了百姓的徭役,重農抑商,發展經濟,而且對于漢族的形成,和民族的統一都作出很大的貢獻。
2:漢惠帝劉盈
劉盈是劉邦和呂雉的兒子,在16歲的時候就當上皇帝了。在他繼位之后,大施仁政,政治清明,減輕了百姓的賦稅,老百姓安居樂業,國泰民安,極大推動了當時經濟的發展。而且劉盈還是一位天性善良的皇帝,只不過他在位的時候,大部分都是他母親呂雉在把持財政,所以他也很無奈于呂雉的殘忍手段。在位7年之后,他就去世了,年僅23歲。
3:漢文帝劉恒
劉恒是劉邦的第4個兒子。他為人也非常寬容平和,非常低調。在呂雉死了之后,太尉周勃和丞相陳平就把呂后的親信一網打盡,將劉恒扶上皇位。劉恒繼位后,勵精圖治,興修水利,施行簡譜之風,讓漢朝進入了一個強盛且穩定的時期。
4:漢景帝劉啟
他是劉恒的大兒子,在他繼位之后,開始推行“削藩”,削弱了各諸侯的實力,平定了7國之亂,加強了中央集權。而且他也十分善待百姓,讓天下百姓休養生息,發展生產,減輕了賦稅。漢景帝劉啟和他的父親漢文帝劉恒,所統治的期間,還被稱為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可見其功績。
5: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劉徹也是在16歲的時候就當上皇帝了,他為了鞏固統治,在各地方設置了13州部刺史,開采察舉制選拔人才,把鹽、鐵以及鑄造錢幣都歸于中央管理。在文化上施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提倡禮制,而儒家思想也是在這個時期,正式成為治國思想。
在國家穩定之后,漢武帝就開始解決外患了,他先后出兵吞并了朝鮮、百越、大宛,還打敗了漢朝一直以來的威脅:匈奴。他在位的時候,將我國的封建王朝推到了一個高峰,開辟了遼闊的疆域,奠定了漢武盛世的局面。
6:漢昭帝劉弗陵
劉弗陵是劉徹的兒子,他在位的時候才8歲,在桑弘羊、霍光的輔佐之下,安撫百姓,鞏固了北伐的戍防。之后改革了漢武帝時期的制度,罷免了很多無作為的官員,讓朝廷一片清明。因此,他也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漢武帝時期的盛世。
7:漢宣帝劉詢
劉詢是漢武帝的曾孫,他于18歲的時候繼位,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選用賢人。他在位的時期,出現過非常多的能臣,像著名的麒麟閣11功臣就是例子。而他也很注意減輕百姓的賦稅,重視生產,還非常推崇法制,反對專任儒術。他還曾聯合烏孫國大敗匈奴,讓呼韓邪單于率眾,來漢朝稱臣。而他也是被譽為是歷史上,有名的明君,他在位期間,被稱之為“孝宣之治”。
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后,都不得不感慨西漢王朝的強大,而這樣的強大也是和這7位明君是分不開的。也正是因為漢朝的強大,才讓后來的人們都非常自豪得稱自己為“漢人”,包括到了現在,我們也還是自稱為漢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