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央氣象臺天氣預報,8月21號到24號,我國將由東到西有一次強降雨過程。
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季風形成的水汽輸送通道加強。地形西高、東低的河南省可能會再一次成為暴雨中心。
上個月,河南就經歷了一次讓人記憶深刻的暴雨澇水,并且在部分城市造成重大損失。
7月17日8時-20日14時,河南全省大部地區出現歷史罕見的暴雨、大暴雨。
鄭州、焦作、平頂山、洛陽、南陽等地區出現特大暴雨,并引發洪災。
其中,特別是鄭州受災最為嚴重,各大媒體接連發布城市地鐵被淹、市民被困、街道變河等揪心視頻,牽動著全國千萬人的心。
但與鄭州接壤、兩地距離不到150公里的河南第二大城市——洛陽,此次的降雨量也是突破了歷史高值,但相比之下,洛陽市在這次暴雨中似乎沒有太大影響,只是小范圍內輕度受災,除了洛陽偃師區部分鄉鎮遭受災害外,洛陽城的其他地區均沒有影響。
就在伊河水位大漲的特殊時期,甚至在龍門石窟遭受輕微水災的同時,洛陽城的大多其他地區,都沒有遭受到洪水的侵襲和淹沒。
而這其中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洛陽是中國著名的千年古都,文化歷史名城,因為坐落在洛水的北坡,面朝南方,故名洛陽(山南水北為陽)。
洛陽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夏、商、西周、西晉、北魏、隋、唐等十三個朝代都在此建都,所以有著“十三朝古都”之稱。
古代人建立都市是很講究的,十幾個王朝帝王都把洛陽當成首都、副都,不是沒有道理可言的。
洛陽地處九州腹地,位于黃河與洛水交接之處,依山傍水,地層穩固,是個不折不扣的風水寶地,也是控制中原地區的堡壘。
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和北魏孝文帝遷都,都是看重洛陽地處中原和問鼎天下的形勢,后又經過隋唐兩朝的大規模建造,更是把洛陽建成了至今聞名天下的都城。
洛陽地勢屬于西高東低的情況,境內山川與丘陵交錯,地形復雜多樣,其中山區面積占45.51%,丘陵面積占40.73%,平原面積則只占13.8%。
洛陽境內河渠密布,黃河、洛河、伊河、清河等10余條河流蜿蜒其間,分屬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
對比鄭州的大平原地勢,洛陽的位置屬于河洛盆地,理論上也是容易受澇水威脅的。
遭遇720大暴雨時,洛陽城的積水,順著自然形成的獨特的有利地勢,向貫穿洛陽城的洛河里面流入和匯聚,再排入黃河。
洛陽能夠免除暴雨澇水之災,雖得益于西高東低的獨特地理環境,但是洛水貫城的整體城市布局功不可沒。
洛水貫城指的是洛河從洛陽城的中間流過,這實際上不是一種自然的布局,而是1000年前隋煬帝大開大合,大搞基礎設施建設留下來的杰作。
當年隋煬帝楊廣從漢長安城遷都洛陽,正是看重洛陽的地勢。因為那時候的都城漢長安城北臨渭水,常有被水淹的危險。
那時,漢長安城排泄生活污水的方式就是挖一口深井,所有的生活污水全部注入井里。這些污水是沒有地方去的,只能從井壁向周圍的土壤中滲透,污穢之物都留在了井里。這個排水系統用了幾百年以后,導致地下水被嚴重污染,井水散發惡臭。
以上原因讓隋煬帝萌生了遷都念頭。
據說,隋煬帝夜中夢到長安城將有洪災,便當即決定遷都。
隋煬帝親自來到洛陽,登上邙山,察看地形,他認為,洛陽處于“邙山之南,伊闕之北,瀍水之西,澗河之東”,地勢極佳,是絕好的軍事要地,便決定在此營建都城,洛水則自西南向東北流,穿越都城。
隋煬帝設計洛水從洛陽中心流過,原本的意圖是象征著銀河從天空中穿行,城市有星河浩瀚、帝王之氣。
隋唐時期并沒有什么城市水利規劃,洛水貫城的設計,也本來是為了城市景觀和游樂之用,但是實際上卻起了溝通商賈、繁榮經濟、排泄澇水的重大作用。
隋代,臨洛水的通遠市附近為“天下之舟船所集,常萬余艘,填滿河路”。
洛水南的豐都市“榆柳交蔭,通衢相注,市四壁有四百余店,重樓延閣,互相臨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積”。
用洛水把洛陽、通遠、豐都串聯起來,加強了中央政權對周邊經濟帶的控制。
所以說,基礎設施真是造福千秋啊。
除了在城市中間挖一條洛河以外,隋煬帝還在洛陽挖了各種溝渠,奠定了洛陽市的整體格局。
洛陽城東南有伊河,截流了從伏牛山下來的澇水,通過高水高排的方式,把澇水排進了黃河。
洛陽雖然是一個盆地,但是洛水貫城、伊水繞城的布局,奠定了洛陽市免受澇水災害的基礎。
如今的洛陽,城市建設過程中沒有過分的擠占、壓縮河道寬度,洛河通過洛陽政府二十余年的建設,河堤現長約四十余公里,高度約二十米。對防御洪水,排泄主城區澇水,至關重要。
而洛陽市內有澗河、瀍河和護城河,在7月20號暴雨期間,都持續在發揮著排水作用,交匯排水到洛河,而洛河又可以直接將水排入黃河。
除了幾條天然河流之外,洛陽還有古洛渠這條千年水渠,新中國成立以后,洛陽城區還修建了中州渠、邙山渠等可以直通洛河、伊河的人工水渠,伊河上游有面積達到5萬畝的陸渾水庫和故縣水庫,都是大型水庫,雨季時可以攔截一部分洪水,從而也減輕了下游洛陽市區的防洪壓力。
縱橫交錯的發達水系,可以確保洛陽城區遇到再大的暴雨,雨水也能暢流無憂。
也正因如此,洛陽在千百年的歷史中,基本沒有遭受過大的洪澇災害。
作為千年古都,洛陽有各類歷史君王遺址和古跡建筑等不能破壞,城市建筑密度不高,有大量的公園綠地,調蓄澇水能力強。
正因為既能排水又能蓄水,使洛陽免受了大暴雨澇水之災。隋煬帝奠定的城市格局,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