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23個物種滅絕,物種更迭加速,還有誰可能被淘汰?答案讓人害怕
根據相關報道,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已經從《瀕危動物保護法》中刪除了23個物種,這些被除名的物種中包括一種非常可愛的大啄木鳥,這種啄木鳥的身長可以達到51厘米。
這些物種是不是數量已經多到不需要保護的程度呢?恰恰相反,因為它們已經幾十年沒有在野外出現,這意味著它們實際上已經滅絕了。
23個物種在整個地球的物種群上,雖然只是極少的一部分,但這是一個不好的征兆。
這種所謂的不好,可能是以現代人類的觀點來看,如果拉長到地球的歷史上,可能要打一個引號,因為大自然不會憂慮。
地球的歷史上一共經歷了6次物種大滅絕,最近一次發生在6000萬年前,那一次恐龍滅絕了。
而每一次大滅絕,舊的物種消失了,新的物種開始繁榮,但是這些所謂的新物種,其實也是在自然環境中隱匿下來的。
恐龍滅絕以后,留下來的舞臺被哺乳動物所占據,經過6,000萬年的發展,人打敗了所有,站在了生物金字塔的最頂端,人類所建立的文明遍布世界每一個角落。
地球目前正面臨著這樣的物種更迭轉折期,這種變化可能會從微小的部分開始,最初幾乎不易察覺,但是進行到一定程度,我們就會感到它的威力。
在恐龍時代,有幾種微不足道的小型動物生活在地下挖掘的洞穴中,它們是現代所有哺乳動物的共同祖先,其中就有所有靈長類動物的共同祖先原猴。
這些小的哺乳動物在恐龍消失后分布更廣泛,在不同的地域環境下經過了漫長的年代,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進化樹上分出一個叉,出現一種新動物。
最開始它的外形跟原來的差不多,但身體結構有了稍許的變化,這些變化在不斷
在這個過程中,分叉樹上的大部分物種消失了,最后保留下來的物種生存到了今天。
如果按照6000萬年的周期性規律,那么現在又開始這樣一個輪回。
回顧過去物種誕生和消失的過程,就會發現那些分布
那么現在地球上是哪一個物種最強大?當然是人類。想想這個答案,整個人都不好了。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認為,6000萬年前流星撞擊到尤卡坦半島的時候,釋放了大量的熱量。躲在地下洞穴和水生環境中的小型哺乳動物免受短暫但是急劇的溫度上升影響。大型的恐龍無處躲藏,被立即被燒死。
幾天以后,地表的大火熄滅,溫度恢復到可以承受的水平,哺乳動物從洞穴中出來的時候,地球上的絕大部分植物已經被摧毀,但是它們可以吃昆蟲和水生植物。
隨著剩余的恐龍滅絕,哺乳動物開始繁榮。
但是人類和恐龍不同,人類有先進的文明,有憂患意識,可以主動采取行動。
就目前人類文明的發展水平而言,是不足以抵御氣候變化的,因為人類對大自然的依賴太多。
被認定滅絕的23個物種中,鳥類占了大多數。這是因為鳥類依賴的食物~昆蟲,正在大量滅絕。
從動物的種類、數量上來說,昆蟲位居榜首。
昆蟲種類實在是太多,到現在為止可能還沒有完全發現,目前人類能夠分類的昆蟲大概有200多萬種,但是根據科學家們的估計可能會有700~800萬種昆蟲。
不過,可以統計的昆蟲數量正在急劇下降,也許那剩下的500萬種未知昆蟲就是大自然為本次物種更迭而準備的種子物種。
當然,人類肯定是不允許自己被淘汰的,但是人類又非常依賴于昆蟲。
這些昆蟲里面有些昆蟲對于我們人類來說感覺是討厭的,比如是像蠓、蒼蠅、蚊子這樣的昆蟲。
實際上蒼蠅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非常大,它們是分解者,而且還是粉媒。
有一些蠓會吸人血,但是蠓也是可可樹的粉媒,如果世界上所有的蠓都消失了,人類就沒有巧克力吃了。
在可能的幾種害蟲中,只有個別種類的蚊子被消滅了對自然沒有影響。
雖然蒼蠅在傳播花粉上的效率不如蜜蜂,但是蒼蠅會訪問一些蜜蜂不會光臨的植物。這些植物花的顏色通常是比較暗的或者是特別深,而且花型復雜,花蕊藏在深處發出腐爛臭味,但是蒼蠅不在乎。
蒼蠅把卵產在腐爛的尸體中,幼蟲也就是所謂的蛆,以腐爛的肉為食,在消化過程中可以把營養釋放回土壤中,同時蒼蠅也在糞便中產卵,幫助分解糞便。
大自然已經形成閉合的生態鏈條,如果鏈條持續斷裂,必須重新組合成新的生態,新生態中人類社會存不存在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要避免在物種更迭中消失,人類需要發展出一種不依賴于自然環境的文明,生活在全封閉的城市中,就像科幻小說寫的那樣。可能科幻就是對于將來的預言。
《星球大戰》里面描寫荒涼行星上的環境,到處黃沙漫漫,人居住在獨立而且封閉的倉室內。《星際穿越》也預言地球的未來極度荒蕪。
如果地球持續升溫,預言將變成現實。
地表的水蒸發量會加大,干旱的地區會更加干旱,除了極個別的地區有比較豐富的植被以外,絕大部分類似于火星的環境,這一幕實際上正在美國的西部上演。
未來的人類生活環境可能有兩種,一種是超大型的獨立城市。這些城市是巨大的、全封閉的金字塔式結構,人類所有的生產、生活全部在封閉的環境中進行,包括農作物的栽培。城市與城市之間,通過巨大的地下管道、地鐵相連接。
散布在蠻荒地表的還有一些獨立的人類定居點,這些定居點完全也是封閉的宇航艙式的結構,擁有完全獨立的能源和供水系統。
但是人類能不能走到這一步,取決于大自然留給人類的時間還有多少,以及人類自身的進步速度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