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很多導演都是戲精,不當導演,去當演員,同樣可以謀生,不說自編自導自演那種一條龍路線的,光是咱們熟悉的張藝謀(《老井》)、馮小剛(《老炮兒》《陽光燦爛的日子》)、田壯壯(《相愛相親》)這些業余偶爾客串的家伙,誰不是影帝級。
能當好導演,能演電影,也許是自帶才華,與生俱來的天賦。但是,一個人活成像一部電影,像電影一樣死去,那就真牛逼了。
前幾天有個新聞:“波黑戰爭罪被告洛博丹.普拉亞克(Slobodan Praljak)在荷蘭海牙的國際刑事法庭上服毒后死亡。在他吞服不明液體前,法官剛剛宣布判處他20年監禁。”
這哥們可是導演出身,雖然IMDB、豆瓣這些地方資料寥寥,估計看過他片子的人也不多,據說基本是看不下去的爛片,人卻是牛人、硬漢一枚。
這個南斯拉夫籍、比庫斯圖里卡大不了幾歲的前導演,人生比電影精彩,當導演沒拍出好作品,卻把自己不算短暫的一生過成了一部電影。
據說擔任導演時,此人才華一般,卻指揮欲、控制欲、表現欲驚人,經常對著演員咆哮,指導著指導著,自己就先入戲了,沉醉在自我設定的氛圍。這似乎也為他的悲劇性落幕定下了注腳。
拍片子沒大紅大紫,但執行力強大,一身力比多無法釋放,軍人家庭出身的他(父親是南斯拉夫游擊隊干部,后來成為鐵托政權“國家保衛局”的官僚),“1991年南斯拉夫內戰爆發后,志愿加入新成立的克羅地亞國軍,指揮一個由薩格勒布知識分子和藝術家組成的單位。”從此開始了梟雄與狂人的一生。
他把他的一生當成了一次完美的表演,《演員的誕生》什么靠邊站吧,這才是“方法派”大師。直到作為戰犯,站在法庭上的最后一刻,洛博丹.普拉亞克都要直播自己的死亡,愛表演,愛到最后時刻了。當年沒去當演員,不然世界可能會少一個戰犯,會多一個狂傲影帝,可惜!
爛片導演一旦熱愛電影,熱愛表演事業,可能是全世界最認真的,他用他的投入與忘我沉醉在電影中,與喧囂紛雜、物欲滾滾的世界抗爭。
想起艾德·伍德,想起《艾德·伍德》這部電影,這部拍出了這個爛片導演迷影精神和狂熱氣質的片子,其實像一個勵志片,主角沉醉電影不知歸途,片子結束于一種理想主義色彩濃郁的溫煦氛圍里。
現實中,真實的艾德·伍德本人一直熱愛電影,一直找錢拍片,一直懷著異裝癖的情結卻是大大的直男,可惜片子太爛,賣不出去,沒人再愿意理他,只能幫人寫點色情電影,酗酒,生活無規律,五十多歲死于窮困潦倒。
一個真心熱愛電影的人,即便無才,內心也是純粹、干凈的,這是令人感動的所在,艾德·伍德像電影一樣死去,死得像一部B級片,是不是得償所愿呢?不能善終,也是遺憾。
現在看他導演的《外太空九號計劃》《忽男忽女》等片,其調皮的“特效”、粗糙手法與真誠的導演精神,還是可以褒揚,讓人生不出惡意與惡評。
真誠的爛片是一種認真的劣酒!偶爾喝喝,也不至于死人!
如果艾德·伍德活在今天中國,不至于這樣頹唐,沒有才華,但熱愛電影,也不至于落魄死去,比如前不久人比電影紅的《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導演,從某一方看是可愛的,相信他是熱愛電影的,只是真的,才華欠奉且不自知,你愛電影,電影不愛你。
一個導演太愛電影,太執迷于其中,可能會有一絲書呆子氣,處理不好生活問題,最近看了達倫·阿倫諾夫斯基導演新片《母親》,也看了他被本片女主角、小他二十歲的前女友“大表姐”詹妮弗·勞倫斯甩了的新聞,有些悲催。
大表姐的分手理由有一條說,這個人很無趣,一天到晚只會跟她講電影,受不了。年紀輕輕就獲得奧斯卡影后的大表姐,愛不愛電影現在還不好說,達倫·阿倫諾夫斯基肯定是愛的,《夢之安魂曲》《黑天鵝》《母親》他都分裂在生活的真實與虛構的真實之間,希望他治愈情傷,有朝一日能拍一部迷影的片子。
春風十里,不如你。
書影音,見真心,
花十分鐘時光倒流,讀一篇小文春風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