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一天黃昏,一個名叫樂僔的和尚云游至敦煌這個地方,在浩茫無際的沙漠中,他驀地抬頭,看到對面的山頂金光燦燦,好像有千萬個大佛熠熠顯現。他認定這是一塊靈巖寶地,隨即就在山巒間開鑿了第一個石窟。此后,無數的后來人循著他的足印前仆后繼,竟建造起了莫高窟這享譽世界的千古藝術奇觀。
雖然仰慕已久,但若不是親眼所見,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這面前的莫高窟會如此奇絕瑰麗,震撼心靈。規模浩大的石窟建筑群、色彩依然的巨幅壁畫、千姿百態的彩塑佛像,無不顯示著自己的博大精深,折射著世界佛教藝術與中華民族文化完美結合的奪目光輝。
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的莫高窟,歷經十幾個朝代持續營造,曾有上千余個洞窟(保存到現在的有492個)綿延數里,數不清的彩色壁畫和雕塑美侖美奐,形成了跨越時空代代延續的藝術寶庫。其間,多少工匠、畫師、僧人、佛教信徒為了心中的信仰,長途跋涉來到這里開山鑿洞繪畫塑像,風餐露宿歷盡艱辛,甚至為此耗費了終生。他們是虔誠的朝圣者,更是人類歷史和文化藝術的創造者。
迎著曠野蕭瑟的秋風,仰望這鑲嵌于山麓間的土黃色的石窟群,我的思緒隨風飄逝,眼前仿佛閃現著先人們矢志追求,默默開鑿的蒼涼身影。
沿著狹長的棧道,走進一個個洞窟,昏黃微弱的地燈難掩文化瑰寶的光芒。莫高窟石窟藝術的顯著特點是建筑、壁畫與雕塑和諧精美的統一。按照歷史朝代的不同,洞室的建筑形式有禪房式、塔廟式、中心塔柱式、復斗式等,較大的竟有上百平方米。洞窟的迎面供奉著彩塑的釋迦牟尼、三世佛等各種佛像,或立或臥或坐儀態萬方。鳴沙山為礫石層山體不宜雕琢,工匠們就用木料扎骨架,然后用草泥包裹膠泥塑形,再精雕細刻上色描繪,3000余座彩塑佛像堪稱智慧與藝術的結晶。石窟窟頂的藻井上,遍繪著蓮花、石榴、忍冬等吉祥物的圖形及云紋、龍鳳紋、幾何紋等裝飾性圖案,均工筆細繪,結構規整。洞窟的墻壁則為畫師們提供了大展繪畫才藝的創作舞臺。
緊貼巖壁矗立著的第96窟是莫高窟最宏偉的標志性建筑,里面供奉著34.3米高的世界室內第一大泥塑佛像。九層樓高的方錐形洞窟,鑿通了上下三層巖壁,層層飛檐之下支撐著土紅色的木柱、欄桿,空間高聳氣勢磅礴。高大富態的彌勒坐佛面頰豐腴,神情莊重,雙腿下垂,膝上放置著經書。他俯首下視微含笑意,與朝拜瞻仰者目光相視,似有神人感應。
在莫高窟,歷史學家可以從中考據某個朝代的社會生活面貌;建筑專家可以從中了解寺廟、石窟、古建筑物的建造特點;美術家們更可以從中學習借鑒古人繪畫雕塑的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歷盡滄桑的莫高窟不僅有奇美瑰麗的外表,更有包容萬象的深厚內涵。
當歷史翻開新的一頁,敦煌莫高窟以寬廣博大的胸懷展現出無比絢麗的容顏。它所蘊含的難以復制的藝術價值,已被全世界的人們所認知所景仰。以莫高窟石窟藝術為代表的敦煌學,正成為一門世界性的研究學說,向世人傳揚著源遠流長、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