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音頻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中等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我們的孩子在學習中,特別是升入中學后,確實正經歷著各種各樣的“中等生困境”:非常努力,但學習仍舊很吃力;認真聽課,卻跟不上老師的速度;方法都懂,但解題效率很低;難以把知識點串聯,無法應對多樣化的題型......
更讓人痛苦的是,這些問題就像是“泥潭”一樣,把孩子困在其中,不能自拔。孩子感到無助又無力,他們開始假努力、發脾氣甚至變得自卑。種種不良情緒更是讓孩子的學習生活雪上加霜。
作為孩子的領路人,父母要如何在這個關鍵時刻拉孩子一把,讓他們能爬出泥潭,重回正軌呢?《開竅了,學習會上癮》這本書能幫助您和孩子打開思路,解決難題。
本書作者李波老師有著18年一線教學經驗。作為家庭教育專家,他致力于親子教育、青少年心理和學習方法的分析、思考和實踐,也曾幫助超過10萬家庭通過掌握積極而科學的教育理念,讓孩子愛上學習,理解高效學習的底層邏輯。
作者在書中通過實際案例,從心理層面和思維層面出發,幫助父母找到孩子“學習不開竅”的根源,并由表及里地給予孩子在成長上的建議和指導,幫助孩子在學習上突圍。
接下來,我們就隨這本書一起直擊“學習好”的根源,突破“學不進去”的困境。
學習沒開竅,再努力也是徒勞
在書里,作者分享了一個叫佳慧的女孩的故事。
佳慧是個勤奮自律、愛好廣泛的女生。上初中時,她幾乎把課余時間都用在興趣愛好上面,卻從來沒有影響過學習節奏。課前預習、課后作業她一樣都沒落下,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剛讀高一時,老師們認為作業在精而不在多,所以很寬松,留的作業比較少。所以,佳慧一直遵循著以前的學習模式:課前預習,認真聽講,在回家之前把作業做完。
然而,到了高一第二個月,佳慧發現她開始力不從心。寫作業時,她花費的時間明顯大幅度增加;解題速度也變慢,有時連簡單的題目都要用20分鐘;課堂上,她雖然能聽懂老師的講解,但思考問題卻很費勁。
就這樣,持續一段時間后,佳慧感到身心疲憊。因為寫作業效率低,耗費時間長,嚴重影響了她的睡眠,導致第二天學習狀態越來越差。突然從優等生降級成中等生,也打擊著佳慧的自信心,她開始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一個有想法、陽光樂觀的小姑娘開始變得失落甚至一度有點抑郁。
相信我們身邊很多孩子都遇到同樣困惑:明明在初中時用到的學習方法很奏效,為什么到了高中就不行了?為什么從小學到初中都是學霸,卻在高中這短短一個月變成了“中等生”?
作者在書中給出了答案:隨著年級的升高,知識學習的側重點會發生變化,學習方式也應該有所不同。
比如,小學階段的學習側重知識的工具性。孩子只需要認真聽課,把作業寫了,成績就不會差。這個階段的重點是認真,真聽真看真感受,把基礎打牢,該記該背的東西牢牢地印刻在腦海里。
到了初中,學習的側重點變成了方法性,孩子只要能多一些有效的學習方法,成績就會很優秀。每個孩子都可以自己找到有效的學習方法,比如弄懂課本的內容就非常重要。與其把精力和金錢放在課外班上,不如扎扎實實弄懂課本上的知識和例題。課本上的東西都是母題,是所有考試題目的原點,只要把這些內容弄懂了,就可以舉一反三。
可是到了高中,知識學習側重點變成了思想性,那單純的預習、認真聽講、寫作業這種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本階段的學習要求,當然也就無法確保學習效果。此時,需要孩子把課本上的知識和真實生活結合起來,把枯燥的內容和自己的興趣結合起來,激發孩子主動探究、主動學習的動力。
在高中階段,我推薦的一種方法是多讀課外書,高中階段課業重,可以適當提前閱讀一些雜書,把頭腦里的知識與課本上的重點互相印證,構建出自己的知識譜系,學習起來事半功倍。
換句話說,孩子的認知一直停留在低段,沒有提高和改變,也就沒法更好地匹配更高年級的學習側重點。
高手都是練出來的
在我們的印象里,學霸似乎都是“云淡風輕的”。上課時,他們從不用緊盯老師,只是偶爾做一下筆記,似聽非聽,回答起問題手到擒來;寫作業時,他們不用東翻西找,四下詢問,做題速度超快,答案十分精準。所以,有時候我們就錯誤地認為優等生都是天生的,那些中等生孩子再怎么努力都無濟于事。
其實,高手也都是練出來的。學霸們之所以優秀,和他們的認知以及學習方法密不可分。
他們有很明確的想法,知道學習的意義在哪里。他們懂得跳出現在的位置,站在更高的地方看待現在的學習。他們知道現在的學習只是未來的基礎,所以現在的學習是學能力,而不是單純學知識。有了這樣的學習認知做指導,學習方向就很清晰,學起來也不會茫然。
對于學習方法,總結概括了書中兩點重要內容,供父母們參考:
1、學習的竅門:學習清晰
不知道父母們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什么寫作業會用這么長時間?作業多,寫得慢,不專心......各種原因,但其實我們往深層里想一想,不難發現,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對知識掌握得不熟練。因為不熟練,所以用的時候沒辦法信手拈來。
那為什么沒有熟練掌握呢,歸根結底就是因為學習知識時不清晰,模棱兩可。想用某個知識時不會;用了的知識又不對,這就讓孩子很糾結。長此以往,孩子特別容易養成“磨洋工”的習慣。而在父母看來,孩子很用功了,但就是沒有進步,成績也“原地不動”。
所以,想讓孩子走出“假努力”這個坑,父母就要幫他們找到學習里模糊的地方,并從知識的本質上學習清楚。孩子把知識學清晰和透徹了,才會對學習產生真正的興趣,并有動力去學習。只有停止了盲目的無效努力,孩子才有時間真正地去梳理知識,分析錯誤,攻克學習難點。
為此,在小學階段,家長就要幫助孩子整理錯題,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長處是什么、哪里容易犯錯,再有的放矢,把學習重點明確到容易出錯的地方,這樣孩子的成績自然容易提高,學習興趣也容易建立。
2、進步的秘密:主動學習
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提出過一個“學習金字塔”理論,就是說學習分為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被動學習,包括聽講,閱讀,演示等;主動學習包括討論、實踐、教授他人。
觀察一下我們孩子的日常情況,不難發現他們做的到底是哪種學習。不停看書學習,劃重點,聽講解,這些看上去很努力,但這些都是被動的大腦刺激,而且力量微乎其微。
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中等生孩子無論怎么努力,學習都吃力,無法進步的根本原因。真正的學習是“了解、理解、掌握、運用”這樣一系列的動作。被動的學習只會停留在了解和理解,這是淺層的知識,主動學習才能更好地掌握、運用知識,讓所學都轉化成自己的。
主動學習中,有一個好方法就是“教授他人”,老師給學生講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備課時,老師把知識點熟練掌握;上課過程則是老師三番五次地運用這些知識點。
所以,父母不妨經常讓自己變成“學生”,請孩子講一講他學到的新知識或者是他還沒弄懂的知識。這樣,孩子會把角色從輸入知識的學生轉換成輸出知識的老師,通過主動學習,把知識掌握和運用。
孩子小時候,學到新知識總是喜歡炫耀,比如學會一個字就給家長顯擺,學會加減法就來提問父母,這種時候,家長一定要耐心配合,配合一個孩子在學習上的自豪感,如此才能培養他的興趣和自信。
走出“再努力也學不好”的困境
曾看過一個名叫倪志勇的北大學霸逆襲的故事。
高二時,他還是一位成績墊底的學生,前程堪憂。更讓他焦慮的是無論怎么努力,他都沒有進步。眼看著高考日益臨近,他下決心必須找到“學習越努力成績越差”的怪象根源,以實現突破。
他問自己“今天這么努力學習的意義是什么”?經過一番冥思苦想,他得到內心的答案,那就是“預習、聽課、做作業、刷題,他做的這一卻努力都是為了進步”。但僅僅做這些,他又不能知道自己受否進步、進步了多少。
所以他就想了個方法——用進步本記錄,避免他每天只知道稀里糊涂地學習而不知結果。他把每天學到的新知識、不會做的題,搞不明白的題,還有關于學習的一切總結,思考等等都記錄下來,這樣就十分清晰。
在實踐中,他又發現,盡管記錄是讓他清晰了,但沒有反饋,做錯的題下次還是錯,同類型的題或知識點,他仍然很模糊,沒有掌握,這樣本質上是沒有進步可言的。
于是他每天專門抽時間去把記錄本上的題重新做,反復做,不懂的就問,爭取把書上的知識都記牢并理解每一步的細節,做題時達到又快又準。
經過一年多的訓練,他的學習效果有了質的飛躍。高考時他以全市第一的好成績,如愿拿到北大錄取通知書,實現了高考的逆襲。
通過這位學霸的經歷,我們不難發現,理解了學習的意義,才能有正確的認知,才會去竭盡全力找方法。有了正確的認知和匹配的學習方法,孩子自然而然就“開竅”了。
李波老師說:“人對了,理念對了,認知對了,孩子的學習才會好。”
孩子在學習這條路上能走多遠,取決于孩子的覺知水平。開竅就是這樣一個覺知自我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離不開父母的用心。當父母拋開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再單純地用分數衡量孩子,不因孩子成績平平而焦慮,而是懂得幫孩子建立正確的認知,讓他們懂得學習的真正意義,并協助他們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孩子才能迸發出內在的潛力,在人生的關鍵期順利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