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媽小咪
這幾天網上流傳著上海迪士尼發生的一個事件。劇院散場時,一個8歲男孩,有可能不小心碰到一個女生的敏感部位。
女生說了男孩幾句,男孩媽媽瞬間炸毛了,指著女生一頓痛罵,并與同行的幾個女人一起,對女生上手就打。
“摸一下,怎么了,你長這個X樣”。
“你長這樣,還摸你屁股”。
上面那幾句話,便是男孩媽媽對女生的辱罵。
看到孩子被陌生成年人“欺負”,奮不顧身保護孩子,作為母親,怎么做都無可厚非。
然而,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碰到他人身體,且是敏感部位,無論怎么說都是自家孩子犯錯在先。這位媽媽的做法明顯有違母親的基本修養,也錯失了一次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良好機會。
無獨有偶。前段時間,在武漢一家游泳館也發生過類似事件。
鄧女士帶9歲女兒游泳,更衣期間,不斷有小男孩闖入,最大的都7、8歲了,鄧女士忍無可忍說了句:“孩子這么大了,這是女更衣室,能不能讓他出去呢?”
誰知對方家長一聽就怒了:“你們憑什么讓他出去,我一個人帶他來,丟了你們負責啊”。
那個理直氣壯,讓鄧女士啞口無言。道理是講給懂道理的人聽的,不講道理的人,等同于對牛彈琴。
才8歲的孩子嘛,“摸”一個人家女生的敏感部位,不會怎么樣;看著一群女人換衣服,也不會怎么樣。
不過,那是人家不會怎么樣,充其量就是心里硌硬一陣子,但是對于孩子來說,類似事情經常發生,對孩子的成長是有著巨大影響的。
兒童心理學家表示,正常情況下,從2歲半開始,孩子對性就已經有意識了,家長如果帶孩子進異性更衣室,會引起孩子對異性性別認識的好奇心或誤區,甚至有可能導致孩子在今后的成長中,出現性早熟的情況。
或許許多人會說,孩子對“性”有了好奇心,正確告訴和引導孩子,就對他將來的成長不會有影響了。
道理確實如此。
但是,上面提到的兩位媽媽,如果心里早已經有正確的性教育觀念,斷然不會在那種情況下,以怒懟他人的方式,保護孩子。
家長對“性”已經產生了錯誤認識,又怎么能指望他們對孩子有科學準確的“性教育”呢?
不難看出,事件中的媽媽,多少有些對“性”的誤解,或是狹隘理解。
就怕人家把“小流氓”這樣的標簽,貼在自家孩子身上,把“性”當成十分下流、骯臟、心理不健康的行為。
“丟人”的想法,大概就是觸發她們情緒過激的原因之一。
越禁忌,越執著,這是孩子的天性。而許多父母又談“性”色變,才更激發了孩子的好奇心。
據北京市婦聯做的調查數據顯示:74%的家長回避和孩子談性。
眾多社會現實告訴我們,男孩忽視“性教育”,給孩子將來的婚姻生活,會造成不同程度的不幸;女孩缺乏“性早教”,輕則身心受損,重則,留下一輩子無法挽回的傷痕。
“性教育”、“性早教”真的刻不容緩。
★父母要調整對“性”的認識。
由于成年人的教育背景、人生經歷,多多少少都存在對“性”的誤解,狹隘的將性理解為男女之間,十分隱私和羞恥的事,更把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當成有違倫理道德的行為。
正因為此,父母與孩子的親密關系,在孩子的性教育問題上,父母永遠都是最好、最直接的老師。
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獲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與其讓孩子在懵懂的情況下,收集一些非正確的性知識。
香港相關機構也做過類似調查,有九成男性、四成女性的性教育是A片,而我國每年的墮胎數約有1000萬例,25歲以下女性占一半,不滿18歲的就有250萬例左右。
因此,父母親自告訴孩子何為性,正確理解性,才能更好的把握孩子性教育的方向和尺度。
★性教育從娃娃抓起。
孩子在1歲前后,就會出現撫摸生殖器、騎在某種物體上前后左右扭動身體等行為,到3-6歲會達到一個高峰期,在成年人看來,這是“性行為’,對于孩子來說,充其量只是體驗。
他們通過感受身體的感覺,通過觀察人身體的差別,了解人體,這也正是孩子身體成長的標志。
這個時候,父母只需要接納孩子的行為,不去將他放大,更不要羞于開口,用孩子當時年齡能夠聽懂的語言,告訴孩子,他從哪里來,怎么來;
教孩子,識別男女身體的區別;幫助孩子,表達身體感受;
讓孩子知道,父母親親、抱抱的行為,是來源于愛的升華。
總之,就是孩子想知道的,或者發現孩子好奇的,就直接了當給他答案,就是最好的方式。
★培養孩子多方面的愛好。
通常情況,孩子的“性生活”容易發生在獨處的時候。
父母應該避免在正常活動或學習時間把孩子單獨留在室內,要經常創造孩子和他人交往的機會,鼓勵孩子和同伴一起活動,多參加群體游戲,如果父母有時間,多一些親子活動,更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與此同時,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愛好,以此來充實孩子的生活,孩子便會將精神投入到積極的活動中去,從而減少盲目的性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