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Children Deserve the Best Home Education
文|一爸
自小麗兒子上幼兒園之后,我們聊天的話題有一半都被她的吐槽所占領!
“昨天老娘幾乎通宵才捏出了一個四不像的“憤怒的小鳥”,這些作業,小孩子根本不可能完成,都是大人在做,小鳥沒憤怒,我憤怒了!“
剛見面,小麗又開始吐槽,而這次把她逼瘋的,是孩子的作業。
前段時間大家都在討論,明年可能國家就要全面放開生育政策了,但身邊不少孩子已經上幼兒園的朋友都說,不敢生了,養不起,更折騰不起了。
畢竟除了要辛苦賺錢養孩子供書教學,還經常被一大堆的煩惱事困擾著。其中讓家長吐槽最多的三大煩惱就是:天價補習班、折騰人的奇葩作業、變異的家長群。
天價補習班
早前教育部下了一個通知不允許中小學組織要求學生參加有償補課,當時我抱著孩子喜大普奔,終于可以不用陪孩子補課到半夜了,淚流滿面。
但前段時間廣東省教育廳發布了一項關于中小學補課的調查。結果顯示,學生補課的情況依然熱火朝天,高中生的比例接近80%,初中生的比例接近70%,小學生的比例甚至超過了85%。
鄰居家給正在上四年級女兒報了鋼琴、英語和舞蹈三個班,每門課一年學費都在3000元左右,一年一萬元費用對于工薪階層她來說并不是小數目,但為了給女兒“多掌握些技能”,她寧可在吃、用上省一些。
朋友女兒今年小學三年級,數學成績一直只有六七十分,后來經推薦,報了一家數學補習班。他也很無奈:“不報不行啊,孩子學習跟不上,自己又沒時間教,總不能讓孩子成績這樣一直差下去?”
我們和孩子為何這么拼?作為父母,我們總是擔心孩子會落后別人,想盡辦法讓他們變成更加的優秀和完美:
①、孩子成績不理想,再不補習就要完蛋了
雖然喊著素質教育,但升學還是看分數,孩子成績不好,考不上好的中學就沒希望上好的大學,上不了好大學,將來孩子就沒有好的工作,這輩子都要活得比別人更辛苦了。
②、競爭那么激烈,別人都報了,我們不報就要落后了
有些朋友表示,孩子成績雖然還不錯,但那些成績比我孩子好的,都報了補習班,比我們優秀的人都這么努力,我們不抓緊,怎么能行?
③、多掌握一些特長,將來對孩子一定有好處
雖然我們也不知道孩子真正喜歡的是什么,但別人家的孩子都能歌善舞的,這個上圍棋班,那個學跆拳道,總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像個“土包子”似的什么也不會吧?
折騰人的奇葩作業
很多家長都有一個共識——如今學校的作業都是“給家長留”的!
某小學老師布置作業,要求學生在家數1億粒米;
某幼兒園老師布置作業,要求孩子們連續一個月畫同一時間的月亮,以鍛煉孩子的觀察能力;
上海某幼兒園老師要求學生家長定期收看一檔有關學前教育的網綜節目,并且要提交1萬字的觀后感;
這些作業難度系數不亞于我們上班工作的內容,因為擔心孩子作業完成不了、做不好會受到老師的批評而感到委屈。
我們很多時候就選擇直接幫孩子完成這些奇葩的作業,于是在我們白天辛苦工作了一天,晚上不覺要熬夜“做作業”。
當初把孩子送進幼兒園的時候,心里那陣狂喜,以為有幼兒園幫忙帶孩子,自己終于要解放了,不料當年自己逃掉的那些作業,全在孩子上學的時候補回來了。
變異的家長群
小麗說她在開學第三天就退出了家長群,因為實在受不了群里一些家長的表演,所說她兒子班的家長群里的家長是這樣開始一天的表演的:
早上一輪問候和期待:
中午一輪感謝和支持:
晚上一輪表演和祝安:
從天價補習班、奇葩作業、變異家長群,仿佛能從中看到共同的東西—我們的焦慮。很多人把這些焦慮歸咎于應試教育和制度。其實我們焦慮真正來源并不是教育制度,而是我們自己。
怕孩子比別人差,所以哪怕超出家里的能力范圍也得給孩子報興趣班;
怕孩子作業做不好被批評受委屈,面對奇葩作業索性自己幫孩子把作業完成了;
怕老師在學校里沒照顧好孩子,想盡辦法做一個“影帝”在群里拼命討好老師。
我們的焦慮該如何安放?
尊重孩子意愿,找到適合的引導方式
我女兒從3歲的時候看到別人彈琴,就不愿意走了,我問她,寶寶你想學嗎?她說想!就這樣她開始學鋼琴,半年后說累不想再學。
我尊重她自己的意見,就停止學了,不過她還是很喜歡聽鋼琴曲,叫我下載了很多鋼琴曲給她聽。
今年暑期又提出還想學,我就送她去了,從頭學起,每天兩小時,進步神速,自己也不喊苦了,還非常開心。
在是否給孩子報興趣班這個問題上我們要以尊重孩子意愿為前提,確保是孩子自己想學而不是因為我們跟風,看到別人家孩子都去上興趣班了,覺得自己的孩子也應該要學。
而當孩子要放棄,不愿意繼續學的時候,我們可以先和孩子溝通不愿意學的原因是什么,找到原因后可以鼓勵和引導孩子繼續學。
但如果孩子確實覺得累了或者對這個不再感興趣了,也應該尊重孩子的意愿,而非批評孩子不堅持或者強迫其繼續“苦學”下去。
承認孩子差異,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小秋和丈夫一個本科,一個碩士,都是985院校畢業,上學時成績都不錯,可偏偏她們的女兒成績就很差,有時候一道簡單的數學題反復講了幾遍,她還是不會。
為此,小秋很焦慮,有時候忍不住就會高聲訓斥女兒兩句。女兒委屈地哭了,她很后悔,但下次還是一樣,周而復始。
后來經歷一系列打擊后,她開始反思自己,女兒再不完美不也是我女兒嗎?我再吼她,也不能提高1分。反而給自己帶來負能量,也破壞了和女兒的親子關系,這樣不管對女兒還是自己沒有任何好處。
于是小秋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態,降低對女兒的期望值,既然她不能成為舞臺的中心,那就做一個坐在舞臺下為別人鼓掌的普通人吧。
自從打心里接納了孩子后,小秋發現自己不再那么焦慮了,再看孩子,竟發現孩子其實也不是那么糟!
我們總是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卻不滿意自己的娃。我們自己本身就不是完美的父母,就別去苛求孩子完美。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但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做父母的,就是要接納孩子的不完美,發現孩子的優點,幫助孩子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鼓勵孩子動手,輔助引導但不包攬
一次女兒幼兒園布置的作業是在一個空的雞蛋殼上畫娃娃臉,并做上假發,做成一個“蛋娃娃”。這個作業最難的地方在于如何獲得一個相對完整的雞蛋殼。
5歲的女兒哪里知道怎么弄,但我并不想把這個作業變成我的作業。
我告訴女兒,要先在雞蛋的上端敲一個小小的洞,然后把雞蛋清倒出來,這樣我們就獲得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雞蛋殼,然后就可以開始在上面畫畫了,你知道怎么做了嗎?
女兒信心滿滿點頭,然后從我手中接過雞蛋,拿起勺子就是一敲,雞蛋整個碎了,蛋液濺了一身,我和女哈哈大笑,我問女兒,知道哪里做錯了嗎?
女兒開心地說“敲得太使勁啦!哈哈”
好的,那我們再來一次,這一次咱們慢慢地,輕輕地敲,好不好?
再次接過一枚雞蛋,這次女兒沒那么魯莽,而是小心翼翼地輕敲雞蛋的上端,一次沒敲開,再大點勁,直到敲開了一個小口,最后順利完成了作業。
第二天女兒從幼兒園回家的時候非常開心,她自豪地告訴我們,老師因為她自己做“蛋娃娃”表揚她了,而班上很多同學的“蛋娃娃”都是他們爸爸媽媽做的。
面對幼兒園布置的手工作業,如果孩子不會做,我們可以教她,如果孩子想不到,我們可以引導她思考,但輕易不替孩子代勞。
如果我們幫孩子做好,孩子并沒有學到任何東西,她沒有提升動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她失去的是一個獲得自我認可的機會。
理性看待家校互動,相信學校老師
家長群已經是很多幼兒園學校老師和家長進行家校互動的重要工作平臺,大多由班主任搭建,班主任會把班級信息發布在群里讓家長知曉,并通過群商談班級事務。
只要我們在群里遵循彼此尊重,平等溝通原則,是可以很好地發揮網絡平臺的作用,加強家校溝通的。
但如若遇到上述提到的“變異家長群”時,我們要主動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被個別家長的行為所影響。
同時我們要相信學校老師具有足夠的職業道德,可以做到公平公正地照顧好我們每一位孩子!
陪伴孩子一起成長是一個美妙的過程,別讓這個美妙的過程毀在我們自己營造的焦慮下,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愿我們和孩子一起每一天都不負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