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音頻
歡迎來到豆爸讀書會,每周四在親子學樂公眾號首發更新。
夫妻吵架是再平常不過的一件事情了,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體會,我們和伴侶吵架的時候,說著說著情緒就開始激動,會不自覺地說出特別狠毒的話,有時候一點點雞毛蒜皮的小事,最終都會以大吼大叫結束,而且常常口不擇言,動不動就把“分手”、“離婚”等這樣絕情的話掛在嘴邊。每次吵架過后,我們都追悔莫及,發誓再也不會這樣惡言相向,但是下一次和伴侶發生沖突的時候還是會重蹈覆轍。
所有的親密關系中,都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沖突和消極情緒,吵架在所難免,但如果是高度沖突的關系,則會對兩個人的幸福造成傷害,讓人筋疲力盡,嚴重的還會出現焦慮、健康水平下降等狀況。爭吵,已經成為了許多夫妻頭疼不已的一大難題。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讓我們和伴侶沒完沒了地爭吵,我們又該如何改善與伴侶的親密關系呢?美國心理學教授艾倫·E.弗盧澤蒂博士在《不再爭吵:高沖突伴侶如何重建親密關系》一書中為我們解答了這些問題,他結合了辯證行為療法的原理,為我們控制失控的情緒,改進與伴侶的溝通方式,重建與伴侶的親密關系提供了一系列方法。
本書作者艾倫·E.弗盧澤蒂是美國里諾內華達大學心理學副教授,有20年的辯證行為療法相關研究經驗,他將這個療法教授給伴侶、家人和青少年,是處理高沖突伴侶及家庭問題的領軍人物。
接下來,我將從三個方面介紹作者的研究。如果你正因為和伴侶沖突不斷而困擾,或者你想積極改善與伴侶的關系,那么就和我一起來讀一讀這本書。
第一部分:情緒,想說控制你不容易
我們很多人都在犯同一個錯:和愛的人吵架,和陌生人說心里話。明明是最親密的人,為什么會忍不住情緒失控,跟對方說出那些惡毒、絕情的話呢?要想改善和伴侶的關系,首先必須了解為什么我們會陷入這種一觸即發的局面,到底是什么讓我們像干柴一樣,一點就著呢?導致情緒失控的原因有很多,以下幾種情況較為常見:
首先,沒有描述自己的感受,而是對伴侶加以評判,導致負性情緒很容易被喚起,造成情緒失控,行為失調。
比如妻子感覺好久沒和丈夫一起過周末了,希望丈夫能安排時間和自己過二人世界,但是丈夫不是周末要加班,就是約了同事打球,或者約了朋友吃飯,妻子對丈夫很失望,很快就開始評判丈夫:“你總是這個樣子,根本不在乎我,一點都不愛我”。想想看,因為丈夫沒有陪妻子過周末,妻子就上綱上線,對丈夫來說,有點小題大做了,感覺比竇娥還冤,傷心不已,開始為自己辯解,兩個人開始爭吵。
妻子把丈夫的行為定性為非對即錯,這就是一種評判。生活中,這樣的現象屢見不鮮,在任何情境中,如果我們開始評判伴侶,厭惡和憤怒的情緒往往也會隨之升級,這樣的評判只會讓兩個人的心越來越遠。
其次,當表達次級情緒而不是初級情緒時,會本能地進入對抗和防御模式。
舉個例子,丈夫每天都加班到很晚才回家,妻子非常想念丈夫,希望丈夫能多陪陪自己,這是妻子的初級情緒。但是時間久了,妻子難以忍受丈夫長期加班晚歸,非常憤怒,于是在丈夫回來得時候對他發了一通脾氣,這是由初級情緒轉變來的次級情緒。妻子對丈夫發脾氣,丈夫感受到的只有憤怒、暴躁的妻子,并沒有感受到妻子對他的想念和愛。原本加班就很辛苦的丈夫回到家,面對這種情形,自然也是一觸即發,責怪妻子吹毛求疵,不善解人意,兩個人又怎么能保持親密關系?
這樣的場景我們并不陌生,夫妻雙方可能會因為一件事情的爭吵而蔓延到其他事情上,造成沖突不斷。
最后,有的人生性敏感,尤其是那些擁有高情緒敏感性的人,當某件事情正好觸發他們的敏感區時,就很容易喚起負性情緒。
在熱播綜藝《妻子的浪漫旅行》中,蔣勤勤因為一件我們看似無大礙的小事跟陳建斌吵架。
事情經過是,在他們出發去和其他團員會合時,陳建斌在看到大巴車后,無意識地甩開了原本牽著的蔣勤勤的手,沒想到這件事讓蔣勤勤無比失落,非常不愉快,在第一集中就耍起了小脾氣。原來,心思敏感的蔣勤勤到了新環境就會緊張焦慮,希望能一直拉著丈夫的手,而西北糙漢陳建斌哪里意識到這一點,不小心就犯了錯還不知情,而蔣勤勤剛開始又沒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所以造成兩個人一路上都沒有辦法順暢地溝通。
溝通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我們每個人都會說話,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會溝通。在和伴侶溝通時,如果表達不準確,就無法準確傳達我們的意圖,矛盾也隨之產生。
情緒讓人捉摸不透,現在我們了解了讓我們情緒失控的幾種原因,認清了它,就能夠對癥下藥。那么,怎樣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在親密關系惡化前及時剎車呢?
第二部分:控制情緒,有效溝通
夫妻之間爭吵,自然是雙方都存在問題,要控制沖動的情緒,最好夫妻雙方都能從自身做起,各自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有效解決問題。要控制情緒,雖然很難,但并非沒有辦法,跟其他所有事情一樣,只要堅持加以練習,就會看到效果,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幾種方法,我們可以結合自身情況勤加練習。
●時刻對伴侶保持正念。
很多情侶在結婚后,因為工作、孩子、房子以及生活瑣事困擾,夫妻之間感情沒有婚前那么甜蜜,會不斷地挑對方的錯,想改變對方來適應自己,甚至忘了對方是自己一直以來深愛的那個人,忘了兩個人最初憧憬的目標。
對伴侶保持正念,就是要我們去關注、留意對方,包括伴侶的面部表情(說話時眉毛的位置、嘴角的幅度、肌肉是緊繃的還是松弛的,看你的表情是怎樣的)、話語(說話的音高、節奏、聲調是怎樣的)、動作(比如他是怎樣握著你的手,用多大力氣)。正念是一股將我們拉回到當下的力量。
當然,在和伴侶發生沖突的時候,要做到正念并不容易,所以我們需要長期用心練習,在非沖突模式下練習對伴侶保持正念,時不時問自己幾個問題:“和對方在一起,我到底想得到什么?”“我真實的感受是什么?”用心去感受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愿望,我們就會發現,自己深愛著對方,對方也依然深愛著自己,自己想要的不就是相濡以沫、相伴到老的感情嗎?而爭吵只會讓我們彼此越來越遠。
●敏銳覺察對方言語攻擊中的“敏感詞”,預見自己的沖動反應。
有時候,伴侶之間總是會為相同的事情吵架,這樣的爭吵沒有任何意義,還會讓人厭倦。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排練一種新的情緒反應,而不是因為同一件事重復爭吵,大發雷霆。
回想一下,你的伴侶通常說什么會讓你火冒三丈,盡可能多地找到導致你沖動的觸發詞。每次伴侶說出這些詞時,我們可以以一種友好的方式回應,不要以牙還牙,或者做點其他事情,比如閱讀、散步、聽音樂、運動、吃好吃的東西等,把注意力從爭吵中轉移出來。這些都可以讓自己的負性情緒喚起降低,讓心情好起來,這樣我們就可以清醒、理智地去回應伴侶。
人在生氣或憤怒的時候,很容易被這種情緒沖昏頭腦,一心想著要“報復”,或者“戰勝”對方,人在憤怒時說出來的話往往是不經過大腦思考的,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嘗試說一些話來體面地結束沖突。比如,“我想冷靜一下,回頭再討論這個問題”,“我很愛你,我不想再繼續這樣爭吵下去”,“我真的很在乎你,只是現在被憤怒沖昏了頭腦”等等。只有大腦足夠冷靜,才能做出最有效的回應。
●放下評判,對伴侶給與合理化認同,不讓事情變得更糟。
要想避免高沖突發生,應該有意識地放下評判,如實描述現實。
在一期《幸福三重奏》節目中,謝楠因為吳京煮好了雞湯面沒有叫自己吃有點小情緒,而吳京認為謝楠看到他煮好了所以就沒有叫,謝楠雖然有點不高興,但從頭到尾都保持冷靜。她沒有對吳京進行評判,說“你不關心我”之類的,而是說:“我覺得你可以叫我一下,結果你自己吃了”,如實地描述了當時的情境,雖然吳京獨自冷靜的時候摔毛巾,一副要干仗的陣勢,不過兩人各自冷靜后對問題進行了復盤,又和好如初。
除了如實描述情境,還要對伴侶給與合理化認同。認同指的是向伴侶表達理解與感受,這里包括理解伴侶的感受、愿望、觀點和行為。
你可能會認為這有點難以做到,對方那么過分,說出令人傷心的話,還讓我怎么理解他?就像前面說到的,任何事情,只要多加練習就可以做到。我們可以練習留意伴侶的需求、想法和感受(開心或痛苦)和行為,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去體驗,想想他這種感受和行為有哪些合理性。比如,妻子對丈夫說:“你好久沒有陪我了,我感到很孤單,”丈夫就可以回應:“是啊,你看上去有點失落。”丈夫通過認同妻子的這一點情緒,就能表達出自己能夠部分接受對方的感受,兩個人也不會陷入爭吵的局面。
控制情緒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就能煉成,需要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多加留意和練習,才能打通親密關系的任督二脈。要想維系與伴侶的親密關系,除了在出現紛爭的時候使用正確的方法,更重要的還是要在平時共處時,如何把注意力聚焦在當下,享受共處時光。
第三部分:重拾親密,給感情“充電”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和伴侶之間除了爭吵外,沒有其他任何積極的溝通,即便是兩個人共處一室,看同一個電視節目,同桌吃飯,兩人也各懷心事,沒有把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沒有任何交流,這樣的情境只能算作“消極共處”。消極共處對重拾親密關系沒有任何幫助。
要給兩個人的感情充電,增加“積極共處”,就要做到在認知和情感上的共處,作者介紹了幾種放下戒備,增加積極共處的方法。
● 創造小情境,和伴侶深情共處。
我們可以用一些實物來喚起對伴侶的正念和情感,例如相冊、收納盒等。我們可以在相冊里放入婚紗照、蜜月照、旅行照等等,在收納盒里放入一起旅行的登機牌、火車票、景點門票票根、伴侶贈送的禮物、給伴侶的卡片、信件等等。每天花一點時間去關注它們,進行練習,想想兩個人曾經的美好時光,通過這些實物對伴侶保持正念。
除了實物,我們還可以在家中專門布置一小塊地方來建立條件,這個地方應該讓人放松,不能引發任何消極情緒,也不是我們曾經吵過架或者躲起來生悶氣的地方。我們把這個地方當作感情充電站,每天花幾分鐘時間在這里獨處,回想和伴侶在一起的幸福、甜蜜的溫馨時光。
●多花時間和伴侶參加各種活動,讓感情重新煥發生機。
很多人覺得結婚以后幸福感越來越低,那是因為他們忘記了婚姻是需要經營的,結婚并不是兩個人戀愛的終點,更應該是新一階段感情的開始。那要如何給感情注入活力,才能讓愛情持續保鮮呢?
我們可以和伴侶一起,增加與他人的社交和家庭聚會的時間,比如拜訪家人,一起參加朋友聚會,或者一起參加休閑娛樂活動。如果你對和伴侶一起做哪些事還沒有什么想法,可以和伴侶進行頭腦風暴,各自列出自己想和對方做的事情,然后整合在一起。
比如,一周看一場電影,共讀一本書,然后交流心得,聽音樂會,看話劇,一起去健身房等等。接下來的日子,定期安排時間和伴侶一起完成清單上的活動,保持正念,共享時光。經常和伴侶在一起做有樂趣的事情,就能讓我們放下戒備,重新燃起共同體驗生活的熱情,而不是每天都圍著家務以及生活中瑣碎的事情轉。
●享受獨處時光,分享各自的感受。
共處并不表示和伴侶時時刻刻在一起做相同的事,感情需要松弛有度,既要享受兩個人共處的甜蜜,也要給彼此留下空間,即便在兩個人分開的時間里,也可以做到“積極共處”。
我們可以和伴侶一起談論各自做的事情,比如工作中遇到的困擾、開心的事情等等,僅僅是談論和傾聽,不需要彼此為對方出謀劃策。這樣做能夠建立起彼此間的信任,表明彼此沒有被忽視,讓我們和伴侶更親近。
有句話說:“每個人都應該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才能抵御平凡瑣碎生活中的一地雞毛”。當我們可以有時間和空間專注于自己喜愛的事情時,內心會變得平靜,對生活也更有激情。
我們和伴侶的興趣愛好可以不一樣,但我們要支持對方,支持就意味著我們為對方著想。比如伴侶非常喜歡滑雪,而自己對滑雪不感興趣,即使我們不能一起去滑雪,也可以聽聽伴侶聊滑雪的事情,或者送他滑雪裝備。通過這樣的方式表達關心和體貼,這對伴侶來說,意義非常重大。
伴侶之間的親密關系只是人與人關系中的一種,我們能在其他關系,比如與父母、孩子的關系,與同事之間的關系上下功夫去經營,那么為什么不可以用心去經營這份來之不易的愛情呢?
親愛的朋友們,希望我們能通過這本書,減少與伴侶的高沖突,用心經營,重拾親密,離愛人更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