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術冠軍到功夫皇帝,從創始壹基金到推廣太極文化,一路跌跌撞撞,起起落落,卻總是刷新人們的期待,這就是李連杰,在他看來人生是一場尋找,而他,功夫、事業、愛情,都已經找到了他想要的。
站在知命之年的門檻,從個人定位的不斷轉變,他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不是瘋就是傻。”“那你是哪種?”“我是兩種都有,瘋加傻。”
在過于清醒的世間做一個癲狂人,言之易行之難,他卻堅持到了今天。
1963年春,李連杰出生于北京一個普通工人家庭。一共有兄妹四人,兩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母親靠著售票員的微薄工資撐起家庭重擔。
1971年,北京什剎海業余體校的教練吳彬在周邊眾多小學物色小孩進行武術業余訓練,8歲的李連杰被選中。
體校訓練非常殘酷,胳膊受傷就要加倍訓練腿部,抱怨只會帶來更加嚴苛的訓練,上臺表演代表國家榮譽一點錯誤都不可以犯。而這些所有的苦練,李連杰都加倍奉還。有一次練“旋風腿”,教練嫌他第二腳總是踢得比第一腳差,要他一天加練300遍,他卻一聲不吭地加練了600遍。
雙倍的努力加異于常人的天賦,使9歲的他第一次參加全國武術比賽便獲得“杰出表現獎”,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11歲他參加少年組全國武術大賽,在高燒39度的情況下獲得冠軍寶座,之后隨中國武術代表團到美國訪問。
此后的數年間,李連杰獲得了更多的獎項榮譽。1975年參加全國運動會成年組比賽獲全能冠軍;1979年在第四屆全運會上奪得5塊金牌,開始參與民間或官方的文化交流活動。
左太陽穴上被刺傷,雙腿膝蓋脛骨錯位,一路走過來,與榮譽一起伴隨揮之不去的還有各種傷痛。
之后《少林寺》里面讓他一戰成名的小和尚“覺遠”,原本屬于長城電影公司的吳剛。李連杰身材比較小,但編劇對導演張鑫炎說,覺遠是少年僧人,不需要身材高大,生就一張娃娃臉的李連杰正好合適。
1982年李連杰19歲,拍攝《少林寺》時摔斷了一條腿,同時看到了人生中第一張600萬的支票,拍了兩年的《少林寺》在當年以一毛錢的票價,累計票房高達1億元人民幣。
作為運動員,他無法自由選擇去拍攝商業片,甚至想過把自己腿掰斷。一次訓練中他突然意外受傷,7小時手術后,醫生跟他說以后不能再練武術了,他第一反應居然是開心。“完了,醫生說連跑步可能都不行,那還能拍電影嗎?這個是最緊張的問題。”
住院兩個多月,領取了國家三級殘疾證,李連杰就此結束武術運動員生涯。接《少林寺》余威,他跟風出演了《少林小子》,又主演劉家良導演的《南北少林》。期間由于中港兩地員工的待遇及拍攝理念不同,《南北少林》成為他工作情緒最緊繃的一部電影,從此與劉家良再未合作過,甚至一度決定要放棄電影事業。
不過此后,他不但沒有放棄,反而首次去嘗試導演工作,力圖把他遭遇過的不平等現象通過電影的方式去呈現,于是有了這部自導自演的《中華英雄》,最終連他自己也承認:“我不覺得自己能成為一名好導演,決定不再擔任導演的職務,而是回到演戲的道路上,好好的發揮。”
回歸武打演員生涯,命運恰好又給了他一次機會。已有一定知名度的李連杰遇見了徐克,“我覺得他很害羞,身上沒有練武人的那種粗魯氣,很小孩的感覺,這似乎更接近他的本性。”這是徐克首次跟李連杰見面,對他的初次印象,兩人相談甚歡。
1989年,此時的李連杰正處于低谷,接連兩部電影《少年海燈法師》《龍在天涯》都遭遇票房失敗。而《龍在天涯》正好是在美國拍攝的,卻與徐克在美國再度相逢,徐克和李連杰拍攝了講述黃飛鴻再傳弟子故事的《龍行天下》,這部電影拍攝于1989年,卻在1992年上映,甚至譯名都是《黃飛鴻92龍行天下》。不懂英文、深通醫理、身手瀟灑,他演的阿杰初具黃飛鴻雛形。
經過這次合作之后,徐克感覺李連杰是最合適的黃飛鴻人選:“他跟其他人的氣場不同,讓你感覺他是有內涵,有正義感的,而且在中國武術界里也有一定的地位。”
1991年《黃飛鴻》上映大獲成功,隨后兩部續集讓港片潮流重歸武俠世界,走在香港大街的李連杰被人叫了三年“黃師傅”,一躍成為紅遍亞洲的華人功夫巨星。從此不會說粵語的李連杰,卻撐起了整個港片的黃金時代!
李連杰形象正派,但是對于香港人來說,未免單調,讓人覺得性格和演技不突出。于是徐克為了的形象加入了許多諧趣成分,又有關之琳的配戲,才中和了這種單調。
李連杰也明白自己不擅長感情戲,與大眼美女關之琳的親密戲讓他很難堪:“你說黃飛鴻跟那個十三姨感情那么好,連她是不是阿姨都不在乎,干嘛還要加吻戲搞那么復雜啊?”
李連杰的弱點就是不知如何面對女演員,他曾說他最演不來的角色就是令狐沖:“我問徐克,這5個跟我一起化妝的女人是怎么回事?我怎么今天喜歡她,明天她不理我,我就又喜歡另外一個她了?這是怎么回事?”導演徐克說:“你不要管了喜歡就行了。”
在拍完《笑傲江湖》之后,他甚至用“被強奸似的”形容拍攝激情戲的疲憊感。
除了黃飛鴻外,方世玉、洪熙官、陳真這些傳奇人物都一一蓋上了功夫皇帝的章,與當時的最美港姐李嘉欣、郭藹明、邱淑貞紛紛都有合作,木訥的談情與炫目的打斗形成絕妙對比。
1992年,李連杰與“最佳拍檔”元奎合組正東制作有限公司,并以“李陽中”之名擔任影片監制,而這個名字還是金庸取的。為他量身定制的《中南海保鏢》和《給爸爸的信》中,那個沉默又深情的英雄是兩筆漂亮出擊。
1998年,在《黑客帝國》武術指導袁和平和導演沃卓斯基兄弟推薦下,李連杰去美國拍攝了《致命武器4》。影片公映后這個華裔黑幫教頭僅靠三場戲一句英文對白便征服了西方觀眾。隨后的《致命羅密歐》《龍之吻》《救世主》等電影讓李連杰成為好萊塢心中“動作美學的指標”,片酬飚至千萬美元。
2002年,李連杰回歸華語影壇接拍張藝謀的武俠大片《英雄》,海報當中也是妥妥的C位,這部首部票房過億的內陸電影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這個來自內陸的功夫小子,從未真正適應光怪陸離的演藝圈生涯。從影20多年,除了工作外,他就看書、打坐。他在香港十幾年只去過一次迪斯科和夜總會,僅為體驗它們是否跟電影里一樣,他不會在任何覺得浪費時間的地方,去見一個人。
很多年前,他在美國很羨慕一個演員,因為他可以在合約上寫:“我只要拍戲,我不宣傳。我自私,我是一個藝術創作者,宣傳并不是我的工作。”李連杰說這真的實在是太酷了,我什么時候才能夠在合約里寫上這么一句,因為我也不喜歡宣傳。
所以2006年上映的《霍元甲》將他的“功夫哲學”做了交代:“最厲害的武器其實是微笑,而最高的武術智慧則是愛”;“沒有敵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他認為,武術大師應當“不打”。
《霍元甲》之后,李連杰將電影當成“業余愛好”,但成績同樣驕人。他因出演2007年的《投名狀》成為歷史上第二位拿到金像獎影帝的功夫明星,而第一位則是1983年電影《提放小手》里面的洪金寶。
2008年他和成龍共同出演的《功夫之王》成為當年的電影盛事,兩大動作天王,首度對決成為這部電影最大的賣點。之后還有《海洋天堂》《龍門飛甲》,耀目表現之下是他的半玩笑半抱怨,比如《敢死隊》他只在片場待了一星期,史泰龍還給他這么多片酬,實在不好意思。有人將他與成龍比較,究竟誰更勝一籌?李連杰脫口而出“肯定成龍大哥厲害”,因為“我的片酬只有他十分之一”。
1997年,34歲的李連杰成為佛教徒,他開始用7年時間,去解決“名利權情”帶來的困擾。然后是2004年,差點和家人一起喪命的印尼海嘯、西藏禪修時因為高原反應缺氧險些出意外、親身經歷南亞大地震,李連杰就此徹悟生命的脆弱無常,于是成立了“壹基金”。
“壹基金”最初開始只是號召每個人每月做一點點事情,捐獻出一塊錢。然而這條路并不好走。41歲后的他從“爺爺”變成“孫子”到處求人。2006年,在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首映式上,他首度公開說起“壹基金”計劃,一次次的感謝、鞠躬,謙卑到略顯失態,一度被誤認為是去“攪局”的。2007年就已經兩鬢白發,拍攝《海洋天堂》的時候都不需要染發化妝了。
兩年后,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才正式注冊成立,宣告壹基金真正獨立。從此人們越來越習慣在災難現場看到李連杰及壹基金的身影。成功轉型后,他卻主動提出壹基金“去李連杰化”,并且認為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持續運營。
如今他和馬云注冊成立公司太極禪,推廣太極文化。“三年前我想退休,想進山修行,結果被馬云一腳給踹回來。馬云對我說:用公益的心,用企業的方法,再來一次。就這樣,太極禪上路了。”
11歲時他對世界的看法是“手心手背”,42歲悟出最高的武學智慧是愛,最高的武學境界是“不打”,一直以來他的最大敵人是自己,從功夫皇帝到推廣太極,他堅持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