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許多人在聽到機器人這三個字時,會聯(lián)想到“高級”、“炫酷”、“變形金剛”、“強大”,還有一些人會聯(lián)想到科幻電影中的“終結者”,他們將與我們人類共處。但是,真實的機器人真的能做到嗎?
機器人Robot一詞在英語中來源于捷克語中的robota一詞,通常被翻譯為強迫勞工。對大多數機器人的描述都非常恰當。全世界的機器人大多數都是用來進行繁重的重復生產工作。他們承擔了對人類來說非常困難,危險或者無聊的任務。
在最基本的層面上,一個典型的機器人有一套可移動的身體結構,一臺類似發(fā)動機的設備,一套感應系統(tǒng),一個電源,以及一個電腦“大腦”,用來控制所有這些。實際上,機器人就是由人創(chuàng)造的“動物”,它是一種機器,模擬人和動物的行為。
它的定義范圍很廣,大到工業(yè)機器人在工廠服務,小到家庭清潔機器人。根據目前最廣泛的定義,如果某物被很多人視為機器人,那它就是機器人。很多機器人學專家使用了一個更精確的定義。它們規(guī)定,機器人應該有一個可以重新編程的大腦,可以移動身體。
機械人不同于其他可移動機器的地方在于他們的電腦元素。很多新款汽車都有一個車載電腦,但是僅僅是用來做一些小的調整。駕駛者通過各種機械裝置直接控制汽車的大部分部件。在物理特性上,機器人不同于一般的電腦,它們分別連接著身體,而一般的電腦卻不一樣。
現在,工業(yè)中機器人主要是用來代替人工去重復完成完全相同的工作。舉例來說,某個機器人可能負責在流水線上將花生醬罐子蓋上。為教授機器人如何完成工作,程序員將使用一個手持式控制器來指導機器手臂完成整個動作。該機器人能精確地將動作序列存儲在記憶中,此后無論何時新的罐子從裝配箱上傳送過來,機器人都會重復進行這些動作。
機械臂最常用的制造類型。
一個典型的機械臂由7個金屬部件組成,并由6個接頭連接在一起。為了控制機器人,電腦會轉動每一個連接每一個關節(jié)的電機。不同于一般的電機,步進式電機以遞增的方式精確地運動。這樣,電腦就能精確地移動機械手臂,使其不斷重復同樣的動作。機器人使用運動感應器,以確保自己在正確的數量上移動。
由于機械臂僅在有限的范圍內工作,因此其制造和編程難度相對較低。假如你把機器人送到廣袤的外界,事情就變得有點復雜了。
最大的難題就是給機器人提供一個可行的運動系統(tǒng)。假如機器人只需平地移動,車輪和軌道通常是最佳選擇。在車輪和軌道足夠寬的情況下,它們也能適應更崎嶇的地形。但機器人的設計者傾向于使用類似于腿的結構,因為它們更具適應性。制作腿形機器人也有助于研究人員了解自然運動學,這在生物學研究領域是一種有益的實踐。
家用機器人作為一種亞文化,正迅速發(fā)展,并在互聯(lián)網上產生巨大影響。愛好者們使用各種商業(yè)機器人工具,郵購零件,玩具,甚至老式錄像機來組裝他們自己的作品。
就像職業(yè)機器人一樣,家庭自制的機器人種類繁多。機器人愛好者們有的要到周末才能上班,有的則自己制作出非常精巧的行走機器;還有一些人為自己設計家庭機器人,也有一些人對運動機器人很有興趣。對于競技性的機器人來說,人們最熟悉的就是遙控機器人戰(zhàn)士,正如你在戰(zhàn)斗機器人上看到的那樣。這兩臺機器不算“真正的機器人”,因為他們沒有可以重新編程的大腦。他們只是增強了的遙控汽車。
AI(AI)無疑是機器人學中最激動人心的領域,毫無疑問,也是最具爭議的:所有人都認為,機器人能在流水線上工作,但是,關于它是否能擁有智能,大家意見不一。
正如術語“機器人”本身,你同樣難以給“人工智能”下定義。最終的人工智能是再現人類的思維過程,也就是用人類的智慧制造一臺人工機器。AI包含了學習任何知識的能力,推理能力,語言能力,以及形成自己觀點的能力。當前,機器人專家還遠沒有達到人工智能的水平,但是他們已經在有限的人工智能領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現在有了人工智能的機器,它們已經能夠模仿一些特殊的智能元素。
AI真正的難題是要了解自然智能是如何工作的。與制造人造心臟不同,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在科學家手中還沒有一個簡單而具體的模型可供參考。大腦里有上百億個神經元,我們的思維和學習都是通過不同神經元間的電子連接來實現的。但我們不知道這些連接是如何實現高級推理的,甚至不了解低層操作的實現原理。人腦神經網絡看起來非常復雜。
不管怎樣,機器人將在我們未來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今后幾十年中,機器人將逐步超越工業(yè)和科學,進入日常生活,就像計算機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向家庭普及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