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音頻收聽
理論上可以。
劉表入主荊州后,擴地千里,帶甲十萬。
理論上講,他當時有能力派出六七萬人,配合袁紹全力夾擊曹操。
一旦他出兵,形勢對曹操而言,肯定是極為不利的。
就算他和袁紹,滅不了曹操,他的出兵,也肯定能對曹軍士氣造成影響,繼而影響官渡之戰的走勢。
但是,理論和現實,從來都是兩碼事。
雖然劉表號稱帶甲十萬,但官渡之戰時,他卻派不出多少兵。
幾千人,或許他還派的出。幾萬人,他就沒這個能力了。
因為一方面,早在官渡之戰前,劉表的后院就已起火。他的部將張羨造反,裹挾長沙等三郡官民與劉表對抗。
劉表屢屢派兵鎮壓,卻均被張羨擊敗。
而等到后來張羨病死,劉表再次重新一統荊州時,時間又已經到了建安五年底。
當時官渡之戰已經結束,袁紹完敗,灰溜溜退回河北。再也無力主動進攻曹操。
袁紹被打殘了,單靠劉表的實力,哪能撼動曹操的地位?
這里可能有朋友要說,劉表可以分兵呀。
六七萬派不出,兩三萬總歸是可以的吧?
一部分兵力鎮壓叛亂,一部分兵力北上。
如此良機,就算是硬湊也要湊出一支兵力碰碰運氣,怎么能因后院起火就放棄呢?
還是那句話,理論是理論,現實是現實。
理論上說,劉表是可以分兵。
但從現實中看,曹操對劉表一直都有防備。
比如《荀彧傳》就記載,曹操在官渡打敗袁紹后,第一時間就想到了劉表,欲南下荊州收拾劉表。是荀彧建議先攻河北,曹操這才打消南下年頭。
六年,太祖就谷東平之安民,糧少,不足與河北相支,欲因紹新破,以其間擊討劉表。彧曰:'今紹敗,其眾離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兗、豫,遠師江、漢,若紹收其馀燼,承虛以出人后,則公事去矣。'太祖復次于河上。——《三國志·荀彧傳》
我們知道,曹操實力也不弱,他在官渡只擺了兩萬人。那其余兵力放哪了呢?
很顯然,就是放在四面八方,防備荊州、江東來偷襲自己。
這種情況下,劉表若出兵攻曹,兵力派少了沒用。兩三萬人,怕是連曹操的第一道防線都打不穿。
多派點兵力吧,以劉表當時的情況,他又派不出。如此一來,他還真不如不派。
另一方面,劉表雖然兵強馬壯,但他本身不知兵。他想攻打曹操,需要遣一員上將代替他出征。而當時的荊州,又沒有這樣的人。
眾所周知,劉表當初是“單馬入宜城”。
他走馬上任時,身邊連一兵一卒都沒有。
他能入主荊州,全靠荊州本地士族擁護。
即靠蒯良、蔡瑁等人幫他誘殺州中賊帥,又幫他說降襄陽的張虎、陳生等實力派,他才成為荊州之主。
因此可以說,劉表這個荊州之主,并不是憑借個人家族的財力軍力而取得的,而是他與荊州多個大族,如蔡氏、蒯氏聯合的產物。
這一點,是他與曹操、袁紹、江東孫氏的重要區別。
而也正是因此,劉表能不能集荊州之力,攻打曹操,他一個人說了不算。
他即便有雄心壯志,能不能出兵,也得要看荊州本地實力派的態度才行。
那當時荊州土著當時又是什么態度呢?
據《劉表傳》記載,官渡之戰前,劉表的從事中郎韓嵩、別駕劉先,就勸他繳械,直接納土歸降曹操。
甚至就連當初擁護劉表的蒯越,也說以曹操之明哲,必能消滅袁紹。與其日后等著被曹操消滅,不如我們現在就投降拉倒。我們舉荊州之地依附,曹操必然會重待你。只有如此,你劉表才可以長享福祚,子孫晏然。
從事中郎韓嵩、別駕劉先說表曰:“豪杰并爭,兩雄相持,天下之重,在於將軍。將軍若欲有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將擇所從。將軍擁十萬之眾,安坐而觀望。夫見賢而不能助,請和而不得,此兩怨必集於將軍,將軍不得中立矣。夫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賢俊皆歸之,其勢必舉袁紹,然后稱兵以向江漢,恐將軍不能御也。故為將軍計者,不若舉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將軍;長享福祚,垂之后嗣,此萬全之策也。”表大將蒯越亦勸表。——《三國志·劉表傳》
看到了沒。荊州實力派都是這等貨色。都對開疆擴土沒什么興趣,只關心自己家族能不能保持榮華富貴。
手下都是這樣的人,劉表還怎么可能舉大軍攻打曹操?
相比于荊州土著,劉備倒是個有逐鹿中原野心的梟雄。
然而,官渡之戰時,劉備并不在荊州。
劉備是建安六年,被曹操親自擊敗后,才投靠劉表。
需要強調的是,劉備建議劉表偷襲許都,遭劉表拒絕,是建安十二年,即曹操已經平定了河北,出兵征討烏桓期間發生的事。不是發生在官渡之戰期間的事。
劉備投靠劉表后,很長一段時間,他都備受劉表的猜忌,無所事事。
由于無事可做,整個人都頹廢了,劉備這才有了“髀肉之嘆”。
劉表拒絕劉備后不久,曹操打完烏桓,回師鄴城,開辟玄武池訓練水軍,準備舉大軍南下征討荊州。
此時的劉表才終于如夢初醒,一面感嘆形勢危機,一面找來劉備托孤,表示:我后悔沒聽你的建議。現在形勢危機,我兒不才,肯定守不住荊州。我死之后,就由你來攝政荊州吧。
但劉表此時才布局,為時晚矣。
蔡瑁、蒯越等人,連劉表的面子都不賣,更何況劉備?
建安十三年春,曹軍大舉南下。荊州實力派直接就裹挾劉琮投降了曹操。
也就是劉表死的早。他要是多活幾天,相信荊州實力派也會裹挾他投降。
估計正是吸取了劉表的教訓,所以劉備后來入主荊州和益州時,才會用武力壓制不服他的本地實力派。
由此才建立了政權相對穩固的蜀漢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