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音至善
朋友們,大家好,我們繼續研讀大學:
上一次講到楚書里面,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現在接著下面說秦誓,秦誓就是秦穆公,打了敗仗以后,對著他自己的軍隊,來發出誓辭。主要的他要責備自己。他怎么說呢?
《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他說若有一個臣,這個個字,在書經里面當介字,耿介的介,這里個就是當數目字,一個兩個的那個個字。假若要有這么一個臣,這一個臣子。
斷斷兮無他技,斷斷是很誠懇,沒有別的特殊的技能。
其心休休焉,但是他的心休休焉,休休是很善的,待人都是一種善意,他心理很休休。
其如有容焉,這個人很有寬容的,有寬宏大量的,像這樣的心理。像這樣的人,秦穆公說:我就應該任用他,這種人好處在那里呢?心理休休焉是善心,其如有容焉,他能夠待人都很寬容。
因此人之有技,若己有之,別人有學問,有辦事的能力,這叫技能。別人有技能,若己有之,就如同他自己具有的,這個很難得。一般人都是看人家,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他就有妒忌心,他這種人沒有妒忌心,看見別人有技的話,好像就如同自己有之,如同自己有之,就能夠任用別人。
人之彥圣,其心好之,彥鄭康成的注解,叫作美士,很美的這個讀書人。圣是有道德的人,在書經里面的注解,圣就是通明,通就是一切通達了,明是明白這叫圣。在這里講就是,有才能有道德的人,人之彥圣,看別人有才能有道德,其心好之。這一個臣,這個臣子他心理,對于人的彥圣他就好,對他喜好。好之什么呢?
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好之比如說,某個人他才能也高,道德也好,口里夸獎他、贊美他,所以其心好之,不啻是不只,不僅僅從口里贊美他,而心理所好的,還超過他口頭上贊美。那就是說他對于,這個彥圣,對于有才能,有道德的人,口里贊美的,還只是心理,所好的一部分,心理真正好這個人,好得更深刻。
寔能容之是說,就指的那一個臣,像這樣的一個臣,他能夠這樣贊美人家,心理實實在在的來喜好他,這就能夠容,他有容人的雅量。能夠容人的話,他就能夠任用賢能的人,所以寔能容之,他旣是對于彥圣的人,有好而且贊美,當然就任用這個人。自古以來當國君的人,或是國君朝廷的大臣,能夠用賢能的人那就好,所以古人講,『得人者昌,失人者亡』。能夠得到,賢能的人來辦事,你這國家就昌盛起來。得不到賢能的人,叫失了人了,那國家不會長久,所以寔能容之。
用這樣的人,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用這種寬宏大量,人家有才能,他不但不嫉妒他,而且就把他用過來,就像自己有這種能力是一樣的。這樣的話以能保我子孫黎民,這是秦穆公講的。要有這樣的臣子,他能夠愛惜人才,能夠用這個人才,有這樣的臣子,他能夠保我的子孫,我的子子孫孫一直,這個國,我這個秦國不會亡的。
不但保我子孫,而且我這個國內的,一般民眾,黎民,一般民眾也能得到保護。尚亦有利哉,尚當庶幾,庶幾差不多,也有利。不但是有利于,我的子孫,就是對我全國的,老百姓也有利。這是秦穆公講,若有這樣的一個臣子,他能夠這樣愛惜人才,任用人才,他就能夠保我的子孫,以及黎民,大家都有利。
反過來講,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看見他人有好的技能,媢當妒忌講,他妒忌,媢嫉就是妒忌人家。以惡之看見人比他好,人的才能比他好的話,他就妒忌人家,來憎惡人家。
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通。看見別人彥圣,圣是他的品德,彥是他的學問能力,都好的話。他怎么呢?而違之俾不通,處處把這個彥圣的人違背,這是指的在朝廷里面,朝廷里彥圣的人,是一個賢能的人。而違之,這是小人,朝廷里也有小人,這個小人,對于賢能的人,處處違背他。賢人要作什么事情,小人他就處處想辦法,讓這個賢人事情作不通,辦不成功。
寔不能容,假如這一個臣子,是這樣的一個小人的話,他不能夠容納任何人,這樣的一個人,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跟上面相反的,不能夠保護我的子孫,全國民眾也得不到,他的保護。亦曰殆哉,這是很危險,如果我用的臣子,是這樣的一個人,那就危險了。
這一段是秦穆公,對他打敗仗回來,跟他的軍隊,跟他的國家的人,講這一段話,講這一段話,用意是在那里呢?用意是只怪他自己,沒有用一個好的臣子,所以打了敗仗,不怪別人、只怪自己,所以秦穆公還算是一個好的君主,旣然怪自己,沒有用好人,那好了,從他這一番話里面講,那就以后就注意了,不要用小人,用的都是君子,用賢能的人,那這就有辦法了。這一段話,也是說你「治國」,當國君的人,用臣子用寬宏大量,能夠容納他人,自己要講究「道德」修養。
今天就講到這里,我們明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