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千古名將英雄夢
(ID:herodreams3000)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大將關羽北上攻打襄樊,水淹七軍(漢制一軍為五千人),斬殺曹將龐德,收降于禁等三萬余人,一下子信心爆棚,于是將江陵后方的部隊又調了不少到前線,對曹魏展開了全面戰略進攻——其主力進圍曹仁于樊城,困將軍呂常于襄陽;并另遣別將遠略伊洛之地的陸渾(今河南嵩縣東北)、梁縣,乃至許都附近的郟縣,都出沒著關羽派出的敵后武工隊,或者打著關羽旗號的雜牌游擊隊。一時間,關羽威震華夏,天下為之驚嘆!而曹魏政權也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就連關中營帥許攸“擁部曲,不附太祖而有慢言”(見《三國志 杜襲傳》),曹操都不敢征伐,只能派人安撫;甚至曹操的統治核心鄴城,竟也爆發了規模龐大的謀反活動:相國府西曹掾魏諷口才極好,浮華而能惑眾,是鄴城的意見領袖級的人物,于是忽悠了長樂衛尉陳祎及多名原荊州降臣張繡、宋忠、王粲、劉廙等人的子弟,竟意圖起兵奪鄴,響應關羽。幸被曹丕發覺,將其撲滅(注1)。
注1:正由于曹丕親身經歷了擁漢派士族在建安末年與關羽的活躍聯動幾乎將曹魏的統治毀滅,所以上位后便大量讓渡權力給士族,并禮遇衛臻、楊彪等漢室遺老,收買人心;而最終促成曹魏內部擁漢派勢力徹底沉寂并轉化。證據就是漢魏嬗代后,曹魏便再未發生過一起以“復漢”為名的政變或起義,蜀漢也從此失去了最后的內外夾擊曹魏的機會。
總之,曹魏的情況是非常危急,在襄陽太守呂常墓中出土的《橫海將軍呂君碑銘》,也記錄了當時的真實情況:“(關羽)猖獗為寇,蕩搖邊鄙,虔劉(殺戮)民人,而洪水播溢,泛沒樊城,平源十刃,外瀆潛通,猛將驍騎,載沈載浮。于是不逞作慝,群歹兇鼎沸,或保城而叛,或率眾負旌,自叩敵門,中人以下,并生異心。”可見當時荊北之地是一塌糊涂,曹魏各縣紛紛投降關羽,包括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曹操分南陽郡西部而置,治今河南淅川西南的丹江南岸)傅方等曹魏高級官員也都臨陣倒戈。只剩襄陽和樊城兩座大水浸泡下的孤城仍在苦苦堅持。關羽遂又寫信給駐守上庸的劉封,讓他發兵沿漢水而下,與自己夾擊襄樊。當時上庸與襄樊之間的南鄉郡已叛投于關羽,劉封此時西援沒有任何阻礙!
襄樊樞紐江漢,砥柱江南,國之巨防也,一旦有失,關羽便可沿著宛襄古道直撲南陽(襄陽-鄧州-宛城),然后再由宛洛古道(宛城-方城-葉縣-襄城-許昌-洛陽)威脅中原(注2),如此則許洛之地危矣!而許下的屯田更是掌握曹魏及其軍隊之糧食供應命脈,絕不容有失。
所以曹操趕緊召集群臣商量救援事宜,并欲遷都以避其鋒芒,否則萬一被關羽搶了漢獻帝在手,日后曹魏的政權合法性就要蕩然無存了。
注2:荊襄、宛襄、宛洛古道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貢道與官道,開發最早,也最為便捷。
可曹操手下兩位新進謀士司馬懿和蔣濟卻表示反對,并獻策道:“樊城之敗,水災暴至,非戰之咎;于國家大計,本無所損。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孫權必不喜。可遣使去東吳陳說利害,令孫權暗暗起兵躡云長之后,許事平之日,割江南之地以封孫權,則樊城之危自解。”
曹操點頭稱善。孫子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衢地則合交。”荊州顯然就是衢地,伐交重于伐謀也。而魯肅去世呂蒙上位后,吳蜀聯盟矛盾重生,此時關羽又稱雄于長江上游,孫吳必感嚴重威脅。如能借此機會誘使吳蜀之間開戰,則我漁翁得利,豈不因禍得福?
說到底,所有軍事上的聯盟,都是利益的聯盟。只要有利益,魏蜀吳三方中任意兩方都可以隨時聯盟,也可以隨時翻臉,不要太僵化,不要太拘泥。
而誰能夠始終對此復雜的格局始終保持冷靜的頭腦,誰就是三國的贏家。
于是,曹操一面派使者前往東吳,一面派出了救火隊長、平寇將軍徐晃,從宛城馳援襄樊。徐晃雖然沒打過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仗,但他為將三十余載,經驗老道,有勇有謀,行事穩重,是曹魏諸將中少數還未曾打過敗仗的良將。如今樂進被打爆,曹仁被打傻,于禁龐德也被擒被殺,張遼夏侯惇則遠在合肥,曹操不靠徐晃,又還能靠誰呢?
另外一邊,曹魏使者跑去一說,孫權果然動心了,政治本來就是個標準的娼婦,陪誰玩一把,那要看誰出的嫖資多,荊州之于東吳,猶如漢中之于巴蜀,若能得到,孫權愿意出賣靈魂,于是果斷背叛吳蜀盟約,回信請求討伐關羽,以為朝廷效力,但請求不要把消息泄漏出去,使關羽有所防范。
曹操微微一笑:好你個孫仲謀,真鬼,我還不知道你那點花花腸子:想把事情瞞的嚴嚴實實,然后讓我先出兵攻擊關羽的北進部隊,待我倆斗個兩敗俱傷你再出兵,是不是?
嘿嘿,那不如就來個將計就計,看誰鬼過誰?
于是,曹操表面答應為孫權保密,暗中卻連忙派人將孫權書信用快馬送至前線徐晃處,讓他覓機泄露給關羽及曹仁欣賞。
另外,曹操還發了一道詔書,命令江淮部隊也來馳援襄樊。關羽實在太可怕了,襄樊也實在太重要了,而且打了這么多敗仗,曹軍實在不能再輸了。否則民心士氣將無可挽回。
這也是一舉兩得的妙計,江淮的曹魏主力部隊都撤走了,孫權才會放心大膽的調遣其東部的軍隊,傾兵去偷襲江陵嘛
但這也是非常驚險的一招,江淮部隊是曹操最后的本錢了。這里不僅有張遼與夏侯惇的主力中央軍,還有揚州刺史溫恢、豫州刺史呂貢、兗州刺史裴潛所率領的地方部隊(見《三國志 溫恢傳》),也就是說,曹操幾乎將整個北國的力量都調去救荊州了,此時若孫權突然變卦在合肥發難,也許東面的半壁江山將不歸曹魏所有。
但很可惜,孫權并沒有像我們這樣去算賬,原因有二,一則此前逍遙津之戰孫權已被張遼打傻了,二則呂蒙跟孫權分析說:“徐土地勢陸通,驍騎所騁,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后世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也說:“欲固東南者,必爭江漢;欲規中原者,必得淮泗。有江漢而無淮泗,國必弱;有淮泗而無江漢之上游,國必危。”孫權這也是兩害相權而取其輕,沒有辦法的事情。當然,孫權如此選擇之后,也就注定他只能做一個割據東南的軍閥,而永遠失去了逐鹿中原的資格。所以顧祖禹又說:“孫氏東不得廣陵,西不得合肥,故終吳之世,不能與魏人相遇于中原。”等到鄧艾經營淮河,在此屯田駐守,孫吳的末日也就到了。
另外,關羽的一些所作所為,也讓孫權有了背叛聯盟的把柄。至少在天下人面前,可以稍稍說的過去。
原來,當年荊州南三郡之爭與聯盟重要推手魯肅的去世,讓孫劉的聯盟關系面臨危機。這時孫權突然心生一計,主動提出要與關羽結親,希望為世子孫登迎娶關羽之女,若此事得成,關羽之女日后有可能成為東吳的皇后甚至太后,這樣一來,關羽就成了孫權的自家人;這是一種收買,也是一種勾搭,總之,硬刀子不行就來軟的。當年曹操就讓自己的兒子曹彰娶了孫權堂兄豫章太守孫賁的女兒,曾使孫賁在赤壁之戰前頗為動搖。
而且孫權也不是第一次用婚姻關系行陰謀之事了。當初孫劉初盟,孫權將妹子嫁給了老男人劉備,說起來是吃虧了,但劉備娶來才發現,這孫小妹不但“驕豪剛猛”,手底下還有數百全副武裝的侍婢!可見孫權表面上說是“進妹固好”,其實分明就是來監視劉備的;后來還想奪了阿斗去東吳做人質,簡直喪心病狂!關羽若讓女兒嫁去東吳,以后估計也沒啥好下場。
所以,面對孫權的軟刀子,關羽自然應當婉拒。但問題是,關羽為人太過“剛而自矜”,竟“罵辱其使”,這就讓孫權太丟面子了。
還有一件事,關羽俘虜了于禁三萬多人后,將他們安置在了江陵。這讓后方的后勤負責人南郡太守糜芳壓力陡增,于是“擅取權湘關米”,暫且渡過難關。這又給了孫權出兵的借口。
而與此同時,徐晃也率領了一支先頭部隊抵達陽陵陂(在樊城西北約八里),由于曹魏的中原兵力在漢中之戰與水淹七軍中基本敗光,如今只能湊一些新兵給徐晃,所以徐晃雖深知如今樊城危在旦夕,但仍不敢向前逼近。
徐晃和關羽一樣,也是河東郡人。關羽從前在曹營時和他交情還不錯,互相有多少水平也相當清楚。徐晃明白,就憑自己這些新兵,還不夠給關羽塞牙縫的,所以還是先別去丟人了,先等等后續援軍吧,另外也好等洪水退掉。
不久,將軍徐商、呂建率第二波援兵來到陽陵陂與徐晃會和,并帶來曹操的命令:“須兵馬集至,乃俱前。”
看來英雄所見略同,曹操與徐晃的意見是一致的:先立于不敗之地,然后可戰也!而且決戰時機也得跟孫權配合的剛剛好。所以目前徐晃仍須以靜觀變,隨變而動,待戰機到來,再相機行動,及時出擊。
并且,他們也一致相信,曹仁雖然只有數千人,但一定能守住樊城!夫居萬死之地,必有死爭之心;內懷死爭,而外有強救,則樊城必不失也!
徐晃曹操膽子好大。當時,樊城的城墻已被洪水浸泡而處處崩壞(注3),有的地方甚至離水面僅數尺高,狂風刮來,大的浪花已能飛入城內,人在城下,觀城外江水,猶如懸在頭頂,蔚為奇觀;而關羽的大船就在城外如餓狼般逡巡,帆檣林立,旌旗蔽天,里三圈外三圈,重重封鎖,搞得樊城內外斷絕,糧食欲盡,一時人心惶惶,諸將遂勸曹仁:“今日之危,非力可救;可趁敵軍尚未合圍,乘舟夜走,雖然失城,尚可全身。”只有汝南太守滿寵堅定不移,表示:“眼下是山洪暴發,來得快去也快,豈能長久?不旬日即當自退。聽聞關羽已遣別將北上郟下,自許以南,百姓擾擾,而其所以不敢輕進者,是恐吾軍襲其背后也。今若棄城而去,黃河以南,恐非國家之有矣。愿將軍固守此城,以為保障。”
注3:中國古代的城,很早就包磚了,考古發現北魏洛陽城的閶闔門就已經包磚,另外根據文獻北魏鄴城也是包磚的(據《水經注》:“其城東西七里,飾表以磚”)。但三國時尚沒有磚墻,只有夯土墻,長期浸泡,就會軟化坍塌。
曹仁也明白,襄陽對于天下全局擁有決定性意義,關羽手下戰將已經將兵鋒推進到了許昌旁邊的郟縣,之所以沒有長驅直入,只因為有襄樊的掣肘,若此處丟失,關羽必趁勢北進,橫掃許洛。所以曹仁根本沒有退路,要么堅持到活,要么堅持到死,總之不能跑,咱們跟關羽拼啦!滿寵更會來事兒,竟學高祖劉邦做白馬之盟,將白馬沉入河中,與將士們盟誓:愿同心固守,城在人在,城破人亡!
關羽此時,非常焦慮,人曹魏的援軍徐晃都來多久了,我的援軍劉封咋一點兒消息也沒有。為今之計,只有趕緊阻擊徐晃了,于是擠出部分人馬在陽陵坡東南約五里的偃城一帶占領陣地,堵住徐晃南援之路。可徐晃兵多根本不怕,他竟派一支工兵繞過偃城,聲稱要在蜀軍背后挖一條溝塹,以斷其歸路。蜀軍聞訊大驚,連忙燒營撤走。這時洪水也漸漸退去,徐晃于是進占偃城(在樊城西北三里),兩面連營,穩扎穩打,慢慢向關羽軍營逼近,并一直逼近到距離只三丈遠,這才打住。
離得這么近,徐晃還是不急于開戰,而是派人偷偷挖了條地道,通過地道越過關羽軍營來到樊城下,然后用箭將孫權的書信射入樊城內,并故意射落到關羽軍營中,樊城軍民聞之,自然更是志氣百倍,日夜修補城墻,示以堅守。關羽則陷入了猶豫糾結之中:這是曹操的退兵之計,還是孫權真的背盟?我應該前功盡棄撤圍回保、還是不顧一切繼續攻城?
其實,關羽若是現在趕緊撤圍,當可回去與呂蒙能有一拼,這樣雖然讓曹魏坐收漁翁之利,卻能保住南郡,也算是見好就收。然而,關羽想了半天,覺得東吳那是不足為慮——
首先,關于蜀漢與東吳荊州這筆爛賬,此前已通過談判得到了最后的解決,約定雙方以湘水為界,為此蜀漢方面還將湘水以東的長沙與桂陽二郡無償割讓給孫權,為兩國抗曹統一戰線做出了犧牲。
其次,就算東吳無恥背盟,那江陵、公安也都是天下堅城,絕非孫權旦夕可拔。要知道當年周瑜打江陵,打了一年多才拿下,何況這些年來關羽一直在增修江陵城,使其堅固更勝從前,哪有可能輕易被東吳拿下。
況且,自魯肅死后,呂蒙到任陸口,便“外倍修恩厚,與羽結好”,陸遜也多次寫信表示仰慕關羽,“稱其功美”,還說什么“雖昔年晉文城濮之師,淮陰(即韓信)拔趙之略”,都沒有超過將軍您呀,又“深自謙抑,為盡忠自托之意”,一頂頂高帽子,戴的關羽爽歪歪。所以關羽覺得,雙方之間雖有些齟齬,但并未到聯盟破裂的地步,或許,這些書信只是曹魏方面的計謀?
而就在這時,曹操的第三波援軍又到了,為平難將軍殷署與將軍朱蓋等率領的十二營兵馬(漢制一軍為五營,一營為千人)。至此,徐晃才有了可以與關羽一戰的實力,于是立刻發動了進攻。
此時,樊城外尚有積水,關羽軍主力在一個大土堆上(圍頭),其他圍城部隊則分別部署在另外四個高地上(四冢),成犄角之勢。孫子曰:“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所以這一仗,徐晃就用一個“聲東擊西、引蛇出洞、圍點打援”之計,假裝要攻打圍頭,卻出其不意突襲四高地;四高地猝不及防,節節敗退,形勢岌岌可危。關羽聞訊忙率步、騎兵五千人出援,結果正好碰上徐晃在半路等著呢!
兩軍正面決戰在即,馬上就要你死我活,徐晃卻忽然提出要和老鄉關羽聊聊天,敘敘舊。
如此兵兇戰危之際,兩位老友,卻在萬余將士的注目禮下,含著闊別的思念,但說平生,閑話家常,笑談往事。英雄對戰,果然別有一番風度。
關羽為劉備五虎將之首,平生傲慢,睥睨天下,就連孫權、黃忠、馬超這樣的牛人都沒看在眼里,所以天下豪杰士大夫中能入他法眼的,全中國也沒有幾個。而徐晃雖臨危受命而來,但如今只是曹操手下的平寇將軍,在曹魏五子良將中排名最末,其無論地位、名氣都遠遜關羽,但關羽是個重情重義之人,想
當年,關羽陷于曹營,只有老鄉張遼與徐晃(同為河東郡人)對他最好,三人常常在一起對飲,那段時光,倒也讓關羽相當懷念。《蜀記》上說:“羽與晃宿相愛,遙共語,但說平生,不及軍事。”相愛二字,盡顯戰火之下的英雄情誼。
身在現代社會的我們,已經很難體會所謂同鄉情誼了。但在漢代,由于國家大力提倡復興儒家鄉禮,當時地方的宗族活動與鄉飲酒禮都非常興盛,導致兩漢以降,以“郡”為單位的同鄉意識越來越重要。比如學者胡寶國就發現,《史記》記述人物籍貫大多用縣名,而《漢書》就主要用郡名了。而學者劉增貴發現,漢代的同鄉關系主要有“鄉里”與“州里”兩個層次,“鄉里”指同郡人,“州里”指同州人,但重要性不及鄉里。關羽和張遼都是并州人,屬于“州里”;而徐晃與關羽都是河東郡人,屬于“鄉里”,關系自然要更為親密。而同鄉關系作為一種人際關系,在居鄉時還不十分明顯,但在漢末的離亂背景下卻顯得尤為珍貴。
然而,當二人開心的聊完天敘完舊,關羽還沉浸在美好回憶中時,徐晃卻突然面對魏軍,高聲宣令:“得關云長頭,賞金千斤。”
關羽大驚失色,高呼:“大兄,是何言邪!”老哥你咋這么無情呢?
徐晃正色道:“此國之事耳。”我倆即便情深似海,今天也要你的命!
關羽搖頭長嘆,什么“宿相愛”,這都是啥塑料兄弟情啊!于是一馬當先,直沖晃陣,又要來個萬軍從中取上將頭顱。徐晃和關羽這么熟,當然早有準備,令旗一揮,五百弓弩手同時發射,關羽被箭雨擋住去路,心想好漢不吃眼前虧,連忙撥馬跑回,徐晃趁勢率大軍掩殺,蜀軍一時扎不住陣腳,紛紛往后退,關羽干脆命令全軍撤回本營堅守,那營前有戰壕十條、鹿角十重,除非他徐晃有裝甲坦克,否則絕沖不進來!
圖:古代的防御工事:鹿角
徐晃當然不打算硬沖,壕溝和鹿角都是騎兵的天敵,硬沖那是找死!所以必須步兵先上,讓他們在盾牌和弓弩的掩護下沖到圍前,一面拔鹿角,一面搭浮橋,且戰且前,接連突破了十重防線,終于打開了一條通路,然后讓騎兵立刻沖鋒,長驅直入,中間開花!
而城內曹仁、滿寵見關羽鹿角已破,陣勢松動,也趕緊率軍沖出重圍,來個內外夾擊!
而與此同時,一個驚人的消息傳來,江陵守將糜芳竟然不戰而降東吳了!
什么?關羽萬沒想到竟會有這種事情發生。這世上誰投降都有可能,這糜芳怎么可能投降呢?他可是漢中王的小舅子,堂堂南郡太守啊!蜀漢元勛,投降東吳?這也太刺激了吧!
但事已至此,關羽再也無心與徐晃、曹仁戀戰,趕緊撤退南歸!
關羽雖退,但仍派戰船封鎖漢水,以隔絕樊城與襄陽之通路。回頭等打敗了孫權,再回來跟曹軍玩兒!
曹操聽聞關羽退走,趕緊給徐晃曹仁發信,要他們千萬不要隨后掩殺,否則,關羽、孫權若在情急之下再度聯合,形成前次赤壁之戰的局面,那可就得不償失了!所以,就讓關羽去跟呂蒙惡斗吧,最好斗個兩敗俱傷,就算沒兩敗俱傷,我軍也只能隔岸觀火,切切不可爭功,哪怕孫權滅掉關羽奪得荊州也沒關系,總之一定要讓孫權殺掉關羽而撇清我們,如此劉備必與孫權不共戴天,吳蜀將化矛盾為仇恨,爆發全面戰爭。到那時就是曹魏完成統一大業的好機會!
曹仁徐晃得信,不由暗贊曹操心思縝密、謀略深遠,不貪心、知進退、能止盈,有此老板,真乃我大魏之福也!
其實,關羽水軍還控制著漢江航道,曹軍哪里有辦法渡江追擊,這一切,不過是曹魏史官借機再吹噓太祖一把罷了。總之,接下來,就是關羽和東吳的對決了,徐晃已完成了他的使命,于是引兵北歸,同時派一支部隊收復南鄉郡,堵住上庸劉封東援關羽的通道。
徐晃多慮了,劉封壓根就沒空管關羽,他和他的搭檔孟達正斗得火熱呢!
但不管怎么說,徐晃勝利了,他在最危急的時刻保住了曹魏的江山,于是曹操“迎晃七里,置酒大會”,對他厚加封賞。曹操死后,徐晃升任右將軍,一直留駐荊州戰區養老,直至太和元年(227年)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