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弊迂曉唬骸柏毝鵁o諂,富而無驕,何如?”孔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霸娫疲喝缜腥绱瑁缱寥缒?,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div>
孔子的首富學生子貢自恃“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向老師提出這樣的人生態度如何?老師引導子貢說追求人生更加崇高的境界,莫若貧而樂,富而好禮。子貢領會了老師的意思,就認真讀詩經并用“切磋琢磨”的詩句作答,含蓄雋永,妙不可言,博得孔子由衷的稱賞!其實,我們在生活中都想成為像孔子的學生子貢一樣的人,喜歡學問,喜歡當智者。孔子最早告訴弟子們應該堅持以禮儀之道生活,以君子之道為人,以中庸之道處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者和傳承者張培合先生勇于發揚“天之木鐸”精神,致于力對儒家文化做出符合當今社會現實的解讀,從人生四十歲開始,自我覺悟的同時,奔走在人世間,疾呼吶喊,宣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希望人們認真走好孔子提出的人生三條大道而獲得美好幸福生活。
張培合先生經過獨立思考和經驗總結,認為每個特定的社會階段的文化都應研究和沉淀出符合當下實踐的價值觀、信念、儀式、符號、處事方式,幫助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企業、每個社會組織擁有可參照和對比的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
張培合先生身先士卒,在他擔任陜西省企業文化建設協會會長的崗位上,極力先讓中國企業家明白了文化建設就是在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這四大方面,去做好文化,讓文化落地,并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傳承,滿足這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階段的企業員工,自覺堅持以禮儀之道生活,以君子之道為,以中庸之道處世,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武裝自己的頭腦和智慧。
這么多年以來,為什么在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出現了三角債、出現了專門針對還沒有消費能力和判斷力的學生階層的各種套路貸,出現了專拉熟人的傳銷和集資,這樣的坑蒙拐騙、爾虞我詐的生產生活現象引起有識之士的警覺,更有不法商家以毒飲料、毒食品、毒煙毒酒、毒魚毒蝦、毒大米毒饅頭、包括關系到人民生命健康的藥品,居然有人制造毒膠囊,連嬰幼兒用的疫苗都出問題。這讓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張培合先生痛心疾首,高呼我們的文化出現嚴重問題了。
人要有敬畏之心,向善向上向陽之心。
張培合先生經常針對現實生活存在的問題,不厭其煩地對身邊的朋友們說:“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每個人都不應該置身事外”。因為這個社會上沒有了傳統文化的概念,就不知道還有敬畏之心。豈不知人在做,天在看,舉頭三尺有神明,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幾千年的信仰。
中國文化的核心講善講良心,善就是憐憫之心、惻隱之心。良心就是羞惡之心、是非之心。西方社會爆發經濟危機,爾虞我詐的結果就是大量的大米、食油、大肉,寧可傾倒在大海里,寧可看到窮人餓死,也不會給窮人。這樣的西方商業文明過度地自以為是了。其實,中國的老祖先早就告訴我們,如果沒有憐憫之心、惻隱之心,沒有羞惡之心、是非之心,沒有這樣的文化社會就不是人的社會,還處在禽獸的群體。
數千年以來,東方的智慧給世界產生的積極影響從未停止和中斷過。雖然在滿清時代西方列強用槍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掠奪了我們的許多物質財富卻奪不去我們的精神世界,除非我們自己放棄自己的精神追求。張培合先生通過四十年的研究,對中國文化的精髓下功夫領悟之后,發現古代賢圣的哲學思想其實早已滲透到每個中國人的內心深處,只需要一點點的火花來激活和點燃,就能夠迸發出無窮無盡的智慧和力量。
為此,張培合先生孜孜不倦地對中國古代十二大家學派的哲學思想進行認真地思考和研習,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終于發現了影響中華民族幾千年至今仍然熠熠生輝的思想光芒。他興奮地奔走相告新時代的每個普通百姓人家,應該如此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營養。這就是古賢先賢的哲學觀念里給出為人處世的三大生活寶典:
社會上,堅守禮儀之道的生活方法。
人格上,堅守君子之道的為人態度。
智慧上,堅守中庸之道的處世哲學。
只要每個人能夠堅持這三大核心理念,就可以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了基本的體悟,就可以在自我成長的道路上光明正大,昂首挺胸,闊步前進。就可以過上輕松愉快的幸福美好生活。
每天清早,從家里走出來,走向工作單位,走向社會,人與人見了面,首先踐行禮儀之道。知禮,懂禮,行禮,禮貌待人,就能受人尊重。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孔子說,出門如臨大賓。禮者,敬也。荀子說,禮者,養也。儒家學派告訴世人不學禮,無以立。一個文明美好的社會,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秦腔戲里的薛平貴一十八年沒有見賢妻王寶釧的面,在長安城南曲江池畔的五典坡遇到了,不敢相認,答話之前,還要說一句:圣人留下周公禮,見人須拿禮當先。
禮的前提是敬,敬以人格平等為前提。
張培合先生指出,敬人不等于阿諛奉承、奴顏婢膝、溜須拍馬。故此,務必強調在人格上,我們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一定要堅守住這樣人格層面的君子之道??鬃诱f,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張培合先生說,君子遵守諾言,小人背信棄義。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小人貪錢取之無道。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小人報仇從早到晚。
儒家經典《周易》的乾卦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張培合先生指出,堅守君子之道的為人準則,就要把“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這15字做好,這樣以來,君子的形象樹立起來,就真正地富貴起來了。當一個具備了“仁義禮智信”的高尚品德的人,一個具備了“溫良恭儉讓”的高尚品性的人,一個具備了“忠孝勇恭廉”的高尚品格的人,就完全具備了君子之道的人格層面基礎。
那么,智慧層面的中庸之道該如何修為呢?
張培合先生認為,中庸之道的核心價值在于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的處世哲學思想高度的修為,讓心靈達到至誠至善的境界。中庸之道的關鍵不在空談,而在真誠地自覺地去踐行天道。儒家經典《中庸》的開篇寫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須臾不可離也,可離非道也。
儒家對于個人的修道專門強調慎其獨也,就是在別人看不見聽不見的地方也要格外謹慎,時刻做到知行合一。并且越是在隱蔽隱晦的地方,因為個人內心的欲念在獨處時最越容易顯露,所以越是細微的地方就越容易忽視。
中庸之道,要求君子在獨處時更要戒慎自守,把持得住自己克制內心的欲念,時時刻刻嚴格律己,防微杜漸,自覺自省地遵從天道行事。因為每一個人天生就有的天性,就是中。天性爆發出來卻能自我地控制住,達到合乎時宜,符合節度,就是和。這就是儒家的致中和思想,反映出世界上萬事萬物的本性和萬物所需遵循的天道。
中庸之道,為了讓整個社會達到中和的境界,就必須要求人人各司其位,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由此可見,中庸之道的致中和,就是要有擔當敢于肩負重任,并不是從個人自私角度去擔責,而是為天下蒼生都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儒家的中庸之道的精髓在于內心的“至誠至善”而誠心誠意地遵循天道,恰如其分,恰到好處,既有原則,又善于變通。由此可見,智慧層面的中庸之道絕,不是讓我們做老好人,稀泥抹光墻,逆來順受,不偏不倚的騎墻主義,更不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消沉頹廢,而是希望擺脫迷惑、返本歸元的終極智慧,真正明了人生的真理,做一個覺悟的、有智慧的人,做一個能夠遵循天道自然規律的人,堅守這樣的中庸之道的大智慧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幸福生活。
張培合先生總結人生四十年的感悟,提出在社會上以禮儀之道去生活,以君子之道去做人,以中庸之道去處世,歸根結底就是讓每個中國人認識到并行動起來,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成為活學活用讓人變得更好的文化。他就是如此不斷地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影響身邊的人,讓大家變得很好了,變得彬彬有禮了,變得說話也輕了,走路也輕了,開門也輕了,變得處處學會懂禮知儀,尊重別人了,變得內心善良了。
每個人做到以“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忍勇廉”這十五字古訓為鞭策,堅持以禮儀之道生活、以君子之道為人、以中庸之道處世,同時還要注重如何培養自己的內心承受能力,就要從兩千多年前的儒家思想創立者孔子,怎么看待人生幸福快樂的生活里,像張培合先生一樣感悟出對禮儀之道、君子之道和中庸之道的發言權和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