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我們想要吸引賢人與我們一路同行甚至鋪佐我們,那么我們就要修養自己品德,讓自己也成為賢人。
要修煉我們的品德,就要去遵循中庸之道。
而把握中庸之道的重點是要去踐行本課所重點講述的“仁”和“義”。
2
課程內容:
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shài],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釋義
國君想要治理好國家,關鍵在于賢人的輔佐。
如何才能得到賢人的輔佐呢?
首先要修養自己的品德。
想要修煉自己的品德,就要去遵循中庸之道,而把握中庸之道關健在于是否理解“仁”的含義。
仁,就是去愛他人,愛自己的親族是頭等大事。
義,去做合宜應該做的事,去尊敬賢人是頭等大事。
愛親人有親疏遠近的差別,尊敬賢人要有德才高下的等級,于是禮就產生了。
3
課程的重點講“仁”和“義”。
先來講仁。
仁,指人性中本有的與人為善。
比如:我們對父母的愛與生俱來。
比如:“見孺子入井,心中必定有痛。”,講的是側隱之心,人兼有之。
一個連父母都不愛的人是不可能去愛其他人的。
我們的愛本自俱足,無量無邊,并不會越用用少,而是會生生不息。
4
我們要如何去放大自己的仁愛走出父母兒女這個小圈子呢?
中庸給出的出路是“尊賢為大”,此為義也。
去追隨賢人才能放大我們心中的仁愛,放大我們的價值。
賢人分2個方面
一方面是賢良的人
他們有著更高層面的心靈品質,追隨圣賢的教誨可以幫我們實現心上的垂直攀登。
另一方面是賢能的人
他們擔負著重要崗位職責,和他們建立良善的連接,替他們分憂就是在放大我們的行為作用,讓我們本自俱足的仁愛擴展到更多的人。
比如文天祥
5
最后回顧一下重點
仁指與生俱來的與人為善;
義指合情合理的對外延展。
仁愛本自俱足又無量無邊,它的展開遵循遠近親疏的原則,這就是禮儀和禮節的本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