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雄是西漢后期著名學者,哲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他一生著作頗豐,其少而好賦,前期作了大量辭賦以譏時政,然其結(jié)果不盡人意,顧輟而不復,并將其歸為“童子雕蟲篆刻”一類;由此,楊雄的著述開始轉(zhuǎn)向以哲學為主,依《易》作《太玄》,象《論語》而作《法言》,通過這兩本著作,建立起了以維護圣人之道為出發(fā)點,以儒家倫常為核心的思想體系。他仿效孟子,力辟異端,維護正統(tǒng),繼承與發(fā)展了孟子思想,在中國思想史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首先,對諸子的批判
孟子生活的時代,天下紛亂,戰(zhàn)爭頻起,各諸侯國為了擴張勢力,保存發(fā)展自己,重用縱橫家策士和法家人物,而傳統(tǒng)的儒家學說因講仁義,施仁政,反對戰(zhàn)爭,不被各諸侯采用。面對“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的局面,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場上,對楊墨之道進行了批判。孟子認為楊墨之說是邪說,誤國誤民,如果不加以制止,孔子思想就無法發(fā)揚光大。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孟子也是第一個為了維護孔子之道而辟楊拒墨的人。
楊雄以孟子的后繼者自居,仿效孟子辟楊拒墨,對西漢后期興起的諸子學說進行了批判。他和孟子一樣,認為諸子學說和儒家學說是不相容的,如果任由諸子學說發(fā)展而不加以制止,必定會使人不明是非,偏離正道。
楊雄除了把孔子之道作為評判是非的標準,推崇儒家外,對其他各家諸子基本持否定態(tài)度。例如,諸子百家,楊雄最推崇孔子,同時,把孟子、荀子也至于諸子之上;對于道家,楊雄雖然受其影響,但他也是褒貶參半,比如他的《太玄》雖然受老子影響頗深,但他對老子也并不是完全肯定,他說:“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及槌提仁義,絕滅禮學,吾無取焉耳。” 對墨家、陰陽家、名家,楊雄基本持否定態(tài)度,他說“莊楊蕩而不法,墨晏儉而廢禮,申韓險而無化,鄒衍迂而不信”。,他對法家的批評更是不吝筆墨,認為,申、韓之術專任法,忽視德化,最不仁義,如果任其暢行,儒家的禮義廉恥、綱常倫理就會受其影響,所以推儒尊孟,維護儒家法則,就必須“倚門墻則麾之”。
孟子批判諸子是圍繞著儒家的綱常倫理來進行的,楊雄以孟子的繼承者自居,其對諸子的批判是一脈相承的,但是楊雄又認為“吾見諸子之小禮樂也,不見圣人之小禮樂也” 。楊雄認為圣人和諸子的根本區(qū)別是是否“小禮樂”,這又是對孟子諸子批判的發(fā)展,這也對后世儒家批判道、佛等價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二、人性論思想
孔子的“性相近,習相遠”一語揭開了后世探討“性”的序幕,孔子認為人的天性是相近的,造成以后不同的是后期的“習”,然而孔子的“性”是沒有善惡之分的。繼孔子之后,關于“性”的討論成為一個討論的焦點,主要代表有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
孟子關于“性”的主張是“性善論”。孟子認為人生下來,在其本性里面都有性善的成分,這些成分被孟子稱為“端”:惻隱之心、羞恥之心、辭讓知心、是非之心,這“四心”被孟子稱為“四端” ,這“四端”繼續(xù)發(fā)展就可以演變?yōu)椤叭省薄ⅰ傲x ”、“禮”、“智”的“四德”,他認為凡是圣人都把這四德發(fā)展到最完美之處,既然人人都具備“四端”的品行,只要加以修煉,就能具備“四德”的素質(zhì),那么人人都能稱為圣人,即“人皆可以為堯舜”。
楊雄論人性,試圖調(diào)和孟、荀之說,他既不主張“性善論”,也不主張“性惡論”,而是主張“人之性也,善惡混。”是指人性絕不是單一的善或惡,而是善惡想混,人性中同時存在著善良和邪惡兩方面因素,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善的人,也沒有絕對惡的人。有關楊雄人性論的思想來源,人們更多地認為是對孟子和荀子人性論思想的調(diào)和。但楊雄的人性論與孟子的人性論有明顯的一致之處,即都承認人生來就具有的某一種特質(zhì),同時又強調(diào)后天的作用對人性實現(xiàn)的決定作用,而且孟、楊二者的人性論是一種平等論,孟子認為“人皆可以為堯舜”,揚雄認為:“申韓莊周不乖寡圣人而漸諸篇,則顏氏之子,閔氏之孫,其如臺”。也就是說不管性善或者善惡想混,他們認為只要通過后天的努力,人都可以成為圣人、君子。但是楊雄的人性論又是對孟子人性論的極大發(fā)展,孟子的性善論在解決現(xiàn)實問題時難免會遇到這樣的困境:既然人性是善的,那么現(xiàn)實社會中的性惡又是從何而生?而楊雄的性善惡想混論則解決了這個問題,楊雄認為人性中同時存在著善良和邪惡兩方面的因素,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善的人,也沒有絕對惡的人,他的這個觀點在解釋現(xiàn)實中的人的時候就能很好地解決為什么社會上有善的人,同時也有惡的人了,這無疑是對孟子性善論的極大發(fā)展。
三、中和哲學
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在繼承前人“尚中”、“尚和”思想的基礎上發(fā)展出儒家的中和哲學,把把神秘化政治性的“執(zhí)中”改造成主體性理性化的“用中”,而作為孔子的繼任者,孟子的思想與儒學的基本精神或信念相契合, 但是孟子本人的哲學理論,卻也包含了豐富的具有原發(fā)性品質(zhì)的內(nèi)容。對于“中和”這一重要理論,孟子廣泛吸取了孔子的中和思想,但孟子論“中和”和孔子論“中和”明顯不同,孟子論“中和”并未直言 “中庸”,而是提倡“中道”,“中道”一詞雖說在《孟子》一書中總共出現(xiàn)三次,但孟子的中的思想?yún)s貫穿于其思想體系的任何一方面。
楊雄的中和思想和儒家的傳統(tǒng)思想有一脈相承之處,西漢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地位得到進一步的確立,但董氏的思想包含著大量的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的內(nèi)容,其中和思想限制了傳統(tǒng)儒家中和思想的辯證性,這一模式?jīng)Q定了儒家中和思想的繼續(xù)發(fā)展定要突破董氏的神學論,而兩漢之際楊雄的中和思想正體現(xiàn)了這一趨勢。楊雄的中和思想和傳統(tǒng)儒家的中和思想有一致之處,“中和”一詞在楊氏的《法言》一書中并未頻繁出現(xiàn),但就像孟子的“中和”思想在《孟子》一書中并未多出現(xiàn),但其幾乎貫穿于孟子思想的各個部分一樣,楊氏的中和思想也是其《法言》的基本原則。
楊雄所推崇的“中和之道”,就是以仁政為核心的中和政治。楊氏認為中和是天地之道,是圣人之道,他強調(diào)了國君個人修養(yǎng)對國家政治的決定性作用,治理國家要考慮到人民的意愿,要注重禮樂教化的作用,楊雄的這個思想,與孟子提倡的“施仁政”有異曲同工之處。楊雄既反對黃老無為之說,也反對申韓的法家之術,黃老無為是“不及”,申韓的主張卻又是“過”,在此處楊雄追求的既無過,又無不及的“中和”和孟子主張“泛愛眾而親人”的“中和”是一樣的,都體現(xiàn)著儒家“仁”的境界。
總之,唐代韓愈說“因雄書而孟氏益尊,則雄者亦圣人之徒歟,”終西漢一代,揚雄可以說是最推崇孟子的人,他以孟子自比,仿效孟子批判楊墨,捍衛(wèi)孔子之道,建立起了以維護圣人之道為出發(fā)點,以儒家倫常為核心的思想體系。他對孟子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產(chǎn)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