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楊海文:荀子與先秦儒家的“共同體關聯”


◎楊海文

中山大學教授

孟子研究院特聘專家

摘要:既然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其共同點肯定多于不同點。考察荀子與孔、孟之間的關系,有可能看到他們更多的相同,進而就能證明孔、孟、荀作為先秦儒家共同體的命題足以成立。它所展示的中國經驗對于當今時代就具有啟發意義。從道統論、王霸之辨、人性論等三個方面略作展開論述。

關鍵詞:荀子;先秦儒家共同體;道統論;王霸之辨;人性論

荀子與先秦儒家共同體是有密切關聯的,但這種密切關聯至今尚未得到足夠重視。這是因為孔子之后有孟子、荀子,而很多人習慣將孟子、荀子截然分開。譬如宋代理學家認為孟子講性善、荀子講性惡,僅憑“性惡”一句話,就把荀子從孔、孟那里踢開了。我們今天反思先秦儒家的歷史發展,不能再承襲這樣的觀點。我有一個質樸的想法:既然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他們同是儒家,其共同點肯定多于不同點。這也是常理、常識。我們借此考察荀子與孔、孟之間的關系,有可能看到他們更多的相同,進而就能證明孔、孟、荀作為先秦儒家共同體的命題足以成立。既然先秦儒家共同體是成立的,它所展示的中國經驗對于當今時代就具有啟發意義。荀子與孔子、孟子到底有哪些相同呢?以下從道統論、王霸之辨、人性論等三個方面略作展開。

一是道統論。后人把道統歸結為“十六字心傳”,也就是《尚書·大禹謨》說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大禹謨》是不是偽古文,這里不討論。《論語》最后一篇《堯曰》說過“允執其中”(《論語》20·1),《荀子·解蔽篇》指出:“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不以事詔而萬物成。處一危之,其榮滿側;養一之微,榮矣而未知。故《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論語》《荀子》都已涉及“十六字心傳”的基本含義,這表明荀子與孔子在精神方向上是一致的。另外,《孟子》末章指出道統從堯、舜經過湯、文到孔子一線傳了下來(《孟子》14·38)。孔子、孟子、荀子都談道統,但《論語》《荀子》側重“道”傳了哪些精神內涵,《孟子》側重“統”是如何一線傳下來的。無論區別有多大,荀子在道統方面都與孔子、孟子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有相同的地方,方能建構共同體。道統是先秦儒學成為共同體的重中之重。

二是王霸之辨。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側重《荀子》第15篇《議兵篇》,并從湯武革命的角度審視孟子、荀子的王霸之辨是否一致,結果發現兩人的相同之處極多。先秦儒家反對戰爭,但只有《議兵篇》專門講打仗的問題。我每次讀《議兵篇》,總覺得孟子與荀子的差異根本不像人們講的那么大,至少他們講的王霸之辨不是如此。追根溯源,這不僅因為《周易·革卦·彖傳》說過“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還因為《禮記·中庸》說過“無憂者,其唯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而且后者就掛在“子曰”的名下。正因《革卦》《中庸》肯認湯武革命,所以在先秦儒家共同體之中,孟、荀的王霸之辨具有同樣的精神實質。

三是人性論。周熾成教授(1961—2017)是性惡論的徹底否定派。他生前致力于以性樸論替代性惡論,堅定地認為荀子不是性惡論者。經典一旦形成,任何學者試圖否定某篇的真實性或者斷定某篇是假文獻,其難度是極大的。所以對于為性惡論翻案這件事,我一直持保守、觀望態度。我支持周熾成教授的理論創新,但不認為將《性惡篇》從《荀子》里面抽走是經受得起文獻學、思想史兩方面考量的妥善之舉。我覺得還是應該在傳統觀點之下,謹慎地看待荀子性惡論與孟子性善論之間的思想張力。《論語》僅有兩章提到“性”:先是子貢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5·13),后是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17·2)。僅從《論語》看,孔子顯然不想深入討論人性問題。孟子、荀子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孔子的思想,就不能不談人性問題。一旦談這個問題,孟子提出性善論之后,荀子針鋒相對地提出性惡論,這就形成并釋放了相反而相成的思想張力以及影響深遠的思想史邏輯。

孟子、荀子的人性論究竟有何異同?清代尊荀派錢大昕(1728—1804)客觀、公允地說過:“夫孟子言性善,欲人之盡性而樂于善;荀子言性惡,欲人之化性而勉于善。言性雖殊,其教人以善則一也。”孟子講性善,是希望人們盡其本性,由衷地喜悅美好的道德;荀子講性惡,是希望人們變化氣質,努力地踐行美好的道德。盡管兩人談人性的方式不一樣,但其皈依都是美好的道德、良善的教化。孟子提出性善論,這是從上而言;荀子提出性惡論,這是從下而言。下學而且上達,上、下就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對于我們今天多樣化看待共同體而言,性善論、性惡論這兩種思想經驗及其蘊含的思想張力頗具啟發意義。如果共同體內部的思想觀點只是一元的,它就缺少必要的張力。只有具備必要的張力,共同體的生命力才會博大、悠長。

因為《光明日報》國學版召集的這次“荀子專場”,橫渠書院也是主辦單位,所以我附帶談一談張載(1020—1077)與荀子的“共同體關聯”。第一,張載對于人性問題的理論創新是提出了“氣質之性”“天地之性”這對范疇,認為氣質之性要由天地之性予以變化、提升,這很接近荀子講的變化氣質、化性起偽。宋明理學強調人生的目的是學做圣賢,學做圣賢是人生第一等事。“學”是宋明理學的關鍵詞,“學”就是變化氣質。我們知道《論語》首章講“學而時習之”,《荀子》開篇就是《勸學篇》,因而不難明白張載與荀子存在事實上的思想關聯。第二,張載與荀子對于建構共同體的具體實踐,有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荀子三為祭酒,祭酒相當于今天的大學校長。張載試圖恢復井田制。《周禮》《春秋》《孟子》都談過井田制。王莽(前45—23)搞過井田制,但民怨沸騰。張載曾購買一塊田,與三五知己試驗井田制。荀子將大學當作共同體的載體,張載將井田當作共同體的載體,這些經驗是發人深思的。

在現代背景下,我們談論文化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共同體問題,其目的是構建一種文明方式。構建一種文明方式,要能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因此是非問題很重要。是非問題又牽涉善惡問題,要能善其所善、惡其所惡。是非問題、善惡問題,歸結起來,就是義利之辨。

《孟子》首章就是談義利之辨。孟子痛心地看到:很多人甚至絕大多數人只是關心有利于自己的事情,比如國君只問“何以利吾國”,大夫只問“何以利吾家”,士庶人只問“何以利吾身”。如果每個人都只是從自身角度考慮利益問題,人們就會勾心斗角,國家就會搖搖欲墜,所謂“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孟子如何化解義利之辨呢?就是從整體上確定了仁義的原則。一般認為孔子談了仁,而孟子談了仁義。這個觀點是成立的。《孟子》首章說:“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從來沒有講仁的人會遺棄他的父母,從來沒有講義的人會怠慢他的國君。愛自己的父母,愛自己的國家,這是最真切的家國情懷。你為什么愛你的父母?你為什么愛你的國家?哲學根源即是仁義之道,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作為文化共同體的基本綱維。

仁義問題也在《荀子》那里得到充分的展開。以《議兵篇》講的“不便”“大便”為例,李斯對荀子說:“秦四世有勝,兵強海內,威行諸侯,非以仁義為之也,以便從事而已。”秦國四代以來,兵強馬壯,不可一世,但它不是通過仁義取得的,而是實用主義的結果。荀子回答李斯說:“女所謂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謂仁義者,大便之便也。”如果只是單純地追求利益,是反而得不到利益的;唯有追求仁義,才能獲得最大的利益。在此,“大便”與仁義密切相關,“不便”與霸道密不可分。從統合孟荀的角度看,《孟子》首章與《荀子·議兵篇》可謂一以貫之,它們在先秦儒家共同體的脈絡之中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荀子是不是空談仁義呢?顯然不是。首先,如何讓老百姓富起來?孟子提出的具體措施是推行井田制、什一稅。人們研究井田制、什一稅,《孟子》是最重要的原始文獻之一。《荀子·富國篇》寫道:“輕田野之稅,平關市之征,省商賈之數,罕興力役,無奪農時,如是,則國富矣。夫是之謂以政裕民。”這里的不少措辭,就與《孟子》既形似、又神似。其次,誰能讓仁義落到實處?孟子認為必須有一個特別的階層對于義利問題秉持超然的態度,而這個階層就是作為知識分子的士階層。他說:“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孟子》5·3)有固定產業的就有固定志向,沒有固定產業的就沒有固定志向,這是老百姓自身的特點。與之相反,“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孟子》1·7)沒有固定產業卻有固定志向的,只有知識分子能夠做到。知識分子能做什么呢?孟子說:“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子弟從之,則孝悌忠信。”(《孟子》13·32)在荀子看來,作為知識分子的士階層即是儒家。就像孟子對于知識分子的功能定位一樣,《荀子·儒效》指出:“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

中國古代,士階層是構建共同體,并且使得共同體朝向文明發展的中堅力量。儒家無不認為自身是構建中華文化共同體最主要的力量。從路徑依賴上看,他們采取了兩種方式:一種是“致君堯舜”的上行路線,亦即孟子說的“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荀子說的“在本朝則美政”;另一種是“替民行道”的下行路線,亦即孟子說的“其子弟從之,則孝悌忠信”、荀子說的“在下位則美俗”。無論走君王的上行路線,還是走百姓的下行路線,士階層置身其間,試圖竭盡全力地完成自身在共同體建構過程中的功能定位。

當今時代,世界范圍之內,一面是物質財富的急劇增長,一面是精神世界的極度空虛。對于這一新時代的義利之辨,又該如何化解呢?是否有這樣一個階層,在新時代義利之辨的共同體建構當中,能夠起到引領作用呢?今天的社會分層、社會流動太大,我們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不再局限于知識分子,而是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齊心協力促成共同體的價值重建。就此而言,化理論為方法,化方法為智慧,正是荀子與先秦儒家的“共同體關聯”這一中國經驗內蘊的精神價值與現代意義。

文章來源:《邯鄲學院學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荀子》:禮法與人性
趙法生; | 先秦儒家人性論譜系的歷史重構
韓星丨一文讀懂中國思想史上的道統與法統
在荀學的大池塘中捕魚
從孟子與荀子的觀點,看人性究竟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呢?
荀子中的管理啟示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海市| 日土县| 淅川县| 永泰县| 伊宁市| 天柱县| 鄂伦春自治旗| 房产| 聊城市| 正宁县| 南和县| 合水县| 青河县| 拜泉县| 子长县| 尚义县| 南靖县| 且末县| 桃源县| 普安县| 融水| 鄢陵县| 盐边县| 安陆市| 柞水县| 洪洞县| 宁国市| 益阳市| 六安市| 西华县| 陆丰市| 建阳市| 恭城| 宣威市| 抚宁县| 柯坪县| 阆中市| 五原县| 鲁山县| 虎林市| 宜宾县|